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8-05 02:10  浏览量:2

转自:团结报

主讲人:

李庭龙

九三学社社员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主治医师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城市报告了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病例,引起了公众关注。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其症状确如其名字所述,与关节剧痛有关。突发高烧(体温常超过39℃)、剧烈关节疼痛和皮疹是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核心症状。临床表现常以突发高热(体温大于39℃)最先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或首先出现关节疼痛,疼痛多为对称性,常累及手腕、脚踝、手指、脚趾等远端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80%的患者在发热后2至5天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躯干,一般3至5天就退疹,急性发热和皮疹通常在1周左右消退,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关节疼痛通常1至3周缓解,但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至3个月,甚至数年。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症状往往更重,更需要提高警惕。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在孕晚期可能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因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可增加出血风险,应避免使用。

既然伊蚊是重要传播途径,那么防控的关键,必然是“铲除蚊虫孳生地”和“严防死守不被叮咬”。

首先,要“釜底抽薪”,清理蚊虫繁殖地。积水、垃圾和卫生死角,这些产生伊蚊的“育婴房”都需要格外关注。建议注意清空花盆托盘、饮水机托盘、废弃的瓶瓶罐罐、废旧轮胎等任何可能积水的容器;空调产生的冷凝水要及时排净;家中的水培植物务必每周换水1至2次,并换水时彻底冲洗植物根部;同时,整治好房前屋后以及室内的卫生,清除垃圾,最大限度地消除卫生死角。

其次,要“精准打击”,有效灭杀成蚊。集中灭蚊时,使用杀虫气雾剂喷洒后人员应立即离开房间,密闭约30分钟后再开窗通风,避免吸入;发现零星成蚊时,可使用电蚊拍或杀虫气雾剂进行灭蚊。提示一下,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电蚊香液不建议24小时连续使用。

最后,要“严防死守”,做好个人防护。物理屏障是基础,在室内,要安装并维护好纱门纱窗,晚上睡觉使用完好无损的蚊帐;外出时,要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裸露。化学防护也不可少,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效成分(如避蚊胺、派卡瑞丁等)的驱蚊剂,并按照说明书定时补涂。时间地点需注意: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最活跃的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前往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逗留。

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7月31日,广东省基孔肯雅热治愈率超过62%。‌佛山作为疫情核心区域,治愈率与全省数据一致,95%患者可在7天内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