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守护“地球之肾”的崇明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04 23:07 浏览量:2
上海市崇明区西沙明珠湖景区。
吴 雄摄
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漫屿户外营地。
吴 雄摄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正式公布,上海市崇明区等9个中国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上海由此实现了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
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也是展示生态文明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一座真正从湿地中生长出来的城市,崇明因何入选?其湿地保护路径是怎样的?这一国际性认证,又预示着崇明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守护、修复好湿地之城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为人类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源源不断提供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数据显示,崇明的海岸线长达288.1公里,外围滩涂呈现环圈状包围着崇明岛。岛内16173条大小河道纵横交错,26523处小微水体星罗棋布。按照《湿地法》口径,全区湿地总面积27.8万公顷,湿地率达68.8%,湿地保护率达60.73%。
在崇明,处处都有湿地,比如大家熟知的“东滩”“西沙”。“大到河流、湖泊、水库,小到池塘、沼泽、滩涂等都可以称为湿地。”崇明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表示,崇明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崇明以全市1/5的陆域面积,承载着全市约1/4的森林、1/3的基本农田和两大核心水源地。在业内专家看来,崇明湿地保护得好不好,直接关系上海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多年来,崇明在湿地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结合“长江十年禁渔”和极小种群物种重引入等一系列工作举措,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区整体生态基底持续提质,对上海市的生态贡献巨大。
比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该保护区是东北亚鹤类迁徙路线、东亚雁鸭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历年共记录到各种鸟类30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
但多年前,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生态危机——互花米草入侵成灾,一度侵占了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和芦苇等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鸟类食源减少。
2013年,一场“湿地保卫战”全面打响。总投资达11.6亿元的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开启。修筑生态围堤、开挖随塘河、修建涵闸等一揽子措施落地见效,长达5年多的建设和修复,克服了海潮侵袭、设备研发、土著植物恢复等重重困难,成功阻挡了互花米草的蔓延。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前后共有3000余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提升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滨海湿地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具有极佳的示范意义。
经过保护和恢复,崇明逐渐构建起保护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
2024年,我国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助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促进崇明生态岛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设“双碳”生态样板城市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崇明区为保证湿地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致力于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统筹做好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大文章”“生态岛上的产业振兴,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彰显区域特色”“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切实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这是上海市领导对崇明区提出的要求,实现“双碳”目标之于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可见一斑。
根据相关方案,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将分别打造成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
崇明是上海市首个全面推进碳中和试点示范的综合区域。当前,崇明区正借着实现“双碳”目标的东风,根据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崇明三岛定位和发展实际,切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引擎越来越强。崇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77.7万千瓦,全区新能源发电占比达31%,位居上海首位。
长兴岛发电厂1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CCUS)创新示范项目运行以来,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为江南造船等央企提供源源不断的再生能源,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这相当于在岛上种植树木556万棵树,建设5个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长兴发电厂负责人沈浩介绍。
去年底,冠华崇明分散式风电项目在崇明区新村乡正式落地。这是上海市首个由工业用户自建的风电项目,也是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我们年均用电量2000多万千瓦时,实现自给自足、余电上网后,企业将成为‘零碳’甚至‘负碳’工厂,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峰表示。
据悉,该项目具有高度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将为上海制造型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有益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开展了上海市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创建遴选工作,崇明共有4个项目入选,分别为“崇明区建设镇富安村—白钥村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璞叶小镇低碳数字化生态养殖示范园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及“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崇明农场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
当前,崇明区努力打造具有引领效应的碳中和示范区,为上海乃至全国提供实现“双碳”目标的生态样板。
打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吸引全球瞩目,到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沿着千米栈道参观鸟类科普教育展馆,或驻足欣赏、打卡留念芦苇摇曳、鹭鸥飞翔的自然景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让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蔡建新说,这些良好的湿地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崇明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的强大底气。
崇明清水蟹、崇明大米、崇明香酥芋等湿地产业品牌陆续崛起,绿色优质认证农产品面积达35.49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认证率维持在40%以上,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件,数量均位于上海市第一……越来越多的崇明优质农产品正通过“直通车”从田头送达餐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湿地资源为崇明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契机。位于绿华镇的漫屿户外运动营地紧挨着西沙明珠湖景区,这里主打皮划艇、独木舟等水上项目,不少游客借助独木舟,穿行于层林尽染的水森林中,“零距离”感受湿地的魅力。
随着湿地文旅产品推陈出新,在东滩搭起帐篷露营观星,到西沙划船看白鹭翩跹……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行体验。
近年来,崇明区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口袋公园、乡村小微公园,拓展城乡绿色生态空间,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观,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2023年以来,崇明新增森林面积103万亩,新建绿地30.93公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日前,崇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构建完善环境治理体制机制,联动抓好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要因地制宜挖掘各自优势,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眼下,崇明区正在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金字招牌”得来不易,更非一劳永逸。“认证成功6年后需复审。”蔡建新说,这也意味着,“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功并非湿地保护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接下来,崇明将在优化规章制度、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保证湿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同时,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全世界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贡献崇明方案、崇明智慧。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守护“地球之肾”的崇明智慧
- 上一篇:演员翟宇佳拍大片?藏不住啦!
- 下一篇:娜迪亚一周星座运势8.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