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多远的距离
发布时间:2025-08-05 00:01 浏览量:2
答案:
九十里
解析: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的是古代行军时的距离单位。在春秋时期,军队每行军三十里便停下来休整,这被称为一舍。因此,“三舍”即指九十里。
换算成现代的长度单位,如果按照周朝时期的尺度,一里约合现在的406.8米计算,“一舍”大约是12公里左右,那么“三舍”就相当于36.6公里。
扩展阅读: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时,为报答楚成王的礼遇,承诺若晋楚交战将主动后撤九十里(三舍)以示退让的故事。后比喻主动退让,避免冲突。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因国内骊姬之乱流亡国外19年,期间辗转多国。公元前637年,重耳抵达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他。席间,楚成王问:“若公子返晋为君,如何报答我?”重耳答:“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晋楚交战,晋军将主动后退九十里)。”
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文公为兑现诺言,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楚将子玉误以为晋军畏惧,追击不舍,结果晋军以逸待劳,大败楚军。这场战役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而“退避三舍”也成为主动退让、以退为进的经典战例。
- 上一篇:女人深爱你的5个细节,中3条就是捡到宝了
- 下一篇:赵露思被甜品店合伙人背刺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