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几度秋,八月醉清欢
发布时间:2025-08-04 22:25 浏览量:2
晨起推窗,忽觉风里夹了丝凉意。日历翻至八月,才惊觉秋已悄至。这凉不是盛夏暴雨后的那种爽利,而是带着某种缠绵的、似有还无的温柔,像老友久别重逢时的那声轻叹。
城郊的梧桐最先感知季节更迭,叶片边缘已泛起浅黄。记得幼时祖父说,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这道理在城市里竟显得奢侈。水泥森林中,唯有阳台盆栽的枯叶与超市里新上的月饼,勉强拼凑出些秋意。幸而周末得闲,驱车往西山区,才真正触摸到季节变换的脉搏。
山径旁野菊初绽,不是春日里那种喧闹的明黄,而是带着露水的淡紫色,星星点点藏在草丛间。采药的老者背着竹篓走过,鞋底碾碎几颗早熟的橡实,爆出略带苦涩的清香。这气味突然让我想起童年晒场上新收的稻谷,金灿灿铺满整个打谷场,麻雀成群飞过时,扬起的谷壳在阳光里如同细碎的金粉。
山雨来得毫无征兆。先是云层里漏下几滴试探的雨点,转眼便成绵密的雨幕。躲在废弃的茶亭里,看雨水顺着茅草檐角串成晶亮的水帘。远处梯田在雨雾中渐渐模糊,只剩层层叠叠的轮廓,像极了水墨画里晕染的淡墨。
这场雨下得极有章法。先打湿表层泥土,再慢慢沁入作物根系。农人说这是"润秋语",下透了,地里的红薯能再长三成。果然见田间老农披着蓑衣巡视,不时弯腰拨开薯藤查看,雨水中那张沟壑纵横的脸竟带着笑意。
归途遇见荷塘,盛夏时节的亭亭玉立已转为疏朗。残荷听雨本该是萧索的景致,偏偏有翠鸟立于枯茎之上,朱红的喙偶尔啄食水面的游鱼,倒显出几分生机。这场景叫人想起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句子,千年过去,枯荷与雨声依旧,只是看荷人的心境早已沧海桑田。
镇上的集市比往日喧闹。板栗摊主支起铁锅现场翻炒,带刺的壳在高温中爆裂,露出里面蜜色的果实。穿蓝布衫的大婶掀开蒸笼,新米做的重阳糕冒着热气,点缀其间的桂花还是昨晨刚从树上摘下的。
最动人的要数酒坊门前的景象。巨大的陶缸里正在发酵今年新酿的糯米酒,清甜的香气飘出半条街。掌柜邀我尝了碗头道酒浆,入口柔润,后劲却足,三杯下肚便觉秋阳暖融融地晒着脊背。他说酿酒讲究"春曲秋酿",此刻的秋风最利发酵,再晚半月,酒味就失了这份清冽。
归家时捎了枝野山枣,果实只有指甲盖大小,酸涩中透着回甘。妻子笑我总爱这些上不得台面的野果,殊不知正是这份粗粝的秋味,才衬得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超市里包装精美的进口水果,反倒吃不出季节轮转的韵律。
夜雨又至。书房的旧窗棂被风推得轻响,像在应和键盘的敲击声。屏幕上文档光标闪烁,与窗外忽明忽暗的街灯形成某种默契的节奏。突然怀念起大学时在图书馆角落写论文的日子,那时总爱选靠银杏树的位置,看金黄的叶子一片片落在磨砂玻璃上,模糊成温暖的光斑。
中年之秋恰如八月的天气,炽烈尚未褪尽,凉意已然萌生。案头日历记满会议行程,抽屉里却收着儿子用枫叶做的书签。商业谈判时西装革履,周末却甘心蹲在小区花园里陪孩子找蟋蟀。这种分裂感起初令人惶恐,如今倒品出些滋味——就像秋阳里同时存在的温暖与凛冽,看似矛盾,实则和谐。
凌晨收笔时雨已停歇。月光透过云隙,给湿漉漉的晾衣杆镀上银边。忽然领悟到,所谓清欢,不过是于喧嚣中偷得半日闲,在季节的缝隙里,捡拾那些被常人忽略的细碎光景。就像此刻,整座城市都在睡梦中,唯有我和这八月的秋夜彼此清醒,对坐无言却已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