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小孩必读的十篇文章!从哲思和文采角度精选!

发布时间:2025-08-05 00:00  浏览量:2

我们要界定是文章,什么是文章?我选择这十篇文章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思想

文以载道,文化是需要承担传道的功能,也就是我们说的思想性,思想性主要反映的是儒家和道家的一些精神和理念。

第二,文采

这里就是指修辞,这是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不能媲美的地方。所以,我选的文章古代多、现代少。

第三,情感

文章一定要有传诵读,一定要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除了思想的共鸣,还必须有情感。

没有情感,不能算我们这里归类的文章,也就是必须是有审美的文章。

比如庄子的逍遥游,贾谊的过秦论写得很好,但是缺少感情。至少普通人很难感受得到,更多是一种智慧。

第四,委婉

我觉得文章可以直抒胸臆,但是好的文章一定是曲径通幽,而不是直抒胸臆.

所谓文采,不仅是修辞,也包括这种委婉的语言智慧。

比如孟子的文章,古天降大任于是人也等等,修辞都很强,也有哲理,但委婉性少了点,说白了就是要“文绉绉”一点,不能一点没有。

我选了十篇文章,除了兼顾以上三个原则,还要看体裁。

比如屈原的离骚,思想、情感、形式的委婉都有,但是他不能算散文。再比如出师表,更多是一种奏章,虽然有一定情感。

我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一个作者只选一篇。

因为一篇大概能反应本人的思想,如果不这样的话,苏轼要入选好几篇,论文章的综合实力,恐怕难有人与他相提并论。

下面,我从思想、文采、情感和委婉四个角度,选出中国历史上的十篇散文,带着小孩和自己一起背读:

一、儒道哲思:王勃的《滕王阁序》胜出,没有谁可以PK

有人滕王阁序是文采的堆砌,卖弄文采,这种说法是真没有看懂王勃。

如果说历史上才气和思想境界能够与王勃有一拼的人,只有曹植和苏轼。

产量苏轼胜,但是论文章的顶峰,还是滕王阁序要高出一筹。

首先,文采斐然,一气呵成

滕王阁序在古代散文里面字数很多,但背诵起来毫无费力,主要是其采用四六骈句,音律工整。

第二,写景如画,气象恢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第三,用典精准,底蕴深厚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等,用了37个典故,但毫无堆砌之感,而是强化表达其思想,学识渊博,思想深厚。

第四,情感充沛,思想深刻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儒家是强调失落但不能消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是道家思想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是儒家思想。

二、儒的境界:曹植的《洛神赋》胜出,没有谁可以PK

如果说滕王阁序是儒的思考,那么洛神赋就是儒的境界。洛神就是儒家的理想,用美人比喻成政治抱负。

洛神的超凡脱俗,就是曹植的精神自由投射。洛神的离去则代表自己生命的短暂易逝。

曹植虽然向往崇高的理想,但是由于人神道殊,暗示自己被政治打压,与理想可望不可即,但是却没有妄自菲薄、自我堕落,这体现了儒家哀而不伤的节制美学。

曹植虽然爱慕洛神,但发乎情、止乎礼,“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体现儒家君子素位而行的理念。

洛神赋开创浪漫主义先河,辞藻华丽而韵味深长,情感表达深邃含蓄,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观察。

其中里面也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气若幽兰等等,这些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诗词和绘画。

比如曹植的通感修辞和动态意象被后世模仿,顾恺之的画、李白的诗、李清照的词。

苏轼的赤壁赋也将水从自然现象升为生命与时间的隐喻,这些曹植都是第一人。

三、儒道佛哲思:苏轼的《前赤壁赋》胜出,PK后兰亭集序、后赤壁赋

赤壁赋是典型的儒、道、佛思想融合的文章,当时苏轼被贬,感慨时间飞逝,但又觉得寄情于天地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也体现了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要强于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也是儒道作品,反映时空的永恒和人生短暂的矛盾,道的出世和儒的入世的矛盾。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但是与前赤壁赋相比,明显没有那么洒脱,还是有点纠结。

而后赤壁赋思想性少很多,更多写景和事,融情于景。

四、儒的当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胜出,PK岳阳楼记

司马迁的文章和范仲淹的谁厉害?

范仲淹确实也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榜样,岳阳楼记写景说理,融理于景都要超出常人,再次证明范仲淹是文武双全之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金句,至今为人记忆和传诵。

我们不能说这些事宣言,因为范仲淹确实做到了,简单来说,他就是吃苦奋进、忠心报国的典范。

但是,碰到报任安书这种绝境的迸发,承载人类历史文明存续之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就像科比碰到乔丹。反应儒家担当的散文的goat只有一个,那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五、道的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胜出,PK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

桃花源记是典型的反应道家理想的文章,桃花源记甩开归去来兮辞、醉翁亭记几个身位。

归去来兮辞是情感宣泄,不再心为形役。

醉翁亭记是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但桃花源记从小到大,大开大合,非寻常文章能比。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鸡犬相闻、屋舍俨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后来太守找不到这个地方,南阳刘子骥也都找不到。

其实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下很难真正实现。未来呢?或许AI时代,值得我们期待!

六、儒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胜出,PK陋室铭

如果说谁最清晰说出儒家的境界,那就是周敦颐。

爱莲说没有多少个字,但是我认为说出了儒家的真相,周敦颐不愧是哲学家。

出旖旎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人爱菊的隐逸,有人爱牡丹的鲜艳和富贵,但真正儒家君子的象征还得是莲花,莲花是花之君子。

虽然陋室铭也写得不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但论文采和委婉,与爱莲说还差很多。

七、易的变化:吕蒙《寒窑赋》胜出,没有PK

寒窑赋上榜是因为他的思想性,也就是易经变化的思想。相信命运的齿轮,懂得安时守分,以待天时。

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其实类似的作品都有,比如钱本草、菜根谭和增广贤文里面的文章,但要论文采,还属寒窑赋,而且寒窑赋是这些唯一体现易经思想的文章。

八、儒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胜出,PK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最深沉的感情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哭。

陈情表苦难催泪,忠孝难两全的无奈与选择;祭十二郎叔侄情深,但不如背影潜水无声。

每个人都能从背影中找到自己父亲的样子,背影真实、普通、伟大,只有细节,没有哭喊,但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九、儒的历史:杜牧的《阿房宫赋》胜出,PK过秦论、六国论

写历史教训的散文很多,过秦论、六国论,但是论文采还是阿房宫赋胜出。

首先看写景,将建筑的奢侈写成一幅景色图。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说明儒家治国的前提是个人的修身,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内因起决定作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未从历史中获得任何教训。

相比而言,过秦论和六国论不是不好,而是文采少了些。

十、儒的变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胜出,PK其他抨击应试教育的文章

如果说儒家的变异,从明朝八股文和清代文字狱,儒家越来越压制人的天性和创新。

鲁迅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的就是百草园的天性解放到三味书屋的桎梏。

当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当时的年代、国家的落后,反思传统文化和教育是正常现象。

与其他批评应试教育的作品相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描写和对比,给人呈现一种童年的快乐时光景象,以及传统教育之下的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