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我被单位开除,我问领导:你认识我父亲吗 领导:他算什么东西

发布时间:2025-08-05 06:30  浏览量:2

声明:本文为虚构小说故事,请勿与现实关联。

1992年春天,江城纺织厂厂长办公室里,空气凝固得像要滴出水来。

苏晨阳站在马厂长面前,手里紧攥着那张开除通知书,纸张被汗水浸湿了一角。二十三岁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工作了两年的地方。

"马厂长,你认识我父亲苏志华吗?"苏晨阳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倔强。

马厂长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冷冷地看着眼前这个即将被扫地出门的年轻人。他的嘴角挂着讥讽的笑容:"你父亲?他算什么东西!一个农村的老农民,我为什么要认识他?"

办公室里其他几个干部也跟着笑了起来。没人注意到,苏晨阳的手已经伸向了上衣口袋,那里有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01

苏晨阳出生在江城市郊外的青山村,那是一个被丘陵环绕的小村庄。村里的房屋大多是青砖黛瓦,参差不齐地散落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像一幅水墨画。

从小到大,苏晨阳就感受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每当他和小伙伴们在村里玩耍时,总能听到大人们在背后窃窃私语:"那是苏志华家的孩子,唉,摊上这样的父亲。"

"爸爸年轻时怎么了?"苏晨阳曾经好奇地问过母亲。

母亲每次都是沉默片刻,然后摸摸他的头说:"别瞎打听,好好读书就行。"

苏志华在村里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话不多,总是独自一人在自家的菜地里忙活。偶尔有村民路过,他会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但从不主动搭话。村里人也不太愿意和他深交,总是保持着一种疏远的态度。

苏晨阳从小就听说父亲年轻时"不学好",具体做了什么事,大人们总是含糊其辞。有人说他打过架,有人说他偷过东西,还有人说他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这些传言让苏晨阳从小就背负着心理压力。

尽管背负着这种压力,苏晨阳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他对机械特别感兴趣,总是能很快理解复杂的机械原理。高中时,他甚至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88年,苏晨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城工业学校的机械专业。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技校的孩子,村民们都说这孩子争气,没有像他父亲一样。

技校两年,苏晨阳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机械知识。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经常能在实习课上提出一些连老师都觉得新颖的改进方案。

1990年毕业时,凭借优秀的成绩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苏晨阳顺利进入了江城纺织厂,成为了车间的技术员。

初入纺织厂的苏晨阳充满了干劲。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那些老旧的纺织设备在他眼里不是负担,而是等待改进的宝藏。

车间主任林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技术员,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有着一双永远沾满机油的粗糙大手,但对机械的理解却细腻得像个艺术家。

"小苏,你这孩子脑子活,手也巧,是个搞技术的料。"林师傅第一次见到苏晨阳时就这样说。

苏晨阳跟着林师傅学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林师傅经常说:"技术人员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厂里的其他工人对苏晨阳的评价也不错。他不仅技术好,人也老实厚道,从不摆架子。每当有设备出了故障,苏晨阳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候为了修好一台机器,他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可是,好景不长。苏晨阳很快就发现,在这个厂里,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马厂长是个典型的势利眼。他看人先看背景,再看关系,技术能力反而排在最后。厂里几个重要岗位,几乎都被有关系的人占据着。

钱副厂长更是如此。他是马厂长的铁杆心腹,在厂里呼风唤雨。钱副厂长有个侄子叫钱小军,技校毕业后也进了纺织厂,但技术水平很一般,经常出一些低级错误。

每次技术会议,苏晨阳提出的建议总是被轻描淡写地带过,而钱小军说的那些连基本常识都不对的话,却能得到马厂长的认真点头。

"这就是现实。"林师傅私下里对苏晨阳说,"有些事情,不是光凭技术能解决的。"

苏晨阳心里憋着一股劲,他相信金子总会发光的。他更加努力地钻研技术,希望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02

199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三月的江城已经柳絮飞舞,纺织厂的梧桐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这一年的春天,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意义非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传遍了大江南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声音响彻每一个角落。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席卷神州大地,各行各业都在酝酿着变化。

江城纺织厂也感受到了这股变化的暖流。厂里开始频繁地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生产效率,如何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同志们,时代变了!"马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不能再守着老一套过日子,必须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武装我们的生产线!"

台下的工人们听得热血沸腾。对于在老旧设备上辛苦了这么多年的他们来说,技术改造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也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

会后,厂里成立了技术改造小组,由钱副厂长牵头,负责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苏晨阳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但因为技术过硬,也被选入了这个小组。

"这是个机会。"林师傅在车间里对苏晨阳说,"你的技术这么好,应该能在这次改造中发挥作用。"

苏晨阳也是这样想的。他对厂里的每一台设备都了如指掌,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优化。这次技术改造,正是他展示才华的绝佳机会。

技术改造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在厂里的小会议室举行。除了钱副厂长,还有几个车间主任和技术员参加。钱小军作为钱副厂长的侄子,自然也在其中。

"这次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提高我们主要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钱副厂长在会上说,"大家都要集思广益,拿出好的方案来。"

苏晨阳早就有了想法。他在家里熬了好几个通宵,仔细研究了每一条生产线的技术参数,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改造方案。这套方案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大大降低能耗,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会上,当轮到苏晨阳发言时,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方案。从技术原理到实施步骤,从成本核算到预期效果,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林师傅听得直点头,其他几个老技术员也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可是钱副厂长的反应却很冷淡:"小苏的想法不错,但是太复杂了。我们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

钱小军接过话茬:"是啊,我觉得我们应该采用更简单实用的方案。"他也拿出了一份方案,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份方案漏洞百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苏晨阳想要解释,钱副厂长却摆摆手:"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回去再想想。"

会议结束后,林师傅走到苏晨阳身边:"你的方案很好,我支持你。"

"可是钱副厂长好像不太满意。"苏晨阳有些沮丧。

"别灰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林师傅拍拍苏晨阳的肩膀。

接下来的几天,苏晨阳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甚至找来了相关的技术资料,制作了详细的图纸和说明书。

林师傅看了苏晨阳的新方案后,由衷地感叹:"小苏,你这个方案如果能实施,我们厂的生产效率至少能提高百分之三十。"

"林师傅,您能帮我在厂里推广一下这个方案吗?"苏晨阳请求道。

"当然可以。"林师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林师傅在厂里威望很高,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在他的推荐下,苏晨阳的方案得到了不少技术员的支持。甚至连几个车间主任都表示,愿意在自己的车间先试点。

消息传到马厂长那里,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在钱副厂长的陪同下,马厂长亲自来到车间,听苏晨阳介绍他的改造方案。

"这个方案确实有新意。"马厂长听完后点了点头,"不过,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啊。"

"马厂长,技术改造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苏晨阳大胆地说,"但是一旦成功,带来的效益是长远的。"

马厂长沉思了一会儿:"这样吧,我们先在一条生产线上试点。如果效果好,再全面推广。"

苏晨阳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这是他进厂两年来,第一次得到厂领导的正式认可。

03

试点工作很快就开始了。马厂长指定了三号生产线作为试点对象,这条线生产棉纱,是厂里最重要的生产线之一。

苏晨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改造工作中。他每天早上六点就到车间,晚上经常要到十点多才回家。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个零部件的改进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

林师傅也全力支持苏晨阳的工作。作为车间里最有经验的技术员,他的参与让改造工作事半功倍。两人经常为了一个技术细节讨论到深夜,那种专业的执着让车间里的其他工人都肃然起敬。

"小苏这孩子真是个搞技术的料。"工人老张对其他人说,"你看他改造那个送料装置,原来需要两个人操作,现在一个人就够了,而且效率还提高了一倍。"

"是啊,要是早几年有这样的技术,我们也不用这么累了。"另一个工人感慨道。

改造工作进行到第二周时,苏晨阳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三号线的主传动齿轮组需要更换,但新的齿轮组和原有的机架存在微小的配合误差。这个误差虽然只有零点几毫米,但足以影响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苏晨阳连续几天都在琢磨这个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甚至写信向技校的老师求教,但始终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就在苏晨阳一筹莫展的时候,林师傅提出了一个建议:"小苏,你有没有考虑过对机架进行微调?"

"微调机架?"苏晨阳眼前一亮,"您是说重新加工安装面?"

"对,就是这个意思。"林师傅点点头,"我年轻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就是这样解决的。"

按照林师傅的建议,苏晨阳重新设计了机架的改造方案。这个方案需要对机架进行精密加工,技术要求很高,但一旦成功,就能彻底解决配合误差的问题。

厂里的机加工车间主任老王听了苏晨阳的方案后,摇了摇头:"小苏,你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们现有的设备精度达不到你的要求。"

"那怎么办?"苏晨阳有些着急。

"要不,你去找外面的加工厂试试?"老王建议道。

苏晨阳跑了好几家加工厂,但得到的答复都差不多:技术要求太高,风险太大,不愿意接这个活。

就在苏晨阳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林师傅找到了他:"小苏,我有个老朋友在市里开了一家精密加工厂,技术很不错。你去找他试试。"

林师傅的老朋友叫赵师傅,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技术工人。他看了苏晨阳的图纸后,沉思了很久:"这个活确实不好做,但也不是不可能。给我三天时间,我来想想办法。"

三天后,赵师傅带来了好消息:他愿意接这个活,而且保证质量。

机架改造完成后,苏晨阳迫不及待地回到车间进行安装调试。当新的齿轮组完美地装入改造后的机架时,整条生产线仿佛焕然一新。

"成功了!"苏晨阳激动得喊出了声。

林师傅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苏,你这次真是干得漂亮。"

三号生产线改造完成后的试运行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能耗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而且故障率也大大减少了。

工人们对这次改造赞不绝口。他们发现,原本需要频繁手工调节的环节现在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工作强度明显降低,而且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这个苏晨阳真是不简单。"车间里的工人们议论纷纷,"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将来前途无量啊。"

马厂长也亲自来车间查看了改造效果。看到数据报表上那些令人振奋的数字,他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不错,真的很不错。"马厂长对钱副厂长说,"看来我们厂里确实有人才啊。"

钱副厂长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但还是硬着头皮说:"是啊,小苏确实有两把刷子。"

三号线改造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厂区。其他车间的主任都主动找到苏晨阳,希望能在自己的车间也进行类似的改造。

"苏师傅,您看我们四号线什么时候能改造?"

"苏工程师,我们五号线也等着您呢!"

听到同事们这样称呼自己,苏晨阳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从小在村里受到的那种异样眼光,在厂里初期受到的冷遇,这一刻都化作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林师傅看在眼里,心里也为苏晨阳感到高兴:"小苏,你现在可是我们厂的技术明星了。"

04

就在苏晨阳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时候,一场暗流涌动的阴谋正在悄悄酝酿。

钱副厂长的脸色这几天一直不太好看。苏晨阳的成功让他感到了威胁,特别是马厂长对苏晨阳的赞赏,更让他坐立不安。

"爸,这个苏晨阳太出风头了。"钱小军在家里对钱副厂长抱怨,"厂里现在都在夸他,好像只有他会搞技术似的。"

钱副厂长阴沉着脸:"确实应该给他一点教训。年轻人太张狂了,不知道天高地厚。"

"那我们怎么办?"钱小军问。

钱副厂长在房间里踱了几步,突然停下来:"你不是一直想要个好岗位吗?我看技术员这个位置就不错。"

"可是苏晨阳现在风头正盛,马厂长不会同意的。"钱小军有些担心。

"那要看他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个风头了。"钱副厂长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如果他出了技术事故,马厂长还会信任他吗?"

钱小军明白了叔叔的意思,但还是有些犹豫:"这样做会不会太......"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钱副厂长打断了他的话,"你想一辈子在车间里当一个普通工人吗?"

第二天,厂里决定开始对四号生产线进行改造。这次改造的方案基本上沿用了三号线的成功经验,苏晨阳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按照正常的流程,所有的改造零部件都需要经过质检部门的严格检验,确认无误后才能用于生产线。质检部门的负责人是钱副厂长的老部下,两人关系一直很密切。

就在苏晨阳专心致志地进行四号线改造的时候,钱副厂长悄悄找到了质检部门的负责人。

"老李,有件事需要你帮忙。"钱副厂长的声音压得很低。

"钱厂长您说,什么事?"老李连忙表态。

"四号线改造的那批零部件,你仔细检查一下,特别是那个主传动齿轮。"钱副厂长意味深长地说。

老李是个聪明人,马上领会了钱副厂长的意思:"我明白了,钱厂长。"

当天下午,苏晨阳准备安装主传动齿轮时,老李突然出现在车间里。

"小苏,这个齿轮我需要重新检测一下。"老李说。

"有什么问题吗?"苏晨阳问。

"应该没有,就是例行检查。"老李装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齿轮被送回质检部门后,老李在钱副厂长的指示下,对齿轮进行了手脚。他在齿轮的一个关键部位做了微小的破坏,这种破坏用肉眼很难发现,但在高速运转时就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二天,齿轮重新送回车间。老李信誓旦旦地说:"检测结果一切正常,可以使用。"

苏晨阳没有怀疑,按照正常流程将齿轮安装到了生产线上。

四号线改造完成后,开始进行试运行。最初的几个小时一切正常,生产数据甚至比三号线还要好。苏晨阳心里暗自高兴,看来自己的技术水平又有了提升。

然而,就在试运行进行到第六个小时时,意外发生了。

"砰!"一声巨响从四号生产线传来,整条生产线瞬间停止了运转。

苏晨阳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意识到出大事了。他冲到设备前一看,主传动齿轮已经断成了两截,周围的零部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怎么回事?"林师傅也赶了过来。

苏晨阳蹲在设备前仔细检查,他发现齿轮的断裂面很不正常。按理说,这种优质合金钢制造的齿轮不应该这样突然断裂。

"这个齿轮可能有质量问题。"苏晨阳对林师傅说。

"质量问题?"林师傅也蹲下来看了看,"确实有些奇怪。"

消息很快传到了厂部。马厂长带着钱副厂长等人匆匆赶到了车间。

"到底怎么回事?"马厂长的脸色很难看。

苏晨阳硬着头皮解释:"马厂长,我怀疑是齿轮质量有问题......"

"质量问题?"钱副厂长抢先开口,"这批齿轮可是经过严格检验的,怎么可能有质量问题?"

老李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我亲自检测的,绝对没有问题。"

马厂长仔细查看了现场,脸色越来越阴沉:"苏晨阳,你确定是按照规范操作的?"

"当然,我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的安装和调试。"苏晨阳据理力争。

"那为什么三号线没有问题,四号线就出了事故?"钱副厂长咄咄逼人地问。

苏晨阳一时语塞。确实,同样的技术方案,三号线运行得很好,四号线却出了事故,这让他自己也感到困惑。

马厂长看了看现场的损失,心疼得直咧嘴。这次事故不仅损坏了昂贵的设备,还耽误了生产进度,损失至少有几万元。

"苏晨阳,这次事故的责任你必须承担。"马厂长最终做出了决定。

05

四号线事故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厂区。那些原本对苏晨阳赞不绝口的工人们,现在也开始议论纷纷。

"听说苏晨阳搞坏了四号线,损失好几万呢。"

"唉,年轻人就是经验不足,太急于求成了。"

"我早就说他太张狂了,这下出事了吧。"

面对这些议论,苏晨阳心里比吃了黄连还苦。他反复检查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确信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齿轮断裂的事实摆在那里,他又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

林师傅是唯一一个仍然相信苏晨阳的人。他私下里对苏晨阳说:"小苏,我觉得这事有蹊跷。你的技术我了解,不应该出这样的错。"

"可是证据摆在那里,齿轮确实断了。"苏晨阳无奈地说。

"我总觉得不对劲。"林师傅皱着眉头,"你等等,让我再仔细看看那个断裂的齿轮。"

林师傅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齿轮的断裂面。他在机械行业干了三十多年,对各种故障都有丰富的经验。

"小苏,你过来看看。"林师傅招呼苏晨阳,"这个断裂面很奇怪,不像是正常的疲劳断裂。"

苏晨阳凑过去仔细观察。确实,齿轮的断裂面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状态,仿佛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破坏。

"林师傅,您的意思是......"苏晨阳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可怕的猜测。

"我不敢确定,但这个断裂面确实不正常。"林师傅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可是,即使有了怀疑,他们也没有证据证明齿轮是被人为破坏的。而且,就算有人想要陷害苏晨阳,又怎么可能接触到已经通过质检的零部件呢?

钱副厂长抓住这次机会,在厂里大肆宣扬苏晨阳的"技术事故"。他在各种场合都会提到:"年轻人就是缺乏经验,一点成绩就飘飘然了。这次的事故就是个教训。"

更让苏晨阳寒心的是,马厂长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本那种欣赏和信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和冷漠。

"苏晨阳,鉴于你在四号线改造中的技术事故,厂里决定暂停你参与技术改造项目。"马厂长在办公室里冷冷地对苏晨阳说。

"马厂长,我觉得这次事故有蹊跷......"苏晨阳想要解释。

"够了!"马厂长打断了他的话,"事故就是事故,你总是想找借口推卸责任。这样的工作态度,怎么能让人放心?"

苏晨阳被彻底边缘化了。原本找他设计改造方案的车间主任们,现在见到他都绕着走。那些曾经称他为"苏师傅"、"苏工程师"的工人们,现在也不再主动和他打招呼。

钱小军趁机提出,希望能接替苏晨阳负责技术改造工作。钱副厂长自然全力支持侄子,在马厂长面前不遗余力地推荐。

"小军虽然年轻,但是踏实稳重,不像某些人那样好高骛远。"钱副厂长在办公室里对马厂长说。

马厂长考虑了一下,点了点头:"也好,让小军试试吧。年轻人需要机会。"

当苏晨阳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和绝望。钱小军的技术水平他太了解了,让这样的人负责技术改造,简直是对技术的亵渎。

"马厂长,钱小军的技术水平根本不足以胜任这个工作。"苏晨阳忍不住提出了异议。

"苏晨阳!"马厂长勃然大怒,"你出了事故还不反省,反而在这里说三道四。你以为自己是谁?技术水平高又怎么样?连最基本的设备都搞不好!"

苏晨阳被这一通训斥说得哑口无言。他想要争辩,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接下来的几天,苏晨阳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钱小军正式接替了他的工作,并且开始对三号线的改造成果指手画脚。

"这个设计太复杂了,应该简化一下。"钱小军指着苏晨阳精心设计的控制系统说。

"简化会影响控制精度的。"苏晨阳忍不住提醒。

"你现在已经不负责这个项目了,请不要干扰我的工作。"钱小军用一种胜利者的语气说。

看着自己的心血被这样糟蹋,苏晨阳心如刀绞。但他已经没有发言权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钱小军胡乱指挥。

06

事情的发展比苏晨阳想象的还要糟糕。钱小军接手技术改造工作后,很快就暴露出了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对三号线的"改进"导致生产效率大幅下降,故障率也明显增加。

工人们对此怨声载道,但慑于钱小军的背景,都不敢公开表达不满。

"哎,还是苏晨阳的时候好啊。"工人们只能在私下里议论。

"是啊,虽然他出了事故,但技术确实比钱小军强多了。"

"现在好了,生产效率又回到解放前了。"

林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主动找到马厂长,希望能让苏晨阳重新参与技术工作。

"马厂长,三号线现在的状况您也看到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林师傅说。

"林师傅,我知道你和苏晨阳关系好,但是原则问题不能马虎。"马厂长的态度很坚决,"他出了那么大的事故,怎么能让人放心?"

"可是钱小军的技术水平......"林师傅想要解释。

"小军确实经验不足,但至少不会出大事故。"马厂长打断了林师傅的话,"技术可以慢慢学,但责任心是最重要的。"

林师傅知道再说下去也没用,只能无奈地离开了厂长办公室。

苏晨阳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他每天还是按时上下班,但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内容。车间里的设备出了小故障,以前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找他,现在却要先找钱小军汇报。

更让苏晨阳感到屈辱的是,钱小军经常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会假模假样地"请教"他,然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苏晨阳虽然出了事故,但技术底子还是有的。我们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钱小军在工人面前这样说,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苏晨阳看透了钱小军的把戏,但又无可奈何。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

就在苏晨阳感到最绝望的时候,更大的打击来了。

一天下午,马厂长突然把苏晨阳叫到办公室。办公室里还坐着钱副厂长和几个厂里的干部,气氛很严肃。

"苏晨阳,经过厂里研究决定,鉴于你在四号线改造中的严重技术事故,以及事后不思悔改的态度,厂里决定给你开除处分。"马厂长面无表情地宣布。

苏晨阳感到天旋地转,他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马厂长,我不服!"苏晨阳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这句话,"四号线的事故绝对有蹊跷,我要求重新调查!"

"还在狡辩!"钱副厂长冷笑道,"事实就摆在那里,你还想怎么样?"

"证据确凿,没有什么好调查的。"马厂长的语气很坚决,"苏晨阳,你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正说明了厂里的决定是正确的。"

苏晨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和绝望。两年来的努力和付出,就这样被一场莫名其妙的事故毁掉了。而那些真正应该负责任的人,却在一旁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

就在这时,苏晨阳想起了父亲常说的话:"做人要有骨气,不能让人小瞧。"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看着眼前这些人的嘴脸,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马厂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苏晨阳的声音出奇地平静。

"什么问题?"马厂长有些意外。

苏晨阳直视着马厂长的眼睛:"您认识我父亲苏志华吗?"

这个问题让办公室里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不明白,在这种时候,苏晨阳为什么要提到他的父亲。

马厂长更是感到莫名其妙。一个即将被开除的年轻人,在最后关头提到自己的农民父亲,这是想干什么?拉关系?找靠山?

想到这里,马厂长的嘴角露出了讥讽的笑容:"你父亲?他算什么东西!一个农村的老农民,我为什么要认识他?"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在他们看来,苏晨阳这是在做最后的挣扎,而且还是如此可笑的挣扎。

钱副厂长更是幸灾乐祸地说:"苏晨阳,你不会是想让你爸爸来厂里求情吧?那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苏晨阳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些人的丑恶嘴脸。他的手慢慢伸向了上衣口袋,那里有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苏晨阳从口袋里慢慢掏出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边缘有些破损,显然被人反复翻看过无数次。

"这是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苏晨阳的声音平静得出奇。

马厂长不耐烦地接过照片,原本想随意瞥一眼就扔回去,打发掉这个即将被开除的年轻人。可当他翻过照片,看到背面那行褪色字迹的瞬间,整个人如遭雷击。

照片从他手中滑落,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

钱副厂长好奇地弯腰去捡,马厂长却突然伸手制止了他,声音颤抖得厉害:"别...别碰它!"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愣住了,刚才还趾高气扬的马厂长,此刻脸色惨白如纸,额头上冷汗直冒。他的双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眼神中满是震惊和恐惧。

苏晨阳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困惑。他不明白一张普通的照片为什么会让马厂长如此失态。

当马厂长重新捡起那张照片,仔细端详的时候,他看到的画面让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