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徐文丽:用爱反哺福利院“大家庭”
发布时间:2025-08-05 06:07 浏览量:2
在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大家庭里,有一个从孤儿成长为护理员的女孩,她叫徐文丽。幼年失去双亲的她,在福利院阿姨们的呵护下长大成人。成年后,她选择回到福利院,成为一名一线护理员,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守护着这个曾经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家”。
徐文丽的故事始于不幸的童年——幼时被养父母收养,却在几岁时因养父母离世再次成为孤儿。幸运的是,吉林市社会福利院的阿姨们将她接回这个特殊的家。在爱的滋养下,她快乐成长。2009年从省孤儿学校毕业后,她拒绝南方的工作机会,选择留下。起初在市民政局疗养中心工作,2013年9月正式成为吉林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
在徐文丽看来,护理不仅是伺候人的吃喝拉撒,更是一门需要爱心、科学和懂得服务心理的技术活。她用心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读懂他们的每一个手势和表情。身体残疾但智力健全的庄叔每逢年节便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情绪低落。徐文丽感同身受,总是特别留意,主动陪他聊天,疏导情绪。“叔,你就把我当成你闺女,你有啥不开心的咱爷俩唠唠。”知道庄叔爱吃饺子,她常常给他送去。93岁的衣爷爷时而糊涂,一次带他去银行做医保认证时,老人突然发脾气举拐杖打她。徐文丽顾不上疼,更担心衣爷爷走失或摔倒,紧紧跟随,直到安全返回院里。事后衣爷爷清醒了,愧疚地道歉,她笑着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长辈,说几句、打几下,没啥不能接受的。”
徐文丽服务的对象年龄跨度极大,有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孤寡老人,也有智力不健全的孤、弃儿童。明明从小右侧肢体残疾,但性格开朗。然而,去省孤儿学校后癫痫频发,2014年初中毕业后不得不回到福利院。身体的残疾和疾病的打击,让明明陷入深深的沮丧和负面情绪,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徐文丽心疼不已,不断开导他,还让明明跟在自己身边,看着自己照顾那些病情更严重的老人,看着他们脸上依然挂着的笑容。慢慢地,明明学会了去照顾更困难的伙伴,在分享爱的过程中找回了开朗的自己。
然而明明命运多舛,2022年4月末,明明右腿突发下肢动脉血栓,病情急速恶化,为保命不得不截肢。手术后的明明身心俱创,封闭自己。徐文丽强忍泪水鼓励他:“弟,没事,姐在呢,还有那么多关心你的叔叔阿姨……”在她的陪伴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明明逐渐康复。当他开始佩戴假肢进行康复训练时,徐文丽每天陪伴,当明明终于能脱离助行器缓慢独立行走的那一刻,姐弟俩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2020年,徐文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同年被调到老人部女班。初为人母,她更深刻体会到担当与责任的意义。她深知要干好这项事业仅凭满腔热情不够,工作之余刻苦钻研养老护理知识,自考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参加养老护理初、中级培训,取得全省老年人能力评估结业证书和公共营养师三级证书。如今,她已从护理“小白”成长为“大师姐”,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将人文关怀的理念传递给新同事。
从福利院走出的徐文丽,用最美丽的“反哺”,在生养她的热土上书写着爱的故事。她曾获得吉林市第四届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近日入围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建议人选。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茗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