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①|医史:浙派中医,起源在哪
发布时间:2025-06-28 08:43 浏览量:1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派中医专科研究系列》
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被考古专家认定的“草药罐”,是我们探寻中医药之源的重要史证。有人称中医是智慧之学,以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养生维护健康。
浙江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流派纷呈,名医辈出,传袭千年。那么,浙派中医究竟是怎么开始的?中医为何历经千年而不衰?
歧黄、本草、杏林
有何渊源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因而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植物可以治病。在慢慢积累中,古人有目的地对植物进行观察和尝试,因此有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纪》明确指出,因为有了神农尝百草,才“始有医药”。同时,人们经常会发生外伤,因此,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疗法就逐渐产生,由此发现了一些外用药,人们又发现一些生产工具可以用于医疗,如砭石可用来刺破脓疡,治疗痈肿,因此《说文解字》里就有“砭,以石刺病也”。这也是我国针术的萌芽。
渐渐地,中医一方面和当地的天文、历法、气象等一些自然科学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相结合,这样就把人体、疾病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蕴藏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智慧,如肝开窍于目,通过眼的形态、色泽等判断内脏肝的病变等。
走近中医,方能品味别样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医为什么用“歧黄”代指?“岐”是指太古时代的名医岐伯,“黄”是指被大家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所以古人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比如,中药为什么被称为“本草”?“本草”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已经成了所有中药材的统称。根据五代时期韩保升的说法:“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从草。”虽然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这一概念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后世把药物统称为“本草”。
比如,“杏林”和医生有什么关系?据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他行医过程中,对于贫苦患者不收取任何费用,而是请大家在他居住的周围种植杏树作为回报。十余年后,庐山一带的杏树多达十万余株。“杏林”故事因此千秋流传。李白有诗云“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写诗道“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等。历代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
浙八味、杭十八
享誉海内外
浙江中医药考古文物比较丰富,像萧山跨湖桥遗址的草药罐,田螺山遗址的炭化“灵芝”,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等出土的芡实药物化石等。
四千年前,“中药鼻祖”桐君老人曾在富春江、天目溪汇合的桐君山结庐炼丹,悬壶济世,造福乡里。桐君老人是中国有文化记载最早的一位对药物学研究卓有成就的医药学者,他识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药物,著《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君、臣、佐、使,沿用至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籍医药学人才辈出,医药事业成绩斐然,民间医药卫生习俗初步形成,出现了全国有影响的姚氏、徐氏等医学世家,开创了医学世家传授医术的先河。到了唐朝,浙江医官的设置,开启了设官建制管理浙江医药行业的先河。
北宋时期,浙江各州县设立了医学官制和惠民药局,掌管药物,为民治病,还出现了杭州第一所为民服务的最大医院“安乐坊”。
从南宋开始,浙江中医药发展水平逐渐跃居全国前茅,建于浙江的中央及该省医药卫生机构较为完善,有御药院、太平惠民局、惠民和剂局、惠民局、施药局等。
明清以来,中药产业在浙江飞速发展。根据《图经本草》等15部史地著作记载,明清浙江药材达百种,“浙八味”“杭十八”享誉海内外。
比如杭州的胡庆余堂,这个全国知名的老字号中药企业是清同治年间由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以南宋官办“太平惠民和济药局”局方、传统方、名医验方、秘方为基础,生产丸、散、膏、丹、露、油、酒、片剂、胶囊、颗粒剂等剂型数百个产品。胡庆余堂以“医者,是乃仁术”之理念、创济世救民之功业、立“江南药王”之品牌,为保护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胡庆余堂成立后,其营业大厅顾客门楣上,抬头是胡雪岩书写的“是乃仁术”。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胡庆余堂秉承的医者之心。每年伏天,胡雪岩命职工烧煮清凉解暑的药茶,免费供应。胡雪岩去世后,胡庆余堂几经易手,但挂在头顶的“戒欺”“仁”,在几代职工中始终不忘、代代相传。直到今天,每年酷暑时节,胡庆余堂的免费凉茶依然在供应。“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也入选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医学名家云集
学派众多
浙派中医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多个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流派。
浙江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萧山竹林寺妇科、绍兴钱氏女科、宁波宋氏女科、陈木扇女科、海宁郭氏女科、绍兴“三六九”伤科、永嘉医派等众多医家学派。比如,义乌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世称“滋阴派”鼻祖。
明清以来,浙江形成以张景岳、赵献可为主的“温补派”,以张志聪、高世栻为代表的“钱塘医派”,以俞根初、高学山为首有地域色彩而无师承关系的“绍派伤寒”等。浙江医学基础理论,诸如脏腑学、运气学说、病因病机学、诊疗学都有发展。清末以前的浙江名医1700多人,有案可稽的中医药著作1800多种。
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已有百年历史的利济医学堂,位于温州瑞安,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浙江中医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浙江作为中国中医药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时至今日,仍名列全国中医药发展前茅,在中华民族医药发展史上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派中医专科研究系列》总顾问、全国名中医范永升认为,浙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流派,根植于浙江地域文化土壤,融合传统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以丹溪滋阴为先,伤寒与温病并立,专科传承(如妇科、外科)与综合学派共存,有着丰富的学术内涵,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守正出新,时病诊治,学堂论医,善文载道,厚德仁术。浙派中医与浙江其它学术流派都能够相融合,也反映了浙江精神和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