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惧怕日本的强大,并相信日本会再次成为超级大国?
发布时间:2025-08-05 06:11 浏览量:2
要是把时间往回扯个二十来年,中国街坊巷尾还真有那么一阵子,哪怕年轻人嘴上说着“和平共处”,心里总难彻底放下对日本那个“再军事化”的警惕。谁的爷爷奶奶没念叨过八年抗战,那老照片里、戏台上、课本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不就是穿着军服的日本兵?日本GDP的1%,2004年舆论还喊得跟点火似的,街头游行、网络讨论脱口而出“还想搞事儿?”可到了2024年,风向像谁晚上窗开着忘了关,彻底变了。
谁还怕日本要强大到什么程度、卷土重来主宰亚洲?喊这个的声音越来越小。不是说仇恨消散了,相反,民族情结甚至更深植进一代又一代人心里,但恐惧,它真不是主旋律了。经济数字直白地摆着,中国GDP四倍于日本,两国军队对比,数字大到令人咋舌。日本虽然说军费提高到GDP的2%,可是国内老龄化、人口雪崩、青年无心参军,不少人想的是养老院能不能住得上。
去日本旅游,成了不少中国人朋友圈里“说走就走”的选择。便利店里,柜台后面日本大妈麻利地结账,购物中心的免税柜台前排着来回多次的中国家庭。甚至有人半开玩笑说,“日本像更干净的越南、寒冷的泰国而已。”要说日本军事威胁,不如担心今年东京樱花会不会晚开。这里有没有点低估的意味?看着轻松,其实底层的张力没散。
当然,这种表象背后,普通网友的愤懑和底层记忆还在。社交媒体评论区,“小本子欠我们血债”,类似声音随时能刷出几百条。美国驻军、安保条约像一根绳子拴着,都明白日本不太能自己做大动作,但有一天如果护栏拿掉,谁知道灾难性剧本会不会重来?是不是大家都在表达自己愿意与侵略者一战,哪怕只是口头承诺也让人虎躯一震!
也有不少网友,发现自己同仇敌忾的那口气,更像是在维护历史正义。可一谈起“现实”,不少人反倒说,愿意跟日本搞经济、搞旅游合作,宁愿利字当头。年轻人夜市排队等抹茶甜品,哪管你一战二战,偶尔一句“小本子”变成了调侃,而不是真正的仇敌。民族主义和“打回去”怎么就成了两张皮,这很奇怪吗?
更有人带着冷嘲热讽:“日本的国防预算涨到5%,试试看那经济能不能承受?”意思很明显,增兵容易养兵难,社会结构决定了,靠机械化和老龄工资撑不起一场大规模扩军。神风精神早就被美式生活压碎了,躲在城市的小巷里不见天日,只有个别喜欢历史梗的军事宅还玩那一套。日本的“军魂”早就换了钥匙,能不能随时拎出来用,反复念叨,其实没几个人信。
往深里看,老中青三代的日本印象正分化得厉害。中老年记着南京、武汉、沈阳的苦日子,年轻人问日本年轻人“加班文化受得了吗”——怕的东西变成了生活压力,不再是武士刀。漫步东京秋叶原,中国背包客边捏着牛角包自拍,边吐槽物价太贵。军事威胁感似乎已经彻底钢铁变铜,不叫人害怕了。
当然,这一切乐观气氛里,还是有些细节让人心里拧巴:中国人还是愿意把小日本当作“恶人”,甚至有可能等待机会复仇。家长却总是拉着孩子说,历史归历史,现在要讲和平。这种分裂其实很普遍,愤愤的少年和算计着未来利益的长辈并行不悖。对过去的记仇,和对未来的现实主义,各自划了条清楚的线。
还有网友比来比去,有趣地说中国和日本,其实就像东亚的“表兄弟”。韩国、越南、越南的历史缠绕进来,谁都脱不了干系。去越南发现汉字、姓氏相近,说实话这些国家谁不是自古就有烦人的邻居、又互为榜样?时而相亲相爱,时而反目成仇。兄弟打架动手,关系到外部威胁就容易抱团。这种纠结,不足为怪。
在线下实体日本,媒体调性还算克制,但是在中国社交媒体走一圈,你很难不被群体情绪感染,仿佛回到上世纪风头正劲的爱国运动时代。有网友举例,日本人最羡慕中国(甚至韩国、越南)年轻人敢于拼搏——可这真是日本“精神溃退”吗?未必。东京的街头,仍有一批批制服整齐的学生、夜灯下的书店、跑步的白领。谁敢说日本彻底没了一股子韧劲?
现实里,经济数据成了谈判桌上的新武器。日本社会正在老去,中国却依然拉着世界工厂的马车。人们更在意房子价格跌不跌、就业机会多不多,谁还会满脑子想“亡国仇”?有人说中国两亿空置房,GDP不过是“人口红利”撑着。也有人咬牙不服气,所以数据怎么解读,看心情居多。你要问真相,不如问街头的大爷咋看。
旅游数据倒真能说明点什么。2023年中国赴日游人数快速回升,占日本入境游客22%,每年2.4万亿日元消费拉动日本本地经济。日本各地等着中国游客去填经济窟窿,反过来日本人也愿意在福冈、冲绳机场摆摊说句感激。赚了钱大家心里安稳,“提防敌国”都藏进老屋角落,表面和平。
不过讲现实,总要有些裂纹渗进来。武士、神风、动漫、严谨、礼仪,日本印象在不同人嘴里变形得厉害。上一秒有人夸日本精细整洁,下一秒就被批评缺乏进取心。说日本衰落吧,每年出口依旧稳居全球前三,半导体、机器人工业还是没让中国超车。可民众难掩焦虑,老人拿着养老金算计米面钱,年轻人人口不升反降。就说技术创新,固然有力,但是全社会那股拼劲儿觉得缺了一股火。不知道是不是刻意自嘲,还是外界镜像太严重。
但这几年中国人对日本的“榜样”认同竟然微妙升温。日本的城市管理、社会秩序、环境保护、服务业水准,经常被中国舆论拿来对标。甚至不少中国年轻人愿意赶去日本感受先进生活,回国后把遇到的便民措施滔滔不绝讲一遍。说到底,日本不再是“威胁”,反倒成了参照物。矛盾的是,这种“谁都不服就服日本”的声音,跟民族主义潮流反复打架。怎么看都有点扭曲。
再翻翻网络最新回复,既有人喊日本终究会分裂没落,也有人客观比照日中互为“最佳搭档”,夸中国的勤奋无敌,夸日本的秩序无可取代。东亚复杂的感情网,像极了家里没完没了的家庭会议,一边争吵,一边还得相互利用,吵不散也扎堆不走。两家老大哥弟弟的身份切换随时都能“和平演变”,缘分这玩意,拆不散也打不坏。
有人愿意援引历史数据。2022年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中日两个经济体GDP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8%和5%,差距巨大,但人均收入比中国低的还是有三分之一。日本社会老龄化率29.1%,世界之最,这是公开信息。只有数字,几乎没人再用“威胁”来解读日本。中国自己内部矛盾未解,无暇深究外部所谓“敌意”。重心早不在“对手强大与否”,而在于自身做得够不够好。
但也有专家一吐槽就停不下来,说日本不甘心泯然众人,又怕自己陷入彻底边缘。有点像被孤立的小孩,老是死撑面子。说到底,日本和韩国、越南打上一百年嘴仗也好,打一百年经济仗也罢,底层逻辑还是围着中国转,谁资源多、人才多,谁就能坐稳东亚头把交椅。
讨论日本成为超级大国的可能性,越说越发现,讨论本身已经没以前那么重要。亚洲地缘格局变了,谁主宰谁早变成了动态博弈的副产品,没谁敢拍胸脯保证明天。看着两亿空房子、东京人口负增长、全球供应链松动,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样迷茫。你说到底是欣赏日本,还是鄙视它,嘴上一时半会说不明白。
有些细节,大街小巷流动着。有学生想去留学日本,家长担心当地排外。企业主琢磨着要不要买日本的自动化设备。普通人关注樱花限行政策多于通胀或者安保预算,这不也说明“心底的惧怕”,其实早被消费主义取代了?但有几个人还愿意聊地缘政治,聊什么超级大国。
日本现在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不安,也映照出一份淡淡的羡慕。矛盾、彼此借力、日常吐槽,故事远没完。没人真的知道未来亚洲霸主是谁,谁又敢断言日本只能做配角?走一步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