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避险”与“吨位下注”, 黄金热里的生意与焦虑
发布时间:2025-08-05 02:15 浏览量:2
“不是买来戴,是买来安心。”
盛夏的午后,南京六合的一家手工打金铺里,空气中弥漫着熔金的热气。橱窗里一排排素圈、金豆,被顾客挑挑拣拣——不是为了搭配衣服,而是为了“换点能握在手里的东西”。老板笑道:“客人多得很,不是为喜事买金,是怕钱不值钱了。”
与此同时,一万公里外的纽约商品交易所,2025年7月21日,金价再次冲上每盎司3400美元,创下五周新高。
2025年7月21日,上海,大屏幕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期货价格走势。图/视觉中国
在美国金融政治中枢,另一种不确定性正在酝酿:多位共和党议员联名发函美国司法部,指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两度在国会作伪证,引发舆论对其职位稳定性的质疑。同一天,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批评美联储“对关税反应过激”,并建议对该机构展开全面审查。
市场情绪紧张,美元信用再被质疑。黄金,再度成为人们寻求安全感的锚。
全球范围内,央行、基金、普通家庭似乎都在做同样的动作——用手去触碰那种“摸得着”的安全感。
6月,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央行调查显示,95%的全球央行认为未来一年全球将继续增持黄金。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年轻人盯着金价波动秒下单,或买“金豆”攒着当日常储蓄。
一些年轻人嫌品牌金饰“溢价太厚”,转向以克计价的投资金、金豆、回购工艺金。这股贴着“怕涨”“怕不确定”标签的民间情绪,与全球央行在账本上大手笔增持黄金不谋而合。
移动支付让钱包从口袋里“消失”,央行数字货币、加密资产、AI 算法交易把财富推向无形;可在这种高度金融化、数字化的时代,个人与主权国家却同时回身抓紧一种能摸得着、有重量、不会被冻结的金属——黄金。
“安全感”
“真要说成本也没多高,(行里说)几百块钱就能挖出来——可那不是重点。”南京六合周六金加工店老板儿子涂志恒说,“关键是它摸得着。”
他把“屏幕里的绿”和“手心里的实物”对比解释:“纸黄金跌了,一片绿,看着心慌;实物金跌了你也不一定卖,先放着,戴也能戴,传给下一代都行。它总不会归零,跟退市的股票不一样。”行内还有句顺口溜:“涨了卖一点,跌了攒一点,不涨不卖,传给下一代。”
与涂志恒的想法不同,00后大学毕业生晓坤既买过黄金ETF,也买过实体黄金。他说:“在京东金融上买黄金基金,可以实时控制,现在卖出去,下一秒就能变成钱。今年618电商节,我在淘宝上买了几万块实体黄金,后面又将黄金卖出去了。但卖真金肯定没有卖虚拟黄金利润大。”
在许多家庭记忆里,黄金与“压箱底”“遇急能救场”连在一起;在年轻客群中,这种代际传递正被重新包装:把金条打成素圈手镯既可佩戴又能折现,兼具礼物、首饰与应急储备。
“对自己好点,就买黄金。”黄金爱好者王朋园总结三层意义:“第一,财富象征——黄金是绝对财富,越是动荡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手里的钱换成金条,真金白银的拿在手里,货币会贬值,黄金不会。第二,家族与身体的民间观念——中医角度戴黄金补五脏,家长会给女儿买。第三,是女性自我犒赏式安全感。”
象征性与实用性叠加,让“添金”回归家庭议程。在通胀、关税战、地缘波动与资产剧烈起伏时,投资者与普通家庭都会把部分财富转换为金条、金币或金饰,把抽象风险“铸”成可触摸的重量。
在社交平台,“电子金”被夸“灵活、无损耗、随时变现”,而“实体金安全感爆棚,还能盘玩”常获高赞——有人日更“金豆记账”,有人晒把旧金熔成新款的视频流量暴涨;“买金条打手镯”“避开品牌溢价”成为内容密码。小红书、抖音关于“打金”“囤金”内容激增,线下加工店的工费价差、透明称重流程成为消费者要点。
近期全球不确定加剧、美国关税措施、债务担忧等因素都推动了金价与买盘,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强劲实物需求,“钱不值钱了,放在银行里没有利息,还不如多存点黄金。”周六金老板涂师傅说,“黄金很久没有跌过了,长远看是保值的。很多顾客买金条打手镯,手镯既可以戴也可以存,万一家里有状况可以随时拿出来卖。”
货币贬值,生活、工作风险上升,落袋为安的情绪被放大。
“黄金全世界都认,经济越动荡,我就越喜欢黄金,之前我对黄金还没有这么多执念,大概22岁的时候就想攒黄金。黄金在手里有硬通货的安全感。”王朋园说。
2025年7月26日,消费者在江苏省淮安市一家金店选购黄金饰品。地缘冲突加剧与经济不确定性使得黄金避险保值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民间金条和金币投资需求大幅度增长。图/视觉中国
黄金热里的生意与焦虑
南京六合周六金黄金加工店里,正中间、左边、最里面的打金区都有店员负责招待往来顾客。而在最右边金柜,一位身着亮丽裙子的年轻女生正在拿着两部手机直播,并充满热情地与线上观众互动,直播间里弹幕刷着提问“今天金价多少”。不同金柜里面,摆放着各式的黄金饰品,项链、戒指、耳环等等。
一位年轻女性拿着几个小金块在打金区域等待。老板未验真假便开始称重量,“不需要验真假,我们一看就知道。”
“有什么比较耐磨的?”年轻顾客问道。“古法素圈,耐磨的话没必要做实心的,空心比实心更不容易变形。”涂师傅介绍,近几年非常流行古法素圈,素圈手镯、素圈耳环。“简单、经典,不容易被淘汰。”
自1997年入行,涂师傅已经在黄金行业里打磨了将近三十年。
在涂师傅的金店里,每年7、8月是难得的清闲时段,春节前后的1月至3月,却是店内最热闹的季节。过去,金店的客流多与婚嫁、节庆相连,如今,来客的心态正发生变化——他们更像是带着投资眼光来的。
“很多顾客看着金价一天一个价,觉得不买会涨得更高。”涂师傅说,“十个来买金条的顾客,有八个是因为怕涨价。手里有钱,他们宁愿提前买入,也不想等到更贵的时候出手。”
相较于以前扎堆去大品牌购买成品金饰,如今,越来越多的顾客倾向于直接买金条,再到金店里“打金”。“我们用的是国际金价。店里的金价是秒价,一秒一个价格。”涂师傅说,“有的大品牌卖一克要一千多,我们才卖七百八十,加上打金的人工费,每克十几到几十,总共也就八百多。”
但在市场波动的背后,另一股更激进的情绪正在滋长。
涂师傅说,“有人为了囤金,把房子都卖了;还有人用房子抵押去买金条,甚至开金店。他们觉得房子会贬值,黄金才是保值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套房,他们也会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这种赌涨的情绪在一些顾客身上体现的格外明显。
涂志恒还记得,今年3、4月,一位男性顾客深夜从江宁打车过来,一口气买下好几百克金条,现场浇筑金条,“他说,他判断黄金马上要大涨。”
2025年4月20日,广东深圳水贝市场黄金交易火爆,众多消费者挤满黄金珠宝柜台。图/视觉中国
吨位下注
“国家也在抢金子。”在柜台后说这句话时,涂师傅并不知道,自己说出了一个全球趋势。
普通人类似的焦虑,也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账本里。
世界黄金协会(WGC)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全年净购黄金1,045吨,连续第三年突破千吨大关——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十多年中,从未出现过的激进节奏。
“现实中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但黄金的需求是不设上限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告诉南方周末,“黄金不靠对手方,不依赖主权背书,它‘自带信用’。在当下这种多方风险交错的国际环境中,它成了一种‘结构性避险工具’。”
如果说南京的散客在“抢克重”,那么在华沙、安卡拉、新德里与北京,央行官员们则是在“吨位”级别下注。
WGC数据显示,波兰国家银行(NBP)2024年增持90吨,行长格拉平斯基此前多次公开表态要把黄金占比抬到更高水平;土耳其央行(含财政部官方持有)增加75吨;印度储备银行(RBI)几乎“月月加仓”,全年净购73吨,是2023年的四倍多,并把部分黄金从境外托管移回国内;中国人民银行在年内多次公布增持数据,全年报告增加44吨,官方黄金储备年底达到2,280吨,占外汇储备约5%左右。
在刘英看来,这些“吨位下注”的动作并非出于投机心理,而是主权信用结构的自我修复。“黄金:它不能被冻结,不能被制裁。”
这一判断背后,是地缘政治摩擦的长期化现实: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央行在海外的美元和欧元资产被冻结,不少国家意识到,传统外汇储备体系存在被“武器化”的风险。与其把命门交给他国,不如储备“无国籍”的黄金。
WGC发布的《2024年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81%的央行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全球黄金储备还会继续增长,这一比例高于上一年的71%。
在刘英看来,这并不是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反叛,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再平衡”。
“黄金与数字货币、稳定币、法币可以并存。反而是法定货币才需要国家背书。”她补充说,“而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主权绑定。”
在一个流动性极强、资产无形化的时代,国家开始重新配置一种看得见、摸得着、难以冻结的资产,用以抵御制度性不确定的冲击。
刘英认为,黄金的涨幅态势,与当下社会普遍的不确定性感受密切相关。
“乱世黄金。每当有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价格上涨的一定是黄金。‘险’来自多个维度:地缘冲突的风险、战乱的风险、全球治理秩序的不确定性。”她说,“大家希望用一定的确定性去对冲。”
除去文化层面的长期偏好,这种“确定性”的需求也在通过数据被不断放大。“危机时期表现”“组合分散化”“抗通胀”,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在央行持金理由中。
涂师傅金店里“秒价”滚动、散客怕涨先买、有人抵押房产囤金——这些听上去情绪化的决定,在主权层面被放大成资产配置:当一个高度金融化的世界充满不确定,黄金因为“摸得着”而再次被国家、商家、个人三重身份同时拥抱。它不反对现代,但警惕未来。
在一切数字化、透明化、去中心化的叙事之中,黄金——这块最古老的金属——以最“反现代”的方式,重新被放进国家的账本与家庭的保险柜里。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程海琴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