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 | 饭桌上,一念见众生
发布时间:2025-08-05 00:32 浏览量:2
潮新闻客户端 龙琳
自助餐台灯光明亮,琳琅满目的菜肴在眼前铺展如画卷。环顾四周,众生相便如舞台剧般拉开帷幕,众生百态间,最扎眼的是面前餐盘堆叠如山、食物几欲倾覆的景象。这饕餮之态,既是对物质的挥霍,更是内心匮乏的无声呐喊。邻桌邻桌西装革履的中年人便是例证:每次必取三大盘,虾蟹堆成塔,最终却剩一片狼藉。他那因用力过猛而泛白的手指,暴露了对“吃回本钱”的执念,殊不知真正的匮乏,在心灵而非胃囊。
目睹此景,父亲昔日在饭桌上严苛的教导如箴言浮上心头:不可敲击碗碟,不可吧唧出声,须细嚼慢咽……儿时只觉这是烦人枷锁,如今方悟其中深意。记忆里那个炎夏傍晚,我因挑拣青椒被父亲严厉喝止,委屈的泪水滴进饭碗。而今当我看见邻座孩童拿了几满盘食物,尝了一口不喜便随手丢弃,母亲却视若无睹时,方知父亲当年严厉目光里燃烧的,是对“粒粒皆辛苦”的敬畏。这饭桌礼仪,也绝非空洞的规矩,而是一种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放眼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台州,它正以其对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向着“世界美食之都”的荣光迈进。这份追求,其内核深处,恰恰是对餐桌教养的守护与传承。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的宏大叙事里,“推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已郑重将“培养餐桌礼仪和健康就餐习惯”锚定为其根基——这绝非偶然的书写,而是源于一种深远的认知:城市品格的塑造,正始于这方寸餐桌之上,始于孩子们拿起筷子时那份对食物的郑重。
每个人从这日常的杯盘碗盏间开始,珍视这一粥一饭。从机关食堂厨师将西兰花梗变废为宝的创意竞赛,到路桥小学学生将余餐打包递予环卫工人的温暖传递;从温岭社区“温心食堂”依托人脸识别精准控量备餐,到火锅店员依据人数主动推荐小份菜的贴心服务;更有台州某小学的食育课堂上,孩子们系着围裙学习分餐礼仪、用公筷为同伴夹菜、轻声询问“需要添饭吗”……我们看见的,是教养的嫩芽在饭桌上悄然萌发,更是一座城市对饮食文化中人文关怀的自觉培育。
这份自觉,最终指向了对天地馈赠的虔敬。当季蛏子肥美的肉质里藏着潮汐的律动,晚稻米饭的清香中饱含阳光的亲吻;每一个桔子、每一条黄鱼背后,都凝结着天地雨露的滋养与农人、渔夫躬耕劳作的汗水。这份虔敬之心,正是美食文化生生不息的灵魂,也是台州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所倾力倡导的核心精神——它绝非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如盐溶于水般,悄然渗入日常的每一次举箸之间。在黄岩的“小小厨神”夏令营,孩子们目睹丢弃的鱼骨被精心熬制成高汤,“节约”便升华为对天地馈赠的庄严回礼。这种从舌尖抵达心灵的敬畏,正是美食之都不可或缺的人文底蕴与生态自觉。
台州志在成为“世界美食之都”的愿景,意义深远。“引导群众参与”、“培养餐桌礼仪和健康就餐习惯”和“推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工程”的深意,最终便落脚于这些微末而宏大的觉醒:当孩子小心翼翼地将碗中最后一粒米饭吃净,当商务宴请的主人主动引导“按需点餐、光盘为荣”,当高校食堂窗口“半份菜、半份价”的标识被师生们欣然选择……这些细微处的嬗变,正是对美食之都精神最朴素的践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也最显众生相。愿我们举箸之际,既能看见盘中凝结的日月山川,也能照见心底栖居的万千众生。毕竟一餐饭的修行,不在珍馐的多寡,而在拿起筷子那刻,是否无愧于天地生养之德——而这,不正是一座真正的“美食之都”所应具备的精神高度与人文温度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