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夫 近耳顺之年的艺术“叛逆”|艺术栗子
发布时间:2025-08-04 23:49 浏览量:1
出生于艺术世家,就学于日本,生活在法国,范一夫始终保持着北京口音。尽管长期生活在国外,日语、法语、英语这三种常用的语言,始终不如汉语用得娴熟。恰如深谙中西方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异同,他始终在东方精神以及水墨意象中,寻找自己的绘画出路。某些东西是存在于DNA中的,或许是刘继卣早年的点拨,也或许是父亲范曾的指导,恰如难以脱离的乡音,水墨山水长期是他的艺术主线。
近些年,油画风景以全新的面貌进入范一夫的创作。与水墨的师承不同,油画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创造,也是脱离父亲“影子”的开始。以水墨的心境、笔法入画,变化的不仅是材料和色彩,更是观看世界的角度。直至此时,他的创作已经跨越材质的局限,根植于文化观和哲学观,在属于自己的艺术之根上建构“心物交感”的世界观。
2015年,范一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泉壑情深——山水画展”,时隔十年再次在北京办展,无论从心境还是作品面貌上都有了很大变化。
7月29日在北京陶然天美术馆开幕的个展“道法自然”,除了颇为公众熟悉的水墨作品,最新公开展出的油画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从水墨中的山水到油画中的风景,这不仅是中西方对于自然的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位生长于中国的艺术家深入游走于中西方文化后,用创作留给世界的感悟。
范一夫个展“道法自然”
2025.7.29-10.28 陶然天美术馆
范一夫《甲辰-秋》
布面油画 147x115cm 2024
相对于冷静内敛的水墨,油画作品中的靓丽、醇厚的色彩和肌理,更容易激发观者的情绪共鸣。这样的共鸣正是范一夫开启油画创作时的心境。
2020年之后,忙碌的范一夫忽然有了安静的时间。这是一段全世界都在沉思的时间,他的沉思则是如何让艺术更有趣。“这是一种新的‘游戏’。”范一夫笑着对《艺术栗子》说。所谓的“游戏”,更像是从少时便始终陪伴的水墨,直至临近耳顺之年才开启“叛逆”。
水墨与油画,无论从材料的使用以及运笔方式,甚至起笔方式都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背后是各自带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化观和哲学观。范一夫打破这一藩篱的办法,除了基于数十年来积累并融合的中西方文化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并未全然放弃水墨的意象,而是将其与油画的写实融会贯通。
范一夫《阿尔卑斯印象》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21
2021年创作的《阿尔卑斯印象》是其第一张油画作品,从这件以黑白二色为主色调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读到水墨的气韵。范一夫用最熟悉的毛笔做画笔,以墨和丙烯调和颜料,这让画面充满独特的质感,墨的纯度更能丰富过渡色的层次和细微变化。看似一个小小的手法,无形中融合了东方艺术的精神性与当代艺术的观念性,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家东方意识的语法广度。
随着创作实践的推进,范一夫油画创作的疆界进一步打开。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延续山水主题,却从观看的视角以及色彩的选择上发生巨大变化。
范一夫《春》
布面油画 100x81cm 2021
范一夫《泉》
布面油画 190x190cm 2021
与水墨中的大山大水不同,范一夫的油画更注重放大的风景。2021年的《泉》让观者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冰瀑之前,艺术家有意放大山体的高度,雄浑壮美扑面而来。色彩微妙变化的海天一色,以及满图式的对称型构成,让绘画充满体量感,却又时刻保持情感的克制。这充分表现了范一夫“内在稳定性”的方法论。他以东方文人式的隐喻自省,让“时间”与“克制”在绘画中的“持续”与“激情”抵达深度,走向人文精神性。
色彩则是油画相较于水墨最大的差异。此前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创作,在油画中变得多彩。如果说水墨是精神的内化,油画更像是现代人的精神外化。当山体成为块面、天空变得粉红、具体的景象变得模糊……直至此时,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对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认知,以及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成为作品得以成立的精神根基。
范一夫《鸿蒙》
布面油画 316x225cm 2024
有着千年积淀的水墨,每一步的变化都是缓慢的,油画的发展则是迅猛而激烈的。这在范一夫的创作中也可见一斑。2024年创作的3米多高的油画作品《鸿蒙》,以极具厚重感的橙红色作为基底,上面布满浩瀚宇宙的星河,荒野之地的火星。这件偏表现性的作品,艺术家用了近一年时间完成,这恰是他那时的心境。
进入油画创作伊始,范一夫便无意识地开始了具象表现绘画。直至《鸿蒙》的出现,艺术家真正打开了油画创作的“阀门”。语言的维度一旦开启,便进入新的世界。“线”此刻成为极具抽象的形式,以力度的刻画,使画面中西方自然山貌的边缘在模糊中带着强烈的韵律。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将范一夫语言的变化与山势的张力完美结合。
之所以能够自如在中西方文化、水墨与油画中跳转,除了基于创作的两条脉——文化与哲学,同时与范一夫的家学与经历息息相关。
范一夫《辛丑-诗思在驴背上,在壩桥风雪里》
纸本水墨 69.5x138cm 2021
在陶然天美术馆的一个展厅内,陈列着范曾与范一夫父子二人的合作作品。大尺幅的构图中,范一夫以水墨构建山水,显崇山峻岭之辽阔,山水之悠远;范曾绘以惟妙惟肖的高士人物,点睛题眼。融洽的写意传神之间,画面气韵浑然天成。
作为“画二代”,范一夫似乎就是为绘画而生的。1963年出生于北京,1973年在国画大师刘继卣家中练习绘画,之后随范曾学画。从技艺到观念的口传心授,他体会前辈们的思想和精神内核,理解他们所说的文化、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让创作逐渐有了灵魂。
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范一夫从未停止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在艺术传承中创新,从而做到与父辈不同?这是他给自己的一大命题。带着这个疑问,他在1988年留学日本,专攻东方艺术史。
他亲历日本的黄金年代,目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社会和科学的繁荣景象。日本在文化传承上完整地保留着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的经典及典籍,构筑起范一夫的东方哲学根系,为他打开了一扇很大的精神窗口。
溯源艺术史体系的脉络,解开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锚定艺术传承的根基和命门。他在反思中体悟着东方哲学的美学思想、艺术意境。通达东方哲学的道家与禅宗理念,理解中国元代山水缘何能在精神上达到艺术的制高点,震撼于黄公望、倪瓒、弘仁的哲学观念,游心之所在的意境。
在范一夫看来,相对西方哲学的科学性,东方哲学是以浪漫的诗意通达艺术,东方绘画对西方来说无疑是具有当代性的。东方哲学与绘画的文化结合,他为自己找到了方向。
1991年,范一夫到法国生活,并正式开启个人的创作实践。起初语言不通,他以“吃”作为最直接的方式,从饮食入手深入西方的生活和把握文化的脉络。以艺术家的敏锐感受为先,用眼睛去观察法国人的生活状态,游历欧洲各个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历史、人文与环境。
范一夫访寻西方大师描绘过的自然与风景,将西方风景纳入绘画题材,以水墨跨越时间的界限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致敬。2002年,他在法国的首个个展大获成功,从此声名鹊起,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个人化体系。
对范一夫而言,中国水墨并不是即兴的,他最重视的是将自己的观念,如何更好地融入自然风景中。与传统国画的臆造风景不同,他要用自己浓重的个人语言形式描绘自然山水,还原自然应有的面貌,来改变中国传统绘画方式中对人的疏离状态。以当代的人文思想的表现为基底,深度链接东西方艺术。
范一夫《欧西朦胧景》
纸本水墨 180x144cm 2012
范一夫《烟霞深处》
纸本水墨 141x103cm 2024
《欧西朦胧景》源自法国布列塔尼,进行大片留白以及大胆舍弃,既表现了阳光下海水强烈的光线,又充分表现了岛屿的空旷和历史的沧桑感;《海阔山遥》用细微的笔法表现诺曼底的象鼻山,以及大西洋边上的岩石断裂的自然风貌;《烟霞深处》用一座隐约的城堡,分割了欧洲远方山势的清远与丛林的浓重。
在水墨这一材质中,或许只有通过建筑风格才能辨别所在的地域。有趣的是,范一夫在题跋中有意隐藏这些信息,构图中扩大自然风貌景物的局部,概括性的表现手法凸显不同的地貌山形。他用水墨与西方大师笔下的风景对话,模糊地域的指向性,回到艺术本体的讨论。
范一夫《黄山云烟》
近年来,范一夫深入西藏和安徽,笔下尽显风姿的珠穆朗玛峰、黄山系列,便是他以对中国的深情向传统致敬的见证。凝视这些水墨作品,无论西方的山脉,还是中国的山水,都仿若穿越了岁月的河流一样,扑面而来的不仅是自然在风貌变化中的风霜感,更有一种厚重的历史遗迹感。笔墨虚实之间自由洒脱,纵横变幻之中天地万象共振,暗合着“道法自然”这一古老命题的高度抽象的宇宙观。
俯仰宇宙,俯仰往还,跨越当代与传统的界限,用“自然”的真意唤回观看的本能,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关联。范一夫以“景观中的精神共振”使得“自然”成为精神隐喻,使之成为东方和西方文化记忆中诗意化的栖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