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尝回头米粉” 吃透水城凉都晨光

发布时间:2025-08-04 22:39  浏览量:2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贵州的夏天是被风筛过的。19℃的凉都六盘水攥着满山的绿,把暑气摁在盘江水里——而比这清凉更勾人的,是藏在街巷里的烟火。从遵义豆花面的嫩,到贵阳肠旺面的辣;从兴义牛瘪汤的野,到烙锅边米酒的醇,我们追着陈晓卿镜头里的“舌尖上的中国味”,在贵山贵水里行走,最终在水城的晨光里,被一碗“尝回头羊肉粉”勾住了脚步。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粉面江湖里的贵州野心

中国人说“南粉北面”,可贵州偏不按常理出牌。

重庆小面靠着麻辣横扫江湖时,贵州人正把粉和面揉进喀斯特的褶皱里:遵义豆花面要就着嫩豆花吸溜,豆香混着碱面的劲;贵阳肠旺面得等红油裹住脆哨,肠香和旺子的鲜在碗里打架。而“粉”字辈更嚣张,几乎个个都和羊肉拜了把子——金沙米粉的“鲜”、遵义米粉的“浓”、习水米粉的“烈”,最终都绕不开水城羊肉粉的“横”。

“横”在底气足。万牧先生在重庆接到我的求助时,正在火锅店涮毛肚,电话里嗓门比红汤还烫:“去‘尝回头’!水城人自己的粉,《舌尖》都去拍过!”他在水城待过好几年,说那里的煤老板揣着刚结算的票子,大清早能开车绕十公里,就为蹲在木凳上嗦一碗——这派头,像极了垫江人认准李涛和高大姐的石磨豆花的执着。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凉都的晨光,从一碗粉开始沸腾

八点的水城刚睁眼。穿短袖的本地人、拎行李箱的游客,在“尝回头”三间门面外打了个照面——都奔着那口热汤来。

铺子小得像块压缩饼干,原木长凳一根能坐仨人,桌上的调料瓶挤得像在开大会:糊辣椒面堆成小山,花椒粒闪着油光,折耳根和薄荷鲜得能掐出水。收银台的小媳妇脸上还带着点昨夜兴奋未褪的红晕,手在票本上翻飞,食客攥着小票找座位,耳朵都支棱着等窗口喊“中碗豪华版”。

我点的豪华版上桌时,惊得邻座大爷笑出了声。这哪是碗?分明是个浅口陶盆!奶白的汤漫到沿边,米粉在底下若隐若现,薄切的羊肉片卷着边,芫荽和青蒜撒得泼辣,薄荷叶子浮在汤面,像刚从坡上摘来的露水还没干。

“一分钱一分货噻。”小媳妇收票时淡淡一句。后来才懂,这“货”金贵在哪:水城的黑山羊是野性子,在乌蒙山区的坡上撒欢,吃的是龙胆草、柴胡这些中草药,喝的是溶洞渗下来的矿泉水,跑起来四蹄生风,肉紧得像裹了层劲。

熬汤的锅在厨房咕嘟了整夜。羊大骨敲裂了炖,羊脑壳吊在汤里滚,再撒把本地人叫“香草”的药材——具体是啥?老板笑而不答,只说“山里挖的,祖上传的”。汤炖得发稠,舀一勺能挂住勺沿,浇在烫好的米粉上,羊肉的香、骨头的厚、药材的清,全钻进粉缝里。

免费的跳水泡菜得抢。萝卜缨子、莲花白,泡得脆生生的,咬一口“咔嚓”响,酸水直冲天灵盖,正好解羊肉的腻。有人嫌不够,再抓把折耳根碎,腥香混着汤鲜,是贵州人独有的“狠活”。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舌尖》镜头外的烟火气

2017年的夏天,陈晓卿的《舌尖2》刚完水城羊肉粉那集,镜头里“尝回头”的木桌还泛着油光。我们去时,墙上还贴着当时的剧照:掌勺师傅正往碗里码羊肉,蒸汽把他的脸熏得发红。

“那会儿拍了三天,就拍凌晨五点的汤。”邻桌穿蓝布衫的嬢嬢搭话,她在这儿吃了二十年,“以前铺子更小,就一间房,煤老板蹲门口石阶上都要吃。”水城人懂吃,也认死理——粉要当天的米现磨,羊肉得带点筋才香,汤少一勺都不行。

我们一行十来人挤在长凳上,婆娘给娃挑出薄荷(小家伙嫌“怪”),我往碗里猛加糊辣椒,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筷子。米粉滑溜溜钻进喉咙,羊肉片嚼着有劲儿,汤喝到最后,额头沁出细汗,再灌口凉白开——19℃的风从门帘缝里钻进来,把暑气吹得一干二净。

这大概就是贵州美食的魔力:不讲究摆盘,不追求花哨,就凭一口实在。兴义的牛瘪汤敢用百草入料,贵阳的肠旺面把猪下水做得比山珍金贵,而水城人,把满山跑的黑山羊,炖成了能拴住游子脚步的乡愁。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走出去的粉,带不走的根

在垫江的新华街,有家“贵州六盘水羊肉粉”的招牌。老板夏勇娶了六盘水姑娘,说手艺是“提亲时跟老丈人偷学的”。他的粉碗里飘着大韭菜,酸菜泡得更酸,少了薄荷和折耳根,倒也攒了不少回头客。

“差口气。”我跟夏勇说。他嘿嘿笑:“水城的山泉水,垫江没有嘛。”

可不是么?那口汤里,有乌蒙山的晨露,有黑山羊啃过的草药,有掌勺人守了几十年的火候,还有凉都人慢悠悠的日子。就像陈晓卿从《舌尖》到《风味人间》的转身,美食的魂,从来不在招牌,而在一方水土养出的那份执拗。

今年夏天又热得慌,翻出2017年的照片,水城“尝回头米粉”的木桌还在脑子里冒热气。突然想念那碗粉:奶白的汤,红亮的辣,脆生生的泡菜,还有19℃的风里,水城人说的那句“再来一碗不?”

六盘水尝回头羊肉粉

2022年7月30日初稿2025年8月4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