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1岁老人去世真相:女儿移居海外不闻不问,外甥女照顾28年获全部房产

发布时间:2025-08-05 04:22  浏览量:2

人这辈子最怕什么?

不是没钱,不是生病,而是在你最需要温暖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成了陌生人。

就在前段时间,上海浦东发生了一件让人五味杂陈的事情。91岁的王达立老爷子安静地走了,可他刚咽气没几天,一个从国外匆匆赶回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法院门口。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老人的亲生女儿王晓。

她来干嘛?争房子。

可她哪里知道,这套浦东的房子早就不属于她了。

老人年轻时妻子就病逝了,女儿王晓长大后移居国外,音信渐断。孤零零的老爷子身体又不好,成天靠药物维持,那种孤苦无依的感觉,真是让人心疼。就在这个时候,外甥女周小冬站了出来,主动搬过来照顾他。

这一照顾,就是整整28年。

周小冬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先给老人热牛奶、煮鸡蛋,然后轻轻帮他按摩那双已经不太听使唤的腿。老人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全都成了她的心头事。买菜要挑最新鲜的,煮汤要炖得软烂,连老人半夜起夜她都要起来搀扶。

最让人动容的是2018年那次。王达立突然脑梗住院,周小冬在病床前守了23个日夜,寸步不离。喂饭、擦身、量体温、记录小便次数,每一样都亲力亲为。而这个时候,女儿王晓的越洋电话里只有一句:"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

老人听到这话,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反复念叨着:"白养了,就当没这个女儿了。"从那以后,老人彻底死心了,认定了外甥女才是自己真正的依靠。

社区的李大姐后来算了一笔账:在上海雇个住家保姆28年,光工资就得120多万。可周小冬不但分文不取,还把自己退休金的大头都贴补给老人。进口营养粉、进口轮椅、请京剧老师到家里唱戏,老人想要什么,她都尽力满足。

2022年,91岁的王达立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联系不上女儿,丧事只能由周小冬一手操办。谁知道,葬礼刚结束没多久,王晓就从国外火急火燎地赶回来了。

她一回来就直奔法院,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起诉,要求重新分割父亲的房产。原来,老人生前早就立了遗嘱,把房子全部留给了外甥女,女儿什么都没有。王晓知道后才慌了神,立马回国抢财产。

一审法院的判决让所有人都意外:虽然周小冬承担了主要的赡养责任,但王晓作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房产各分50%。

周小冬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当场就哭了:"这等于是否定了我28年来的所有付出。"她不服,立即上诉。而王晓呢?她也上诉了,坚持要求获得全部产权。

这件事情被传到网上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赡养义务与继承权的关系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一位来自河南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种女儿真是太寒心了,28年不管不问,老人一死就回来分财产,良心被狗吃了吗?"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说:"法律条文是死的,人情是活的,这种判决真的合理吗?"

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感慨道:"血缘关系不代表真情,有些人虽然没有血缘,但比亲生的还亲。"

一位来自浙江的网友愤怒地表示:"如果我是审判长,我还要判老人女儿不赡养老人罪,关她个三年!!这种不孝女就应该净身出户,凭什么坐享其成?"

一位来自北京的网友理性分析:"还是要看有没有遗嘱,老人的意愿应该得到尊重。"

二审期间,周小冬拿出了关键证据:王达立生前的公证遗嘱,明确表示房产全部由她继承。随着遗嘱一起提交的,还有厚达328页的护理日记、47本就医记录、132张药费单据。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每次血压的数值、换季时的叮嘱、深夜疼痛时她哼唱的歌曲。

其中有一页日记这样写着:"舅舅今天又翻晓晓的照片了,看了好久,最后叹气说'还是小冬在身边好'。"

主审法官后来回忆说:"这些记录真的震撼到了我,每一页都浸透着孝心。"反观王晓,始终拿不出任何尽孝的证据。

2023年6月,上海中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房产由周小冬全部继承。判决书明确指出:"虽然周小冬不是法定继承人,但她长期承担主要赡养义务,且被继承人有明确的遗嘱表示,应当予以尊重。"

类似的案例其实不少见。2025年6月在上海静安区,82岁独居老人去世,女儿出国十年杳无音信,老人临终前将800万房产赠给了保姆。女儿听说后也跑回来争夺遗产,结果败诉,分文未得。

现在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多元化养老也成了一种选择。血缘关系未必就是唯一的依靠,没有血缘的陪伴,有时候反而能温暖老人最后的时光。

真正的亲情从来不在血脉里,而在每一个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中。那些以为靠着血缘关系就能坐享其成的人,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通过这件事情也给那些远在他乡的子女提了一个醒:父母在,不远游。如果真的要远行,也要时常回家看看,别等到人走了再后悔,那时候一切都晚了。

你觉得这样的判决公平吗?如果是你的父母,你会怎么做?

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