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夜赏唐代司空图的《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
发布时间:2025-08-05 01:36 浏览量:2
《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 (亦名:《杨柳枝·寿杯》词之五) 唐•司空图
桃源仙子不须夸,闻道惟裁一片花。 何似浣纱溪畔住,绿阴相间两三家。
【注释】
桃源:这里是“桃花源”的省称。①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②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③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④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赌博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 仙子:这里指仙女。①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②宋 无名氏 《满江红·寿命妇》词:“果是月宫仙子降,诞生乐国人如玉。”③《红楼梦》第一百回:“曾见一人,説是 黛玉 生不同人,死不同鬼,必是那里的仙子临凡。” 不须:不要、不用。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出》:念是读书辈,往长安拟欲应举。些少裹足,路途里欲得支费,望周全不须劫去。②《文明小史.第二七回》:他母亲又交代他许多话,无非是挂念他姨母的套文,不须细表。
闻道:这里指听说。①唐杜甫《秋兴》诗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②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③李木庵《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一片花:指一片桃花。陶渊明《桃花源记》谓桃源洞外有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云云。
何似:这里指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宋 朱淑真 《愁怀》诗:“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浣纱溪:又名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市南,即西施浣纱处。
绿阴:亦作“绿荫”。绿色的树荫。 ①唐 来鹄 《病起》诗:“春初一卧到秋深,不见红芳与緑阴。” ②明 高启 《葵花》诗:“艷发朱光里,丛依緑荫边。” ③清 徐喈凤 《会仙记》:“ 素娥 抱一女孩至曰:‘此小姐所产,十閲月矣。以其生緑阴下,因名 緑阴 。’” ④冰心 《去国·两个家庭》:“进到中间的屋子,窗外绿荫遮满,几张洋式的椅桌……错错落落的点缀得非常静雅。” 相间:一个隔着一个。①明 刘基 《长相思》词:“草穗高低麦穗平,黄花相间明。” ②杨朔 《生命泉》:“看见斑马了,好几十匹,浑身是黑白相间的条纹,肥敦敦的,俊得很,也机灵得很。”
【译文】
传说中的桃源仙子不必夸赞,听说她们只裁剪一片桃花。 哪里比得上住在浣纱溪畔,绿树成荫中有两三户人家。
【译文二】 传说中桃源的仙子没什么值得夸赞的,听说她们每天不过是裁剪一片花瓣罢了。 这怎么比得上在浣纱溪畔居住呢,那里绿树成荫,有两三户人家错落分布,充满生活气息。
【译文三】 桃源中的仙子本不需赞美, 听说她只愿裁种一片桃花。 何不像浣纱溪畔的人家那样, 在绿荫掩映中,三两户相邻而居。
【创作背景】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他经历了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等一系列事件,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逐渐倾向于归隐,追求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体现,通过对桃源仙境和浣纱溪畔的对比,表达了对真实、质朴生活的向往。
【赏析】
司空图的这首《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短小精悍却韵味悠长,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立意与主题
● 超脱世外的追求:诗歌以对传统“桃源”意象的重新审视开篇。“桃源仙子不须夸”,直接表明诗人并不盲目推崇传说中桃源仙境的美好。在传统认知里,桃源是与世隔绝、美好安宁的象征,但诗人却不认同这种虚幻的美好。他认为桃源仙子“惟裁一片花”,生活过于单调、虚幻,缺乏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 钟情人间烟火:“何似浣纱溪畔住,绿阴相间两三家”,诗人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中平凡而真实的浣纱溪畔。这里绿树成荫,有三两户人家错落其中,呈现出一种质朴、宁静的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人间景象的喜爱,体现出他追求自然、真实生活,不慕虚幻仙境的人生态度。
表现手法
● 对比衬托:诗中将桃源仙境与浣纱溪畔进行鲜明对比。桃源虽美,但虚无缥缈;浣纱溪畔虽平凡,却真实可感。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真实之美的追求,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 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浣纱溪畔的自然景色——绿阴和两三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这种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之情。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倾向。
语言特色
● 简洁明快:整首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不须夸”“惟裁”“何似”等表述直白自然,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诗人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 清新自然:诗中的意象如“桃源”“一片花”“浣纱溪”“绿阴”“两三家”等,都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所表达的对自然、真实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文化内涵
● 对传统的突破:在古代文学中,桃源常常被视为理想的生活境界,受到众多文人的赞美和向往。而司空图却敢于突破这种传统观念,对桃源仙境提出质疑,体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 道家思想的体现:诗歌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真实生活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相契合。诗人不追逐虚幻的美好,而是关注现实中的平凡之美,体现了道家思想在他创作中的影响。
【赏析二】
○ 对虚幻仙境的否定:在传统文学中,桃源往往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地方。但司空图却直言“桃源仙子不须夸”,认为桃源仙子的生活“惟裁一片花”,过于单调和虚幻,缺乏真实的生活内容。这反映了他对那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境界的怀疑和摒弃。 ○ 对人间烟火的钟情:与桃源的虚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浣纱溪畔的景象。“绿阴相间两三家”描绘出一幅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画面,有绿树环绕,有几户人家相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实感。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平凡而真实的人间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 表现手法 ○ 对比衬托:诗中将桃源仙境与浣纱溪畔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桃源的虚幻、单调与浣纱溪畔的真实、丰富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真实之美的追求。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刻。 ○ 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是通过描绘浣纱溪畔的自然景色来传达内心的情感。“绿阴相间两三家”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之情。读者可以从这一景象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语言特色 ○ 简洁明快:整首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不须夸”“惟裁”“何似”等表述直白自然,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诗人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 清新自然:诗中的意象如“桃源”“一片花”“浣纱溪”“绿阴”“两三家”等,都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所表达的对自然、真实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 文化内涵 ○ 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在古代文学中,桃源常常被视为理想的生活境界,受到众多文人的赞美和向往。而司空图却敢于突破这种传统观念,对桃源仙境提出质疑,体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这种对传统的挑战,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重新审视。 ○ 道家思想的体现:诗歌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真实生活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相契合。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摒弃人为的雕琢和虚伪,追求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司空图在诗中表达了对浣纱溪畔自然、质朴生活的喜爱,正是道家思想在他创作中的体现。
【赏析三】
司空图简单的理解: 前两句说:传说中的桃花源仙女没什么好羡慕的,听说她们也就只会种几朵花。 后两句说:还不如像当年西施那样,住在浣纱溪边,绿树掩映中伴着几户邻居,过着平常日子。
这首诗妙在三个反差: 1. 理想vs现实 "桃源仙子"(传说理想)→"浣纱溪畔"(历史现实) 用西施浣纱的典故告诉世人:真正的美好在人间烟火里
2. 孤独vs共生 "一片花"(仙界的孤独)→"两三家"(人间的邻里)。 连用三个数词:"一"表孤绝,"两三"显生机。
3. 虚幻vs真切 前两句虚写("闻道")→后两句实景("绿阴")。 最后七个字就是一幅水墨画:溪水、绿树、茅舍,比仙界更动人。
司空图的高明处: - 明明能直接夸人间好,偏要先说"仙子不须夸" 。 - 用否定句开头,比正面赞美更有力 。 - 短短28个字,完成从解构到重建的哲学表达 。
当代启示: 这诗简直是为现代人写的—— 别再沉迷"理想生活"的幻想, 看看你身边: 小区楼下的梧桐树, 街角亮着灯的便利店, 凌晨四点环卫工的扫地声... 这些才是真实的诗意。
就像现在很多人总幻想"诗和远方",其实最美的生活可能就在身边。不需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仙境,简简单单的日常生活就很好。
【简析】
这首词先以“桃源仙子”为引子,却并未直接颂扬其超凡脱俗,而是用“不须夸”三字轻轻一笔带过,再聚焦于细节之美;后将人的思绪从虚幻的桃源仙境拉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场景。这首词具有山林隐逸之风,语言清新自然、雅洁可爱;词人用淡雅的笔墨,传达出人间春色的无限情韵。
#司空图##杨柳枝# #夏日# #柔感科技,夏日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