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旅程,让“垃圾分类”变成孩子们心中最酷的代名词
发布时间:2025-08-04 20:36 浏览量:2
最棒的手工不是展品
而是种在心里的环保种子
近日
在大兴区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展
“分类齐参与 低碳新时尚——
2025年暑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市城市管理委、团市委及
各区垃圾分类工作代表
志愿者、居民、学生
共同见证废旧物品的新生!
走进大兴区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映入眼前。经讲解员介绍得知原来这些都是用废弃物做的!塑料瓶、枯枝、木片.....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重新变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元素,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废弃物们获得了二次新生!
活动中,东城区新中西里社区书记、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王华围绕近年来社区垃圾分类情况,从“硬件升级、习惯养成、长效机制”三个维度展示社区居民的习惯养成。
大兴区安定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邵帅从居民、志愿者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出发,用他们的故事点燃更多邻里自发加入的热情,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成习惯。
朝阳区垃圾分类赋能讲师王璐从日常生活做起,通过向大家科普废旧物品再利用,引导大家掌握垃圾减量知识,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生活理念。
“打竹板乐开怀,宣扬环保一起来。少年儿童争当先,从我做起把头带。”一句朗朗上口的快板书在海淀区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志愿者、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郝博雅的口中成为大家践行垃圾分类的“随身口诀”,让绿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早早生根发芽。
“喂!香蕉皮!小心点滑!离我远点!我可不是闹着玩的......”儿童情景剧燃爆现场。小演员们扮演成各类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城市文明体现在细微之处,美丽环境源于每个人的努力。随后,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王明芳代表全体青年作出《垃圾不落地 文明我先行》倡议,号召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践行垃圾不落地,文明我先行的承诺,将讲卫生、讲文明、讲公德,打造为首都城市名片。
杨威
“本次活动,我们利用暑期时段,以青少年志愿者带动家庭和身边人共同参与,通过艺术展演、榜样对话、全民倡议、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动员各类志愿团体投入到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队伍建设部部长杨威说。
路予衡(左一)
“我妈妈经常带我和弟弟参加社区里组织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回到学校后,我会给小伙伴分享常用的垃圾分类知识。”金海学校小学部二年级路予衡说。
“垃圾处理”大家耳熟能详
但是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
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
走进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
开启了“废旧物”重生之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移步到二楼。随处可见的环保标志及垃圾处理流程及成果映入眼前。
“安定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什么称之为‘循环经济园’?”讲解员的一个问题瞬间引起大家的好奇。原来园区不但可以接收生活垃圾,还可以保障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等,实现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污泥、炉渣、飞灰、废水等协同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卢志杰
北京安定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运行部经理卢志杰说:“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电能为厂内其他设施提供动力,各设施之间紧密联系,实现了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渗滤液等多种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多种物料在内循环下,实现了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目标。同时,电力上网和环保建材外售充分实现了资源利用。”
陈恩泽(中)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活动了。”来自五一小学大兴榆垡二分小学的陈恩泽说道。“感觉今天的参观很有意思,垃圾处理厂和我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特别大而且非常干净!废弃物居然也能做成手工艺品,等回到家中我也要尝试自己动手做。”
市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业务二科副科长王洋说:“近五年,我们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引导孩子们及家庭在意识上建立随手做好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形成了一种全社会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