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恩宜后报,威宜早立
发布时间:2025-08-04 22:58 浏览量:2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洞悉人性幽微,留下千古箴言:“恩宜后报,威宜早立。”
这寥寥八字,道尽了统御人心、安身立命的至深智慧。
恩德施予需留待日后彰显其厚重,权威树立则务必在初始便不容置疑。
历史的车轮碾过无数成败兴衰,无不印证着这条铁律。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的一则轶事。
安史之乱后,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大军进犯长安,京师大震,代宗仓皇出奔。
年近七旬的郭子仪临危受命,麾下兵力却极度空虚。
面对强悍的回纥骑兵,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郭子仪深知,此刻必须立威于敌胆,方能争取一线生机。
他力排众议,毅然卸甲,单骑直入回纥大营。
回纥酋长们见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将竟敢孤身前来,其胆魄早已震慑众人。
郭子仪昂然质问:“汝等曾与我大唐并肩平叛,血盟未寒,奈何背信弃义至此?”
他凛然不可犯的威仪,瞬间击溃了回纥人的心理防线。
回纥统帅药葛罗惊惶下拜,连声道:“果吾父也!”(果然是我的父辈啊!)
一场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竟在郭子仪单骑立威之下,化为歃血为盟的转机。
若无此雷霆之威早立阵前,何来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近代湘军统帅曾国藩,对此亦有深刻体悟。
初练湘勇时,军纪废弛,士卒散漫,几无战力可言。
曾国藩洞察其弊,决心以严刑峻法立威于草创之时。
他亲定《湘军营规》,条律森严,违者必究,绝不姑息。
一次,他最为赏识的爱将金松龄,因作战时见死不救友军,触犯军规。
众将纷纷求情,言金松龄勇猛善战,杀之可惜。
曾国藩心如刀绞,却深知立威贵在初始,若法外开恩,则威权扫地,军令从此如同废纸。
他强忍悲痛,挥泪下令斩决金松龄。
此令一出,三军肃然,湘军面貌焕然一新。
正是这“威宜早立”的铁腕,奠定了湘军日后成为劲旅的根基。
商场如战场,立威之要,亦在趁早。
新官上任,若初始便对懈怠散漫、挑战规则之举姑息纵容,则权威尽失,日后纵有雷霆手段,亦难服众。
创业之始,若对损害公司核心价值的行为(如贪腐、渎职)不及时亮剑,则歪风滋长,大厦将倾于微澜。
威信的建立,如同筑堤防洪,必须在涓涓细流时便筑牢根基,方能抵御滔天巨浪。
《资治通鉴》同样精妙地阐述了“恩宜后报”的深邃。
光武帝刘秀平定河北时,劲敌王郎虽灭,但其旧部惶惶不安,唯恐秋后算账。
刘秀的案头,堆积着大量缴获的文书,其中不乏河北官吏与王郎暗通款曲、甚至辱骂刘秀的铁证。
群情激愤,将领们力主按图索骥,严惩叛逆,以儆效尤。
刘秀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当着众将和河北降官的面,下令将所有文书聚于一室,付之一炬。
火光冲天而起,刘秀朗声道:“令反侧子自安!”(让那些心怀不安的人自己安心吧!)
熊熊烈火,焚毁了罪证,更焚尽了无数人心中沉甸甸的恐惧枷锁。
此举如春风化雨,瞬间瓦解了潜在敌对势力的顽抗之心,河北之地,人心大定。
刘秀的恩德,没有在胜利时急不可耐地施舍小惠,而是在人心最动荡、猜疑最深的敏感时刻,以“不追究”这种巨大的政治智慧施以厚恩。
这恩情,因其“后报”的时机和震撼的方式,其效力被放大了百倍,真正收服了人心。
现代商业巨子松下幸之助,深谙“恩宜后报”之道。
松下电器创立初期,遭遇严重经济危机,产品滞销,资金链濒临断裂,公司面临裁员甚至倒闭的绝境。
许多员工忧心忡忡,不知明日何在。
松下幸之助没有选择在此时发放微薄的“恩惠”来安抚人心。
他召集全体员工,坦诚相告公司困境,然后宣布了一个惊人决定:绝不裁员,但生产减半;同时,所有员工取消休假,全力投入推销库存。
他承诺,一旦公司度过危机,所有员工都将分享公司的成果。
这个承诺,在当时无异于画饼充饥。
然而,正是这个在危难之际许下的、指向未来的“厚恩”承诺,激发了全体员工背水一战的决心。
大家齐心协力,奔走推销,奇迹般地清空了库存,回笼了资金。
当公司转危为安后,松下幸之助兑现诺言,不仅补发了工资,还设立了在当时极为优厚的利润分享制度。
这份在绝境中许诺、在成功后兑现的“后报”之恩,其力量远超即时的小恩小惠,它凝聚了人心,铸就了松下“产业报国”、员工视为家园的企业文化根基。
施恩如同酿酒,急不得。
在对方顺风顺水时锦上添花,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唯有在对方身处困境、内心渴望或惴惴不安之时,适时适度地施以援手或表达信任,这份恩情才显得弥足珍贵,才能产生刻骨铭心的效果。
过早或泛滥的恩惠,只会稀释其价值,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
《资治通鉴》所载的智慧,绝非孤立地强调立威或施恩,其精髓在于恩威并施、时机得当的微妙平衡。
司马光笔下的战国名将田穰苴,便是深谙此道的典范。
齐景公时,晋、燕两国入侵,齐国节节败退。
景公忧心如焚,在晏婴推荐下,起用出身微贱的田穰苴为将。
田穰苴深知自己骤然上位,威望不足,难以服众,更难以号令骄兵悍将。
他请求景公派一位地位尊崇、深受宠信的大臣担任监军,以壮声威。
景公遂派宠臣庄贾前往。
田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正午于军门会合,整军出发。
然而,庄贾自恃君宠,又与送行的亲朋饮酒作别,直至日暮才姗姗来迟。
田穰苴面色冷峻,厉声质问军法官:“按军法,约定时间迟到者,当如何处置?”
军法官答:“当斩!”
庄贾闻言大惊失色,急遣随从飞马入宫向景公求救。
使者持景公赦令飞驰入营时,庄贾的人头已然落地。
三军将士目睹此景,无不震骇战栗。
田穰苴立威之早、手段之狠,瞬间奠定了军中无人敢犯的铁律。
但田穰苴绝非只知杀戮的酷吏。
行军途中,他深入士卒营帐,亲问饮食医药,将分配给自己的粮饷尽数分给士兵,与最下层的士卒同甘共苦。
士兵患病,他亲奉汤药;士兵挨饿,他节食相济。
士卒感其恩义,病者皆求奋勇作战。
田穰苴的“威”在庄贾头颅落地的瞬间已坚不可摧,而其“恩”则在点滴关怀中缓缓渗透,润物无声。
正是这恩威并施、张弛有度的统御之道,使得齐军士气如虹,所向披靡,晋、燕之敌闻风丧胆,不战而退。
现代商业领袖任正非治理华为,其恩威之道,与古人不谋而合。
华为初创期,任正非以“狼性文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立威,要求员工必须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对懈怠、失误近乎零容忍。
著名的“市场部集体大辞职”事件,便是其“威宜早立”的体现。
1996年,为了打破创业元老可能形成的惰性和山头主义,推动公司职业化转型,任正非要求包括副总裁在内的所有市场部员工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另一份是辞职报告。
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决定接受哪一份。
此举石破天惊,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窠臼,确立了“能上能下、唯才是举”的刚性规则,其立威之决绝,震动业界。
然而,在树立铁腕权威的同时,任正非亦深谙“恩宜后报”之理。
对于真正有才干、有贡献的员工,华为的回报是极其丰厚的。
高薪、股权激励、完善的培训体系,让奋斗者共享公司发展的巨大红利。
即使是曾经离开甚至“背叛”过华为的“天才少年”李一男,当他创办的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个人身陷囹圄后,任正非仍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允许他回归华为,并委以重任。
这份在对方低谷时不落井下石、反而施以援手的“后报”之恩,彰显了超越商业利益的胸襟。
任正非的威,让华为成为一部高效运转、令行禁止的精密机器;他的恩,则让无数华为人甘愿为这部机器燃烧青春,无怨无悔。
恩与威,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只威不恩,则众叛亲离;只恩不威,则纲纪废弛。
唯有将雷霆手段的“威”立在前头,奠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再将春风化雨的“恩”施于恰当之时,凝聚人心,方能驾驭复杂局面,成就长久基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有言:“夫为政之要,在于用人。用人之要,在于恩威。”
恩威之道,实为贯穿古今的治世圭臬、处世明灯。
立威趁早,如郭子仪单骑慑敌、曾国藩挥泪斩将,根基方稳,号令方行。
施恩宜缓,似刘秀焚书安河北、松下诺言聚人心,其效乃彰,其情乃深。
恩威相济,若田穰苴斩庄贾而恤士卒、任正非铁腕治军亦厚待功臣,方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世事纷繁,人心难测。
无论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若能参透“恩宜后报,威宜早立”这八字箴言,洞悉人性,把握时机,则驭人可收奇效,处世可保安宁,谋事可期大成。
恩威若水,张弛有度,终成江海之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