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润城 用“精细”画笔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05 05:49  浏览量:2

以城市精细化为契机,近年来,合肥市将河湖管护从“治污达标”升级为“幸福赋能”,探索出一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水生态治理新路径。

盛夏的清晨,在肥西滨河公园沿派河前行,晨跑、遛娃、拍摄的市民随处可见,这些剪影倒映在河面,形成了一幅幅“人水和谐”的活力画卷。不远处,30多个工人,头顶遮阳帽,把花木一株株栽进土壤,负责人说,他们正为即将交付的幸福河湖项目做收尾工作……

眼前的掠影,是“幸福河湖,造福人民”的缩影,在合肥,借助精细化管护,河湖的“毛细血管”正被悄然激活。

河湖治理的症结,在于打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困局。在肥西,当地以三级河长制为骨架,织密责任网络。县委书记担任总河长统揽全局,15名县级河长分片包干,761名乡、村河长扎根一线。

2024年,累计巡河70856次,相当于每人每月行走河岸12次;从淤泥堆积到污水渗漏被精准捕获,各位问题整改率99.3%……这背后,是层层责任的传导和压实。

但更大的突破在于机制创新。当村级河长在派河支流发现偷排管道,无须逐级请示,只需打开手机APP拍照标注,一键触发“河长吹哨”。水务部门接单溯源,环保执法队现场取证,城管队伍拆除违建,多部门在24小时内“报到”处置。这套机制,强化对河湖问题的闭环管理,覆盖县域内2座湖泊、86条河流、734个塘坝的“四乱四水一牌一整改一达标”全场景。2024年,5431件吹哨事件实现全部闭环销号,平均处置时间也大大压缩。

闭环设计延伸至治理末梢。组织开展全县范围生态环保大排查,水生态问题,均纳入节点督办平台,问题整改每个前有“诊断书”,过程中有“计时器”,完成后还有“复核单”。今年上半年,推进清杂除草、护坡修缮等工作,水域环境持续优化。

从责任网格到吹哨联动,从任务分类到标准量化,一套“发现-处置-监督-提升”的精密制度系统,真正让河湖治理告别“九龙治水”,走向“握指成拳”。

曾经,河湖守护依赖“铁脚板”,如今,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让河湖管护迈入“数治”新时代。

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是着力打造的智慧水务平台。平台深度整合了水质自动监测站、覆盖重点河段的视频监控网络、以及高频次的无人机巡查航拍数据,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感知体系。实现对河湖水质、水位、流量、水生态等指标实时动态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精准掌握河湖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河湖精细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驱动水资源调度向精准化、科学化飞跃。

效果可喜。过去依赖人工巡查才能发现的岸线侵占、设施损坏、垃圾堆积等问题,通过平台的智能识别算法,如今得以快速精准定位,处置效率大幅提升,传统的“人海战术”正被科技赋能的精准治理所替代。在智慧化监测与管理的赋能下,河湖管控,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得以实现,从“治水”到“智水”的,为河湖管控提供数字化管护的合肥经验。

智慧赋能还将持续。9月,两架具备自动巡航功能、巡航半径超10公里的无人机即将投入使用,在准确识别河面漂浮物垃圾的同时,能对其位置、时间、地理位置进行截图和视频段存档,推送告警信息至业务平台,为及时组织处理,降低垃圾存留时间提供保障;同时,各河口将新增视频监控、雷达水位计及2个集路灯照明、水位监测、视频监控、数字屏显、语音报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监测杆,为这里的水清岸绿提供更智能、更坚实的科技护航。

傍晚的卞小河河长制主题公园,市民李霞带着孩子散着步:“以前这里河水发臭,现在成了遛娃首选地!”

幸福感获得的背后,是这里“幸福河湖”建设的民生逻辑。

统筹生态修复与文化赋能,以“水清鱼跃、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为目标,总投资9400万元的派河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稳步推进,与居民需求深度融合,计划今年9月底前建成验收,旨在倾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此前,卞小河、二里半河已成功打造成省级幸福河湖,潭冲河、小南河亦位列其中。不仅疏浚河道、修复生态,这些工程更注重融入人文关怀,沿河铺设透水步道,增设亲水平台,在滨水空间嵌入水文化雕塑、治水历史墙……水利造福人民的初心,始终如磐。

“河湖精细管护的终点是百姓幸福感。”指着派河岸线规划图,合肥水务局负责人表示。

致广大而尽精微,将“治水”与“营城”深度融合。未来,合肥将持续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发展与水脉律动同频共振,不断绘就一幅幅“推窗见绿、移步亲水”的幸福画卷。(记者 孟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