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境——赵澄襄剪纸艺术特展
发布时间:2025-08-04 21:44 浏览量:2
前言
PREFACE
在当代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谱系中,赵澄襄是一个兼具实践深度与方法自觉的代表性个案。其剪纸实践历经六十余年,七十年代后涵括了剪纸、国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以“剪”为原点,逐步形成了融合民间美术元素、现代艺术语言和个体叙事视角的独特创作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剪纸转型的关键力量。
赵澄襄以三重突破性确立了独特的坐标。以潮汕民间剪纸为基,在材质上,突破蜡光纸、土红纸的传统框架,创新运用自染彩笺与综合媒介,赋予剪纸以物质层面的新生;在形式上,将装饰性图样转化为承载哲思的观念空间,实现从“图样民艺”到“观念媒介”的本质跃迁;在叙事上,以《安谧》《月光溶溶》等经典作品为范例,通过“减法性”语言将功能性叙事升华为个体生命诗篇。这些变革使剪纸从民俗工艺蜕变为具有叙事深度和哲学思辨特质的当代艺术载体。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典藏、入选全国美展、核心专业刊物《美术》刊出专题、编入美术教材,印证了这一体系的学术价值。
赵澄襄的艺术创作更是一场颠覆性的媒介话语权重构运动。在她的实践中,“纸”超越了物理载体的局限,演变为构建观看、情绪与思想空间的媒介。她将剪纸与水墨、版画、文学乃至装置等艺术门类,构建跨媒介共生的艺术矩阵。剪纸在此挣脱平面装饰的桎梏,成为能够参与空间建构、情绪转译与哲学思辨的当代表述工具,使其成为当代艺术场域中兼具创造锐度与理论厚度的标志性实践。
展览以“无纸境”为题,既指向媒介意识的跃迁,也象征着美学思维的升维。“无”,并非否定纸张作为创作的物质基础,而是意在超越其物理维度与媒介限定。“无纸境”亦如“时光之境”,以刀锋叙述流年,以镂空呼应记忆,以形式对话岁月。纸,于赵澄襄而言,是技艺载体,更是记忆容器、时间刻痕与思想留白。
本次展览系统梳理赵澄襄跨越六十载的剪纸艺术探索。以逾八百件作品及文献为经纬,全景展现其从潮汕民间沃土出发,将传统剪纸淬炼为当代艺术语言的现象级实践,既是对地域文脉的深度诠释,亦是当代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重要学术见证。展览也揭示了赵澄襄的创作跨越“地域—当代”“技艺—观念”“传统—个体”的多重界线的特质,实证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重构潜力,为其他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方法论参照,也为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无纸境”既是对媒介本体的哲学追问,亦是一部以剪刀镌刻的视觉思想史。当观众穿行于精妙的刀痕纸韵间,见证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六十年求索的轨迹,更是传统媒介在当代语境中重获主体性的文化宣言。赵澄襄以独特的创造力证明,当民间技艺被赋予当代思维与学术自觉,便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持续绽放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
展览名称
无纸境——赵澄襄剪纸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
2025年7月12日—8月31日
展览地点
潮州美术馆1、2、3号厅(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大道中段)
指导单位
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潮州美术馆(潮州画院、潮州文学院)
总策划程小宏
展览总监曾 圳
策展人陈颖婷
艺术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艺术家赵澄襄照片 / 曾建平摄
赵澄襄(澄子),1953年9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祖籍湖北襄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原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原副主任,《中华剪纸》编委,文促会剪纸分会顾问,汕头画院和汕头中国画院画师。曾任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汕头特区晚报美编部、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
长期从事现代剪纸创作、中国画和散文写作。剪纸创作跨越半个多世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寻找自己的语言和形式,也进行材质改革。现代剪纸作品《安谧》《月光溶溶》《甜梦》《花地》四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剪纸插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在各种剪纸展事中获一等奖、金奖、金剪刀奖、伯乐奖、特别荣誉奖、中华剪纸创作成就奖等奖项。剪纸作品被广东省教育厅编入小学乡土美术教材。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吉林、苏州、厦门、中山、佛山、汕头、香港、澳门和马来西亚等地举办中国画或剪纸作品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杨之光美术中心美术馆、岭南工艺美术馆、云峰艺术馆、朵云轩艺术馆、述古堂美术馆、汕头画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汕头融媒集团等多家文化和美术机构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美术报》《中国妇女》等几十家刊物专题介绍。出版有画集、散文集和剪纸集多部。
展览内容
SECTION CONTENT
▂
启蒙·镂空入梦
剪刀初启,纸屑纷飞。赵澄襄的艺术血脉,始于童年灯下对《小朋友》杂志剪纸作品的稚拙摹剪。本版块追溯其六十载剪纸生涯根源:从汕头老屋熏稿复刻,到知青岁月以刀锋抵御贫瘠苍白的日子。珍藏的剪报本、小剪刀与《喂蚕》启蒙之作,见证技艺习得,更映照匮乏年代对美的渴求。其早期作品以月牙纹、锯齿纹承载时代意象,在乡土现实与民间美学碰撞中,孕育个人艺术语言初芽。此间刀痕,是镂空之梦的起点,亦是少女以纸为舟穿越岁月的无声自白。
民间启蒙与早期探索
通过报刊接触剪纸,在无师承背景下,依托潮汕民间传统技法进行自学;被镂空之美吸引,通过剪报集册与临摹练技,奠定了其艺术中质朴的民间基因与纯粹热爱。
1962年
《小朋友》杂志上的林曦明剪纸作品《喂蚕》
艺术家使用的小剪刀
《潮汕民间剪纸“熏样” 、罗瑞瑜剪纸熏稿》
《小学时期临摹复制的民间剪纸》 20世纪60年代
乡土实践与风格初现
知青时期,剪纸是精神慰藉。扎根乡土生活,在传统潮汕剪纸程式中融入写实,作品兼具民间生活气息与时代印记,剪纸风格雏形初现——延续装饰性,亦含现实温度。
《山村记事》 1975年
《渔归图》 1979年
《成语剪纸“守株待兔”》 20世纪70年代末
《在工艺美术馆里》 1979年
1980年入选“广东省青年美术展览”获三等奖、同年入选“广东省民间美术展览”
《牧鹅》 1979年
《学外语》 20世纪70年代
▂
蜕变·解域实践
破茧新生,纸色斑斓。当传统剪纸的线线必连技法、蜡光纸和土红纸的材料,以及单色框架渐成桎梏,赵澄襄以“染纸行动”开启解域化征程。受日本剪纸构成意识和西方艺术理念启迪,她自染渐变笺色,创作“套色现代剪纸”,大量作品以黑色为底、复色交叠。在叙事上,通过“减法性”语言将功能性叙事升华为个体生命诗篇。这些变革使剪纸从民俗工艺蜕变为具有叙事深度和哲学思辨特质的当代艺术载体。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称她“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新剪纸的发展历程”。
现代剪纸实践转变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创作单色剪纸,内容主要为渔家渔女、儿童生活、少数民族女孩、动物图案、陶器纹样等,与当时生活紧密相连,在报刊发表众多作品。进入80年代中后期,逐渐进行材质革命与语言转型,推动剪纸创作从民俗实用品向现代艺术载体转变。
《中国古神话》 1985年
1986年入选全国25省市“剪纸新作联展”
《月上屋脊》 20世纪80年代
《晨曲》 1985年
《猫的系列之秋阳》 1988年
1989年被收入《中国百人现代剪纸选》、同年入选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展览并获三等奖
《静夜》 20世纪80年代
《山妞》 1991年
1996年入编《剪纸乐园》教材书籍、2004年入选“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展·国际剪纸艺术展”获金奖
《山里的女孩》 1992年
1996年入编广东省教育厅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乡土教材
剪纸艺术的解域化实践
以拼贴套色技法重构剪纸视觉语法,实现其艺术独立性:剪纸从装饰跃升为承载哲思的观念媒介。在风格成熟期突破了三重边界:形式边界,融合文学诗性与装饰美学;功能边界,从民俗工艺转向美术馆收藏、美术教材案例;文化边界,将潮汕地域符号转化为普世情感表达。
《花地、月光融融、甜梦、安谧》 1991年至1992年
1995年入选“世界妇女大会 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绿梦》 1992年
1996年入编《剪纸世界》《剪纸乐园》等教材书籍、2018年参加“首届现代剪纸艺术特邀展”
《野卉·女孩》 1991年
1991年入选“中国现代剪纸展”并获二等奖
《潮汕乡情》 1995年
2000年入选“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获一等奖并被收藏
《潮汕童谣·天顶一粒星》 1995年
2006年入选“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并获铜奖
《茶缘》 1998年
2001年入选“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并获金奖
《午后的时光》 20世纪90年代
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童年故事》 1992年
1992年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汕头青年画展”
《红云》 1993年
1996年入编广东省教育厅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乡土教材
▂
跨界·纸间棱镜
万象折射,无界之境。步入新世纪,赵澄襄的剪纸如棱镜般裂变出多维光谱:将剪纸艺术与水墨、版画、文学,乃至装置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技艺与时代精神并重,以多元形式拓展剪纸边界,呈现其跨越边界的实验场域,回应当代艺术语境。
《平安里》 2007年
2007年入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展”获伯乐奖并被收藏、2012年入选“走进突尼斯·中国现代剪纸精品展”并被收藏
《过年》 2011年
2011年入选“中国年俗剪纸大赛”获金剪刀奖并被收藏、2013年获中国剪纸创作成就奖
《斑斓日子》 2014年
《玩物益智图》 2012年
《剪纸藏书票》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生肖剪纸》
《乡思系列》 2020—2021年
综合材料水墨剪纸
《原始舞动》 2020年
综合材料水墨剪纸
《雅舍和风》 2002年
国画
- 上一篇:外地朋友来沈阳鹿鸣春,一吃一个不吱声
- 下一篇:“山河农业智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