俄罗斯攻击乌克兰是侵略,以色列攻击伊朗就不是侵略吗?

发布时间:2025-06-28 05:30  浏览量:6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攻击乌克兰;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攻击伊朗,谁先动手都是很明白的事情。

强调一点,乌克兰和伊朗都是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主权国家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具备完全自主权、对内对外享有最高权力的政治实体。乌克兰和伊朗都拥有这种条件,是不折不扣的主权国家。所以从国际法角度看,两国都应受到尊重、不得随意攻击或干涉,否则就是侵略行为。

俄罗斯攻击乌克兰,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被广泛定义为侵略,在国际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受到普遍谴责,还被限制或踢出国际组织,遭受史无前例的国际制裁,经济受到极大打击。

但是这次以色列攻击伊朗,从国际法看也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军事行动,本质上和俄罗斯并无二致。参照俄罗斯,以色列也应该付出同等代价,但奇怪的是,联合国既没有实质行动,也没有什么国家对以色列进行制裁,就连谴责以色列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以俄以进行对比,如果说俄罗斯为自己行为付出代价是咎由自取,那以色列不应该也受到同等待遇吗?

不少人习惯于将国际法理解成不变的准则,这两件性质相同却结果迥异的事,却有助于我们看清国际规则的本质:国际法标准是统一的,但国际政治中的适用却常常是双重的。

我们常听到“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诚非虚言。看起来无比高大上的国际法,仍无法摆脱“谁说了算”的实质

。国际法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但由于美英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和国际媒体中拥有强大影响力,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大国或有强大支持者的国家往往可以规避规则、逃避惩罚,而弱国或敌对国则容易被惩罚。

这不是国际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国际权力结构主导了法律的适用过程。从标准上讲,如何判定侵略与反侵略,国际法中写得清清楚楚,并写入了《联合国宪章》《日内瓦公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法律文本中。

但是在适用过程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实际操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政治立场、大国意志。因为国际法的实施并不靠法庭和警察,而是靠国际政治博弈。谁掌握了权力、媒体、舆论,谁就更可能操控法律的适用。很显然,这些掌握在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手中,它的适用标准自然也是偏向西方的。所以俄罗斯和以色列在国际法上同样构成对主权国家的武力使用,但由于以色列盟友强大,所以在国际上几乎未付出实质代价。

说到底,我们的地球并不存在世界政府,也没有真正的世界警察。国际法无法自我执行,只能依附于国家意志特别是大国意志。而真正的大国往往不会愿意接受外部司法管辖;另一方面,大国不支持,国际法就无法强制执行。

回到伊以,我不是说伊朗有多正义,这不是个正邪判断的问题,而是法律是否一视同仁的问题。在合法与非法上,定义本身并没有疑问,难的是解释权。所以我们看到,在国际秩序中,当一个国家符合西方民主、人权、市场的主流话语体系,它更容易被“原谅”、被“美化”;当一个国家背离这种体系,它更容易被妖魔化、标签化、孤立化。

也就是说,是否遵守国际法本身不重要,是否“属于我们”才重要。这就造成,在某些情况下,国际法不是消除不平等的工具,反而成了维护不平等的工具,这就是国际秩序的权力现实。

所以我们不用神化国际法,现实主义支配下的国际秩序是有法无罚的强者博弈场。国际法不是不公,而是受制于权。所谓合法与非法,也就是解释权的问题。

“国际法是统一的,国际政治是双重的”——这不仅是一种观察,更是一种世界秩序的写实。国际社会在守法与违法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客观法官,只有政治权力在主导着法律的解释、选择与执行。

最后,不是说国际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国际法仍然重要,在大多数时候,它仍然能为弱国争取空间、为战乱设置红线、为和平提供语言。但我们也必须了解,不要以为国际社会是法院,它更像是赌场——规则并不保护你,而是被操盘者随时调整。

俄罗斯与以色列的不同待遇告诉我们,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要看到国际法的理想价值,同时更要理解它的工具性和政治性。如此,我们才不会被国际话语所裹挟,也不会在双重标准面前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