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午赏宋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 其九》
发布时间:2025-08-05 00:48 浏览量:2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 其九》
宋•范成大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注释】
黄尘:这里指黄色的尘土。①《后汉书·马融传》:“风行云转,匈礚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②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③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
行客:这里指过客;旅客。①《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高诱注:“行客,犹行路过客。”②《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③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诗:“巴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④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
少住:暂留;稍住一此时候。①《晋书·庾亮传》:“诸君少住,老子於此兴復不浅。” ②宋 朱淑真 《蝶恋花·送春》词:“楼外千万缕,欲繫、少住春还去。” ③元 颜子俞 《乐·留王静得》词:“留君少住,且待晴时去。”
侬家:这里是旧时女子称自己的家。①元 姚文奂 《竹枝词》之一:“儂家只在 断桥 边,劝郎切莫下湖船。”②清 黄燮清 《长水竹枝词》:“杏花村 前流水斜, 杏花村 后是儂家。”
借与:借给。①唐 杜牧 《书怀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 ②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③宋 黄庭坚 《邹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莲子汤》诗:“天将金闕真黄色,借与 洞庭 霜后橙。”
磐石:这里指厚而大的石头。战国 楚·宋玉《高唐赋》: 磐石险峻,倾崎崖。岩岖参差,从横相追。
柳阴:亦作“ 柳荫 ”。这里指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①北周 庾信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诗:“平隄石岸直,高堰柳阴长。” ②唐 康骈 《剧谈录·曲江》:“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③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二:“西园牡籥夜沉沉,尚有游人卧柳阴。”④《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便令 青萍 拂去了身上尘土,将马繫在柳阴中。” ⑤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这个消息成了镇上人们晚饭后柳荫下的夕阳会聚谈的资料。”
亭午:正午。中午。①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尔乃 羲和 亭午,游气高褰。” ②宋 苏轼 《上巳出游随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③清 龚自珍 《尊隐》:“日之亭午,乃炎炎其光,五色文明。” ④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 新步 ,曇而雨,亭午乃至。”
风凉:这里谓有风而凉爽;凉爽。①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酢法》:“初置瓮於北荫中风凉之处,勿令见日。”②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景隆八发》:“尔乃以瓦为枕,以棺为铺,逍遥乎风凉,从容乎日晡。”③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此刻倒风凉了。”
【译文】
黄尘满面的行路人汗流如浆,暂且停驻在我家,用清凉的井水漱口,感受那甘洌的香气吧。
把门前的大石头借给你坐下歇息,正午时分,柳树的浓荫下正有凉爽的风吹过。
〔参考资料:古诗词日历〕
【译文二】
行人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汗流浃背,来到农家稍作休息。
主人热情地邀请客人坐在门前的磐石上,在柳荫下享受凉爽的微风。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以农家主人的视角,展现了对赶路行人的热情关怀,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夏日途中的困顿与农舍的清凉,充满生活气息与人情味。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一二两句是说,黄尘满面的行路人汗流如浆,暂且停驻在我家,用清凉的井水漱口,感受那甘洌的香气吧。这是写“夏日之炎热”。
以“热”为骨。开篇即聚焦“黄尘行客汗如浆”,以“黄尘”点染夏日午后的干燥,用“汗如浆”的夸张笔法,将行人在烈日下的焦灼、疲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热”不仅是视觉上的黄尘滚滚,更是触觉上的汗流浃背,甚至能让人联想到空气的灼热与呼吸的粗重,短短七字,便将夏日的严酷铺展在读者眼前。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三四两句是说,把门前的大石头借给你坐下歇息,正午时分,柳树的浓荫下正有凉爽的风吹过。这是写“柳荫之清凉”。
一二句中极致的“热”,恰恰为三四句的“凉”蓄足了张力。当行客在酷暑中几乎窒息时,“侬家”的出现便如久旱逢甘霖。“漱井香”三字,以井水的甘洌清凉对冲汗水的黏腻,“香”字更将寻常井水写出了沁心的诗意;“门前磐石”是乡野最朴素的休憩之所,却在此时成为抵御热浪的港湾;“柳阴亭午正风凉”则将清凉推向极致——正午本是一日中最热的时刻,柳荫下却有风拂面,这份凉爽便因“亭午”二字更显珍贵。
以“情”为魂。诗中的“侬家”是未露面容的农家主人,其善意却如清风般无处不在。“少住”是委婉的挽留,不带丝毫勉强;“漱井香”是主动的关怀,将最洁净的井水分享给陌生行人;“借与门前磐石坐”则是淳朴的体贴,连歇脚的石头都细心提供。这份善意如柳荫般平淡,却比柳荫更能抚慰人心。而这份温情,恰与夏日的严酷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简”为美。范成大的艺术表现力,更体现在其白描手法的炉火纯青。全诗无一句华丽辞藻,“黄尘”“行客”“井”“磐石”“柳荫”都是最寻常的乡野意象,“汗如浆”“漱井香”“风凉”也都是直白的感受描写,却于朴素中见功力。
此外,全诗以行客的视角展开,从“汗如浆”的焦灼到“风凉”的舒泰,情感的起伏构成了天然的叙事节奏。而“侬家”的存在虽未直接展现,却如隐形的线索,串联起“热”与“凉”、“焦灼”与“安宁”,让全诗在简笔勾勒中,既有画面的层次感,又有人情的温度。
〔参考资料:古诗词日历〕
【赏析】
这首诗写农村夏日“行客”,表现农民仁厚善良、殷勤好客的优良品德。在这村舍柳井旁,出现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过路客人,他冒着炎炎烈日,在黄尘中走了很长时间,来到这个村庄,已是汗流如浆、又渴又累了。另一位是本村老农,看到“行客”这般模样,立即主动邀请他到自己家“少住”,歇歇脚,乘乘凉。“侬家”,吴语,即我家。主人先递给客人一碗清凉的井水,“行客”饮到凉水,觉得满口清香,浑身凉爽。“漱”字极传神。“漱”即让井水在嘴里漱动、慢慢咽下去,这样就觉得“香”了,似乎任何玉液琼浆都不及!主人也因饮者的喜乐而脸露笑容,感到十分欣慰!
“借与门前磐石坐,”饮了井水解了渴,再请客人在门前的磐石上坐下来乘凉。这可真是乘凉的好地方,正午(“亭午”)最热的时候,浓密的柳树挡住了骄阳,阵阵清风吹拂,这里风凉着呢!
这首小诗在叙事中有描写,骄阳、黄尘、汗水如浆与柳阴、磐石、井水清凉,对照着写,既显出夏日里农村特有的景物风光,又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受到了那位好客老农的殷勤接待。
【简析】
写农民照料“行客”,从好客中反映他们的仁厚、善良的品德。“行客”在“黄尘”中行走,汗流“如浆”,是盛夏情况。农民自己有在烈日下走路、劳动、汗如水流的经验,他们的关心“行客”,正是理所当然。“少住”句,请“行客”在家中喝喝清香的井水。“漱”为“喝”意,用字柔细;“少住侬家”,吴侬软语,显得温柔有情,“侬”字在古代有“你”、“人”二义,此处是称“我”。“香”字尤细,因为井水清凉,在大热天渴极的“行客”口中,自然觉得胜于琼浆,清香异常,此字一显出暑天井水之美,一显出饮者因难得而喜爱之情。“借与门前磐石坐”,写明请“行客”“少停”的地点;“柳阴亭午正风凉”,描写地点之好。“亭午”,正午,补出酷热时候,呼应“汗如浆”;“柳阴”、“风凉”与“黄尘”道路相映照,更显出景色可爱。这首诗叙事中带描写,也极亲切、朴素而优美。
#范成大# #夏日# #柔感科技,夏日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