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四):长沙王司马乂之死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0 浏览量:2
乱世八王
304年3月,李含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立即以此为由宣布讨伐司马乂,同时联络司马颖共同出兵。
兵发洛阳
司马乂掌控朝廷后,事事向远在邺城的司马颖请示,司马颖实际上已经是遥掌朝权。而且,司马颖和司马乂同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是真正的兄弟。从权力和亲情的角度,司马颖理应站在司马乂这边。但是,司马颖此时已不满足于已有的名位和权力。他想要的是名正言顺的皇储之位,以便日后能再进一步——当皇帝。早在一年前,他就是呼声最高的皇储人选,但齐王司马冏却立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令他大为愤怒。如今,司马乂虽让权于自己,却始终没有更立太子。这让司马颖非常不满。于是,在河间王司马颙许诺支持他为皇太弟后,成都王司马颖不再听从谋士卢志的忠告,执意发兵。
司马乂以晋惠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只说要讨伐司马颙,却不提司马颖的名字。显然是还对司马颖抱有幻想,不想刺激他。但这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司马颙派张方统兵七万从西面进攻洛阳。司马颖亲率原本要去南方平定张昌之乱的军队,以陆机为前锋、统领王粹、牵秀等共计二十万大军,从北面进攻洛阳。
西晋疆域
陆机是个文官,又出身南方(东吴)氏族,一直被北方世家排挤,王粹、牵秀等皆不服其管制。司马颖亲信宦官孟玖的弟弟孟超也在军中,未及开战就纵兵掳掠。陆机逮捕主犯,孟超带百余铁骑径直到陆机麾下抢人,回头对陆机说:“貉奴(北人对南人的蔑称)能作都督吗?”。孟超还公开说陆机将要谋反,并向孟玖去信,诬陷陆机怀有二心,不愿尽快决战。而司马颖的谋士卢志心中也不满于陆机受到重用,就对司马颖说:陆机自恃才高而轻慢君上,自古兵事没有下属凌驾于上官之上能够成事的。司马颖听后默然无语。
陆机像
九月,司马颖军进抵黄河南岸。司马乂带晋惠帝巡视前线,军队士气大振,首战击败司马颖军先锋牵秀。牵秀再攻洛阳东阳门,再次大败。
十月,陆机率军进至洛阳,以优势兵力与司马乂军在洛阳建春门交战。洛阳守军逐渐不支,危急时刻,司马乂又带晋惠帝巡视城防稳定军心。司马颖军眼见皇帝銮驾,迟疑不敢进攻。司马乂军趁机反扑,俘杀司马颖部将马咸。陆机无力阻止军队溃败,退至洛阳城东的七里涧,又被司马乂军追上。再战又是大败,司马颖军伤亡无数。孟超不服陆机管辖,轻率进军而覆没。
因为孟超之前与陆机关系不好,孟玖认为是陆机害死了弟弟。于是诬陷陆机与司马乂勾结才导致战败,而之前对陆机不满现在又急于为自己战败找替罪羊的牵秀等人也作伪证说陆机与朝廷有暗中往来。司马颖大怒,让牵秀逮捕陆机。此时写过《徙戎论》的江统已成为司马颖的僚属,他劝谏说:大王您现在兴举义兵,以除国难,四方响应,胜利在望。陆机受恩拔擢,不可能背恩弃功而投向败亡在即的长沙王(司马乂)。此事还是应该详细审慎地查证处理。但司马颖并不采纳。江统等又反复请求。司马颖犹豫间,卢志仍主张杀害陆机。蔡克和其他僚属数十人为陆机求情,说陆机得罪孟玖,这些大家都知道。如果真的杀了他,却没有确凿罪证,会让远近寒心。但司马颖最终还是在孟玖催请下诛杀陆机三族。
陆机临死前叹息说:“华亭鹤唳,可复闻乎?”。华亭是陆机在东吴灭亡后隐居十年之地,深林清泉,风景秀美。这大概也是陆机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后来陆机北上洛阳,以文才名动京师,由此出仕。却不想功业未成而身死族灭,幽谷鹤鸣,不可得闻。陆机之死,与张翰的莼鲈之思可谓是两种心性的鲜明对比。在激荡乱局之下,为名利而迷失,还是坚持向往自由,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人生只有一次,时光不可重来。每个人的所想与所能、所有与所求并不相同,所以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选择,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结果。也许每一种选择都会有遗憾,大概只有适志随性,才能拥有相对的美好。
莼鲈之思
而张方军这边,司马乂派皇甫商率兵一万在宜阳抵挡。因为兵力悬殊,张方很快大败皇甫商,推进到洛阳城外。张方趁司马乂正与司马颖大战,偷袭洛阳城内。司马乂匆忙带着晋惠帝移驾回师,将张方逐出洛阳,并追击到洛阳城西十三里桥,歼敌五千余人。
十一月,张方筑垒围困洛阳。司马乂攻之不克,于是在朝臣建议下采取政治攻势:中书令王衍前往司马颖军营调停,提出司马颖与司马乂共同辅政。但被司马颖一口回绝,反而加强攻势。守城部队顽强阻击,双方相持不下。之后张方断绝洛阳城水源。危急之下,主簿祖狄(就是后来的东晋著名将领)献计:诏令雍州刺史刘沈进攻司马颙,一旦长安告急,张方必定退兵。刘沈果然奉诏,以一万兵力进攻长安。
祖狄计策的成功让司马乂想起了另外一支可用之兵:秦州刺史皇甫重。此时,皇甫重正被支持司马颙的金城太守游楷率军围攻。司马乂派皇甫商携带皇帝诏书潜入关西,目的是敕令游楷退兵,以便让皇甫重腾出手来进攻司马颙。然而皇甫商在途中被亲戚认出并举报给司马颙,倒霉的皇甫商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祖狄塑像
皇甫商之死对司马乂绝对是个重大的打击。但所幸司马乂掌控朝廷以来所作所为颇得人心。他礼敬晋惠帝,让权司马颖,并未有如之前专权之人那般胡作非为。同时,司马乂也并非平庸无能之辈。他以弱势兵力两线作战,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指挥调度有方,屡败强敌,保卫洛阳。在缺水、缺粮的情况下,守城将士仍坚持抵抗。司马颖与张方久攻不下,死伤六、七万人。同时常山人王舆合众万余人,打算袭击司马颖。
到304年正月,攻城一方已人困马乏。张方几近绝望,开始部署撤兵事宜。
然而此时,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也同样丧失了信心。他认为城内缺水缺粮无法长期坚守,于是勾结同样厌战的禁卫军将领发动政变,囚禁了司马乂,开城投降。但很快,参与政变的禁卫军将领就感到懊悔不已。因为他们发现,城外的敌人居然比他们还狼狈,甚至已经开始部署退兵。而他们将即将到手的胜利拱手相送,以致功败垂成。禁卫军将领决定解救司马乂继续战斗。
司马越得知后当然恐惧,意图诛杀司马乂以绝众心。但黄门郎潘滔劝司马越采取借刀杀人之计:向司马颙部将张方密告司马乂已被囚禁,有同党企图营救。张方听后果然带人将司马乂抓回营中烧死。而另一边,王舆被手下斩杀,全军向司马颖投降。
洛阳白马寺
司马乂死时年仅二十八岁,是“八王之乱”中被杀的第五位诸侯王。凭心而论,八王之中,司马乂是比较有能力和有作为的。他不欺君、不贪权、不耽于享乐。如果他不败亡,西晋王朝有机会终止动荡纷争,之后的历史也会走向另外一种可能。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在动荡的乱局之下,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也会落入野心家们的算计和围攻之中。当然,也确实存在司马乂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其野心的可能。但不管怎样,司马乂死了,洛阳城头王旗变幻。司马颖入城封为丞相,增封二十郡,都督中外诸军事。他废黜皇后羊献容,贬皇太子司马覃为清河王。之后按照约定,司马颙上书立司马乂为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志得意满,达到了权利的顶峰。而司马颙受封太宰、大都督兼雍州刺史,权势仅次于司马颖。司马越以囚禁司马乂有功而加封尚书令。
司马颖获得大权后留军五万接替皇宫禁卫和洛阳守军,然后回师邺城继续遥控朝权。而原雍州刺史刘沈仍在进攻,甚至一度攻入长安城内。司马颙急召张方回师。张方在洛阳城内掳掠万余奴婢开始回撤。因为缺粮,他居然杀掉一些奴婢,混在牲畜肉中充当军粮。张方击败刘沈并腰斩之。
此时,最有权势的司马颖和次有权势的司马颙都在各自封镇,只有东海王司马越在首都洛阳掌握朝廷中枢。风雨飘摇中的西晋帝国又将向何方发展呢?
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分布
- 上一篇:聊斋志异·绩女
- 下一篇:45年致追梦人丨王兆宇:用镜头讲述樟坑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