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歌写作杂谈:小记者如何抓头版头条

发布时间:2025-08-05 04:09  浏览量:2

小记者如何抓头版头条

——1998年3月与同行谈写稿

文/曲歌

在座的大都是老写手,报社领导让我和大家谈谈如何抓头版头条,实在是班门弄斧,也使我感到诚惶诚恐,但一再推托却觉得有点儿不恭,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经常听到一些同行感叹,县区新闻工作者位卑言轻,很难抓到有份量的稿件,更不敢想占据报纸的头版头条。我觉得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就拿我来说,近十年来,我虽然一直在秦岭山区凤县广站担任编辑记者,甚至连省市一些报刊社也几乎没有光顾过,可是,我却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头版头条新闻。特别是近几年,几乎年年都有头版头条见诸报端。

那么,作为一个小记者”,如何才能写出头版头条稿件?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有独家新闻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你无我有”。 1991年,宝鸡市司法局在凤县召开公证工作会议,会上专门交流了凤县农工部、公证处结合农村“社教”,对农村土地承包进行公证的经验,并邀我到会采访。采访中我了解到,凤县的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的指导价值。于是我便写了一篇典型经验性报道,这篇报道不仅被《法制周报》刊登在头版头条,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法制日报》也刊登了这个报道。稿件见报后,很快引起多地公证部门的关注,纷纷到凤县取经。

以上为作者发表的相关作品剪报。

二是精心拟好标题。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一个好的标题,往往对一个稿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对凤县结合农村”社教“,对农村土地承包进行公证的报道,特意制作了这样一个一般头版头条采用的标题:

结合“社教”办好土地承包合同公证(主题)

农民说这下吃了“定心丸” 公证部门感到公证的前景广阔

农村干部觉得摘掉了“愁帽子”(副题)

九七年,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十五大前后,各家报刊都把宣传的重点朝这方面倾斜,号召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推进企业改革。就在这时,我县一个体经营者,对一家面临困境的国有企业实行了租赁。我给《陕西日报》写稿时,思量再三,拟了这样一个标题:

秦岭深处“蛇”吞“象”(主题)

凤县一个体经营者租赁国有企业(副题)

这篇稿子很快被刊登在《陕西日报》1997年8月3日头版头条,“飞天杯” 头条新闻大赛中,一时,在凤县产生了轰动,还被评为年度“陕西新闻奖”好标题。

三是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来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来源于新闻工作者长期的锻炼和积累。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长期沉在第一线,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完全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写出深度稿件。例如,多年来,凤县结合山区实际,改变传统的单一发展粮食的观念,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在全县大规模地发展庭院经济,建立苹果、花椒、药材、养殖四大商品基地,我便从开始就注意积累这方面的材料,经常搞一些“跟踪报道” 在相关报刊发表。

以上为作者发表的作品剪样。

近年来,“苹果销售大战” 连绵不断,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我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分析,写了题为《'97苹果市场谁主沉浮》的长稿,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一、果农,再不要跟着感觉走;二、不可小觑的宣传公关效应;三、服务应是全方位;四、关键是要在优字上作文章。以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冷静地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信息。被《各界导报》刊登在去年4月11日的头版头条,并占据了头版一整版的篇幅,在我县,乃至兄弟县区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以上为作者发表作品的剪报样。

四是找准切入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好角度。1988年5月间,我到凤县一家化工企业采访,在与厂领导的闲谈中,偶然听到这样一件事:4月22日,这个刚刚建成的厂子,向县上打了一份报告,提出厂里的原盐只能维持到5月中旬,希望很快解决。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厂方担心报告会象皮球一样,被众多部门踢来踢去。可是这份报告历经省、市、县,却在8天内就得以解决。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一份报告历经省市县八天就落实,宝鸡红星联合化工厂燃眉之急得到解决》的报道,很快被《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刊登在头版头条,《陕西工人报》还为这个报道加了题为《‘好事不磨’好》的编后。《中国化工报》也在头版位置刊登了这个报道。

五是争分夺秒“抢”头条。对我们工作在最基层的新闻的小记者来说,这一条显得尤为重要。去年春节,突然听说我省著名摄影家柏雨果,刚刚结束了非洲之行归来,就回到故乡凤县探亲,并准备马上返回西安,我立即赶到雨果家中,进行了突击采访,采写了专访稿《一个陕人的神秘之旅》,被《西部周末》刊登在2月28日的头版头条位置。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及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宝鸡市优秀退伍军人”等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