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要塞守军所使用的轻武器
发布时间:2025-08-04 23:48 浏览量:2
为什么最近没有推荐电影,不是没有推荐的影片。当然是有电影,不想推荐《布列斯特要塞》,因为很早前推荐过。今天咱们聊聊关于这次防御战苏军所使用的武器。很多时候自己看完影片也有很多不确定的武器,现在正好借用俄文作者的文章回顾影片中出现过的各类武器。
布列斯特要塞所用轻武器的部件零件,战后出土。从上到下依次为:捷格加廖夫DS-39重机枪、1891/30式莫辛步枪、捷格加廖夫DP-27轻机枪。
到1941年夏天,驻扎在布列斯特要塞内的苏军和内务部队(NKVD)几乎都配备了制式的轻武器。更进一步说,在战争爆发前不久,要塞还收到了部分新式轻武器样品,包括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重机枪。尽管新装备的换装进程略有滞后,但所谓的“一个步枪三个人”的说法,坦率地说,与这里的情况关系不大。
然而,战争开始后,由于敌军炮火对要塞区域的猛烈打击,一部分武器库被摧毁,或者守军对其失去了接近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确实造成了人员装备不足的问题。
驻守布列斯特要塞军官(指挥官)们所使用的佩枪主要是手枪和左轮手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7.62×25毫米口径的托卡列夫手枪(TT,图拉“托卡列夫”),该枪于1930年被红军列装,并于1933年进行了现代化改进。
该手枪的工作原理基于短后坐行程利用后坐能量。弹匣位于握把内,可装八发子弹。它的优点包括:
威力强大,子弹的穿透力高;射击精度较高;构造简单;尺寸适中,便于隐蔽携带。与此同时,该手枪也存在一些缺点,包括:
子弹的停止作用不足;人体工学设计不佳(使用时的便利性较差);缺乏保险装置,容易发生走火事故。总体而言,截至1941年6月,TT手枪仍属于当时较为先进的制式武器,并未受到军官及其他执法机构人员的明显批评。
1933年式 7.62×25毫米 TT手枪。下方展示的是其弹匣及工厂出厂的16发油纸包。
空枪重量:840克、满弹重量:940克、枪长:195毫米、弹药:7.62×25毫米TT弹、射速:每10~15秒可射出8发、初速:420米/秒、有效射程:50米、弹匣容量:8发
手持TT手枪的苏军中尉。
布列斯特要塞内的德军士兵。前景站立者及左起第二名士兵手中均持有TT手枪。时间:1941年6月。
一把TT手枪,曾属于第333步兵团团属学校排长——中尉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纳加诺夫。
该枪于1949年在布列斯特要塞特列斯波尔门区域清理废墟时,与纳加诺夫中尉的遗骸一同被发现。
弹匣内剩有三发子弹;第四发位于枪膛内,手枪处于待击状态。
除了TT手枪外,仍有相当一部分指挥干部继续将7.62×38毫米口径的1895/1930年式纳甘左轮手枪(改为双动模式)作为个人武器。尽管这种左轮手枪的设计已经过时,但其产量仍与TT手枪大致持平。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纳甘左轮的成熟量产工艺已非常完善;另一个原因,则是其结构更适合从坦克或装甲车的车体或炮塔射击孔(射击口)内射击——而TT手枪由于枪管包覆在护套内,这种场合下使用则较为困难。
空枪质量:795克;满弹质量:880克;弹药:7.62×38毫米纳甘弹;全长:235毫米;射速:15秒可射出7发;初速:272米/秒;有效射程:可达50米;转轮容量:7发。
边防军士兵正在练习使用纳甘左轮射击。地点为布列斯特要塞的特列斯波尔防御工事(西岛),为战前照片。
根据S.S.斯米尔诺夫的记载,许多军官将TT作为个人武器使用,例如第42步兵师第44步兵团团长加夫里洛夫少校、第6步兵师第333步兵团团属学校排长纳加诺夫中尉等。
而第44步兵团团属学校校长比特科上尉则使用的是纳甘左轮。
可以合理推测,如第75独立侦察营的轻型两栖坦克和装甲车乘员也可能配备纳甘左轮,因为如前所述,纳甘更适合通过战车射击孔射击。
TT和纳甘可能并非要塞军官唯一配发的个人武器。
很可能一些军官还拥有其他品牌的手枪,比如授奖手枪或缴获武器(据说加夫里洛夫还拥有一把缴获的“毛瑟”自动手枪)。不过,关于这方面的确切资料我并不掌握。
我们继续。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布列斯特要塞守军在自动武器方面的配备比例并不低。
战前,守军仓库接收了大量1940年式捷格佳廖夫冲锋枪(ППД-40),而是否曾配发更早的ППД-34和ППД-38,暂无相关资料。
ППД(PPD冲锋枪)是一种在近距离作战中相当有效的武器。其自动工作原理为自由枪机后坐式,支持点射和全自动射击,切换装置为扳机前方的拨杆式。
采用圆盘弹鼓供弹,容量71发。
照门为梯形可调式,射程标定为50至500米。
ППД(PPD冲锋枪)优点:
高密度火力(举例来说,面对配有ППД的红军士兵,德军士兵使用MP-38/40至少需换弹两次);枪械设计平衡,具备良好射击精度;弹药威力大。缺点:
体积大、重量重;圆盘弹鼓装填困难,尤其在冬季或战斗中负伤情况下更为明显;弹鼓需与特定枪支配套,无法通用,这一问题后来也存在于ППШ;制造成本高,战时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尽管如此,截止1941年6月,ППД(PPD冲锋枪)仍是一种先进的自动武器,甚至德国士兵也不排斥使用。
据资料显示,455步兵团第42步兵师的化学防护主任维诺格拉多夫,以及该团排长马赫纳奇均使用过ППД(PPD冲锋枪)。
另外,第333步兵团乐队排的彼得·克雷帕在中央岛的防御营房中发现的一个军火库中也有ППД,一部分士兵由此得以武装。
至于什帕金冲锋枪(ППШ/波波沙/PPSh),作者认为在布列斯特要塞守军的武器库中并未装备此种型号。
尽管在“布列斯特要塞—英雄”博物馆展览中展出了被标注为守军武器的波波沙残骸,且网络上也不时有人讨论其是否存在于要塞中,甚至贴出据称守军使用ППШ的照片。
但首先,这些照片中的ППШ为后期生产型号,已晚于1941年6月;其次,并没有一张明确来自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时ППШ照片,而德军使用缴获的ППД的照片却很常见。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某批ППШ可能在战前因部队试用而运抵要塞,但作者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来佐证这一点。
空枪质量:3.63千克;
满弹质量:5.45千克;
子弹:7.62×25毫米托卡列夫弹(TT);
全长:788毫米;
射速:每分钟可达1000发;
初速:485米/秒;
有效射程:可达500米;
弹鼓容量:71发。
沉重,却也许是整个防御战时期最震撼的一张照片之一。倒下的无名红军战士(或指挥员),手中仍紧握着一支PPD冲锋枪,倒在被击毁的T-38轻型坦克旁。他显然没有打算投降。愿他永垂不朽!
德军士兵站在布列斯特要塞的东门附近(从如今的“星形”主入口向右拐;该区域至今已不复存在)。画面中居中的士兵手持一支PPD冲锋枪。拍摄时间为1941年6月。
尽管在战争爆发前夕,大量自动武器已经运抵要塞,但对于红军士兵来说,最常见的武器仍然是步枪。首先当然要提到的是7.62×54毫米的莫辛纳甘系列弹仓式步枪(1891/30年式)。驻守要塞的一些部队(如炮兵、通信兵、骑兵,或许还有侦察部队和边防士兵)则装备了1938年式莫辛卡宾枪,该枪因枪身更短而更为紧凑,但其弹道性能相对较低。
此外,部队中还配有狙击步枪,其枪管膛线加工更为精细,并配有光学瞄准镜。尤其在苏芬战争之后,狙击手运动在红军中成为普遍现象。实际上,即使只是使用标准制式步枪,士兵们也能展现出极高的射击效率,这一点不仅得到了幸存的布列斯特要塞守军的证实,也被敌军所承认。
到1941年,莫辛步枪和卡宾枪的结构已经非常成熟,这保证了其可以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很难称其“过时”——毕竟德军的主力步兵武器是毛瑟98K步枪,其作战和技术性能大致与“莫辛卡”处于同一水平。
莫辛步枪的主要优点包括: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弹药威力强,子弹的穿透力高;射击精度高;使用寿命长,可靠性强,极少发生故障。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需要在安装刺刀的状态下进行瞄准调校,因此刺刀必须始终固定在步枪上,这增加了武器的重量和体积;保险结构设计不佳,在冬季或射手受伤时难以操作;枪机手柄设计不合理,在某些战斗环境下不易开启或闭合;人体工学设计欠佳,操作不够舒适;弹药采用老旧的凸缘式设计,这使得弹仓结构必须复杂化,以保证子弹顺利供入膛内。质量(不带刺刀):3.8 千克、质量(带刺刀):4.5 千克、使用弹药:7.62×54 R、长度(不带刺刀):1240 毫米、长度(带刺刀):1670 毫米、射速:每分钟 10~12 发、初速:865 米/秒、有效射程:2000 米、弹匣容量:5 发
下图为:1938 年型莫辛系统卡宾枪(莫辛-纳甘步枪)
狙击步枪:
要使用保险,需要先将其向自己拉,然后再向一侧旋转。在冬天戴着手套,或者受伤时,这样操作非常不便。
狙击型号的步枪配有弯曲的枪机拉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图中士兵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第17红旗边防支队第9线边防哨所的战士,驻守在布列斯特要塞。他们装备的是莫辛-纳甘步枪。照片为战前拍摄。
在战争爆发前,苏军各步兵单位开始大规模换装托卡列夫自装步枪(SVT)。
尽管这种武器技术复杂、造价高昂、保养要求严格,需要更高素质的士兵使用,但在红军与内务部队中其装备比例仍然相当可观。
不过,SVT 终究未能完全取代莫辛步枪。顺便一提,缴获的 SVT 被德军与芬兰军队广泛使用,深受欢迎。
SVT(托卡列夫自装步枪)于 1938 年被红军列装(称为 SVT-38),在 1940 年进行现代化改进(减重、改善操作性能与生产工艺),因此命名为 SVT-40。
其原理是导气式半自动,即利用从枪管中引出的火药气体驱动枪机工作。扳机后的旗形保险用于防止走火。为减小后座力,枪管前端安装了带缺口的制退器。标准配置还包括刺刀。部分 SVT 以狙击步枪形式生产(枪管内处理更精细,配备光学瞄准镜)。
质量(不带刺刀):3.9 千克、质量(带刺刀):4.3 千克、子弹类型:7.62×54R、长度(不带刺刀):1225 毫米、长度(带刺刀):1465 毫米、射速:每分钟 40~50 发、初速:840 米/秒、有效射程:1500 米、弹匣容量:10 发
为增强步兵分队的火力,部队装备了1927 年型捷格加廖夫轻机枪(DP-27)。这种武器也在布列斯特要塞的大多数防区得到了广泛使用。该机枪的自动机能基于导气式原理,即通过从枪管引出的火药气体驱动机械动作。
保险装置为一个键状按钮,位于扳机后方,在开火前必须将其压入并保持按下状态。为增强射击稳定性,配备了可拆卸的两脚架。
机枪由两人操作:一人为射手,另一人为助手。助手的职责包括携带弹鼓并在战斗中为射手安装弹鼓。弹鼓装在专门的金属箱内,每个箱子可装三个弹鼓。
如同前面提到的一些武器一样,这是一种相对可靠、效能良好、已实现规模量产的武器。
然而,到 1941 年夏天,它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其主要缺点如下:
结构笨重、人体工学差。圆盘式弹匣装填和维护都很麻烦,在战斗中更换枪管也很困难;整体重量较大;复进/击发弹簧安装在机匣下部,在高强度射击中容易过热并失去弹性,导致故障(不过按照战术条令,DP-27 主要采用短点射方式开火,在这种模式下弹簧通常工作可靠);作者曾有机会试射过 DP-27,坦率地说:这挺机枪并不简单,在开始射击前需完成许多操作步骤。
质量(不含子弹):10.7 千克、质量(装满弹药):11.8 千克、子弹类型:7.62×54R、长度:1270 毫米、战斗射速:每分钟 80 发、初速:840 米/秒、有效射程:1500 米、弹鼓容量:47 发
重机枪在苏联红军(РККА)的步兵武器体系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1910/30 年式马克沁(Максим)7.62×54mm重机枪。
虽然这款机枪已经不完全符合当时现代战争的要求,但仍然继续大规模生产。它的自动机理基于短后坐行程的枪管后坐能量,采用布带供弹系统。
马克沁机枪通常安装在A.A.索科洛夫设计的轮式三脚架上。其典型特征是前方配有可用于防护的装甲盾牌,用以保护操作人员(两人一组)免受子弹和弹片的攻击。
此外,该机枪还可以配备轻型三脚架,质量和体积更小,允许对低空飞行目标进行射击。
据推测,在布列斯特要塞的防御战中,守军也使用了这种机枪,特别是在东堡垒的防御战中(有可能与 DP-27 或 DS-39 机枪联合作战)。这些机枪安装在堡垒内的特制枪位上,设有通道直接连接掩体内部,不需要暴露在开阔地上进行转移。很可能,在机枪组的直接参与下,成功击退了敌人于1941年6月24日对堡垒的攻击。
该机枪的优点包括:
射击精度高,火力密集;在战场上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操作人员的防护能力;结构可靠、使用寿命长。但也存在显著缺点:
全套武器(包括支架)重达 70 千克,无法由一人携带;使用水冷系统,在激烈的战斗中容易过热失效;布质弹带易磨损,导致射击故障;安装装甲盾后整体高度较高,在战场上暴露性强,易被发现。在1930年型号的改进中,提高了武器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该型号的一个显著外观特征是:枪管护套带有纵向加强筋,这提升了整体结构的刚性。
机枪本体质量:23.8 公斤、含机枪架总质量:64.3 公斤、长度:1107 毫米、弹药类型:7.62×54R、射速:250~300 发/分钟、有效射程:2700 米、子弹初速:865 米/秒、弹链容量:250 发
1940年生产的马克沁机枪在枪管护套上做了改进,将注水口加大,这样在极端条件下可以不仅使用水,还能灌入雪、冰等冷却材料。
值得单独提及的是:1931年型四联装高射机枪系统(ЗПУ М-4)【ZPU高射机枪】,由4挺马克沁机枪组成,安装在三脚立柱式共用机座上,并装备了强制水冷系统,以及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机械瞄准驱动装置。每挺机枪配有单独的弹药箱,每条弹带装有 500 发子弹。
标准操作人员包括:
2 名射手2 名装弹手必要时还有 1 名观察员/目标指示员ЗПУ(ZPU)装备有机械瞄准装置,包括环形高射瞄准具。其战斗状态下的总质量为 460~470 公斤。显然,在对抗敌方步兵时,该武器系统可提供极高的火力密度和打击效率。
有资料推测:正是凭借这种ЗПУ(ZPU),消灭了1941年6月22日早晨突破布列斯特要塞、抵达北部岛屿的德军(确切地说是奥地利籍)突击小队。根据一种说法,他们是被东堡垒的守军使用ЗПУ(ZPU)杀的(该炮属于第393独立高炮营)。但也有更可靠的说法认为,击杀是由试图突围的部队所完成的,这些部队隶属苏军第125步兵团,使用的ЗПУ(ZPU)装在 GАЗ-ААА卡车上。在后续战斗中,东堡垒守军继续使用这套 ЗПУ,它无疑是他们武器库中最强大的火力系统之一。
在布列斯特要塞东堡垒防御战博物馆中展出的 ЗПУ(四联装高射机枪)。据搜寻队的回忆,两根枪管是在战后挖掘期间于要塞区域内发现的。
一挺半拆解状态的 ЗПУ,属于东堡垒守军,在防御战结束后被敌军缴获。
一组被摧毁的守军 ZPU,是在试图从要塞突围时被击毁的,安装于 ГАЗ-ААА 卡车车厢内。注意图中被打烂的弹链。
除了马克沁重机枪外,守军还装备了一种更新式的重机枪:1939年型“捷格加廖夫”重机枪ДС-39(DS-39)。
这款武器在设计时试图克服马克沁机枪的缺陷,主要改进如下:
大幅减轻重量:通过优化机身结构,引入三脚支架来替代笨重的轮架;采用风冷系统:枪管为可快速更换式,无需冷却液,减少了携带负担;自动装置:工作原理为导气式自动原理(利用枪管内部分火药气体循环驱动机械);可选配机械瞄具或光学瞄具;可变射速:可以以每分钟 600 或 1200 发的速率发射;尽管技术理念先进,但和许多“跨代”武器一样,ДС-39(DS-39)在列装时仍存在许多设计缺陷:对灰尘和污垢较为敏感;在低温环境下不可靠;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与旧式马克沁使用的布制弹链不兼容,常导致:弹药卡壳;弹壳断裂卡在枪膛中等问题。
但如果使用新型金属链节弹带,则工作性能大为改善。尽管大部分问题都可通过后续改进解决,苏联军方还是在战争爆发前夕做出决定,将ДС-39(DS-39)停止生产。
顺带一提,芬兰人在缴获的ДС-39(DS-39)上取得了不错的实战成果,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关于布列斯特要塞中的使用情况:ДС-39(DS-39)曾被用于多种战斗任务,包括:支援攻击圣尼古拉教堂的苏军步兵;防御面向北岛的兵营段落;掩护步兵试图从要塞突围时的火力支援等。根据幸存守军的回忆,虽然ДС-39(DS-39)有过射击卡壳现象,但总体印象良好,没有特别多的批评。
机枪本体质量:14.3千克;配架总质量:33千克;全长:1170毫米;子弹类型:7.62×54R;实战射速:每分钟300~350发;有效射程:2000米;初速:800米/秒;弹带容量:250发。
在布列斯特要塞防御战结束后,被敌军缴获的中央岛防守者使用的武器中,除了右上角的数挺马克沁机枪外,还能看到一挺DS-39机枪。
最后,要提到的是当时防守者装备的最强大的自动枪械:12.7×108毫米的捷格加廖夫-什帕金重机枪(1938年型),即DShK重机枪。
根据守军回忆,该机枪部署在第455步兵团所在的防御兵营区域内,兵营朝向北岛,靠近三拱门左手侧(面朝北岛方向看)。遗憾的是,无论是这片兵营区域还是三拱门,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这挺机枪在6月22日中午前,被积极用于击退敌军攻击。随后,它还对支援奥地利突击部队的德军STUG III突击炮开火。可惜的是,机枪弹药可能储备不足,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其火力。不过,其中一辆突击炮失去战斗力(德方称其“陷入困境”),很有可能正是DShK火力的功劳。
该机枪采用与DS-39相似的导气式自动机制,枪管为风冷结构,架设在科列斯尼科夫设计的轮式机枪架上,并带有装甲盾牌。必要时,还可将其转变为三脚架式机枪座,大大扩大了射界,包括具备对低空目标开火的能力。
所使用的B-32型穿甲燃烧弹,内含淬火钢芯,在500米距离上可垂直穿透15~16毫米的钢装甲板,因此对STUG III的射击完全是合理有效的战术选择。
机枪本体质量:33.5公斤;带三脚架的质量:157公斤;全长:1625毫米;使用弹药:12.7×108毫米;射速:每分钟100至150发;有效射程:3500米;初速:850米/秒;弹链容量:50发。
总的来说,布列斯特要塞的保卫者大致就是装备了这样的“步兵轻武器”。尽管他们所处环境极其不利,但仍然成功地对进攻之敌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防御最初的几天里。
感谢阅读本频道编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