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拟出新规,超龄劳动者利好信号!边领养老金边领工资合规化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5  浏览量:2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9.8%,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领取人数已突破1.3亿。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31日人社部发布的《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系统构建超龄劳动者权益保护框架,标志着"银发再就业"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政策划界:谁在推动"双薪合规化"改革?

1.1 从法律定义解构"超龄劳动者"

根据《规定》第二条,超龄劳动者特指"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已享受待遇但仍继续从业的人员"。这突破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年龄上限的限制,首次在法律层面将已退休但仍在岗群体(包括延迟退休人员、返聘人员、灵活就业者)纳入劳动者范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人社局在2024年已率先试点将超龄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此次《规定》吸取地方经验,明确超龄人员可单独参加工伤保险。

1.2 数据揭示的银发就业图景

以长三角制造业为例,昆山某台资电子企业2024年返聘退休技工占比达12%;杭州某养老机构护理员中55岁以上女性占比超三成。国家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我国60-69岁低龄老人中,32.7%有继续就业意愿。政策与现实的双重驱动,倒逼制度体系革新。

二、制度创新:破解"身份悬置"的三大突破

2.1 构建法定用工契约体系

《规定》第八条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工作内容、报酬及保障条款。这终结了"退休返聘协议"长期游离于《劳动合同法》之外的灰色状态。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实践印证其必要性:2024年该院返聘的72名退休医生中,13人曾遭遇薪酬拖欠,主因即为口头约定缺乏法律约束。

2.2 工伤保险制度的破冰重建

现行政策下,超龄人员无法单独缴纳工伤保险,企业常通过雇主责任险替代,但全国行业平均保额仅40万元/人。本次改革突破体现为:

缴费机制:按"基准费率+浮动费率"模式,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基准费率拟定为1.2%。

认定标准:明确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等7类情形纳入保障。

补充赔付:在社保基金支付基础上,允许商业保险叠加赔偿。

宁波某建筑企业试点数据显示,2023年32起超龄工人事故中,工伤保险基金平均支付额较商业保险高出58.7%。

2.3 薪酬保障的系统性设计

《规定》第十三条要求超龄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用工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20%。以苏州市现行2280元/月的标准计算,返聘人员最低应得2736元/月。这既体现对经验价值的尊重,也防止企业滥用低成本劳动力。

三、行业震荡:用人格局的重构与应对

3.1 制造业的"技工争夺战"

东莞模具行业协会调研显示,高级技师退休后返聘薪资可达在职时的80%,而新政实施后企业人力成本预计增加5%-8%。龙头企业已启动"双轨制"改革:美的集团建立返聘人员专项绩效体系,三一重工推出"银发技师工作室"弹性工作制。

3.2 服务业加速智能化对冲

餐饮行业受冲击显著,某连锁火锅品牌测算显示,新政将使其1700余名超龄服务员的人力成本年增2400万元。该企业正加速部署送餐机器人,计划两年内替代30%人工岗位。

3.3 特殊行业的过渡期安排

对于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等岗位,《规定》设置三年缓冲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建议建立体能动态评估机制,山西某煤矿已采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年矿工心肺功能。

四、深层变革:养老金与劳动价值的再平衡

4.1 双轨制下的财务影响测算

以月养老金4000元、返聘工资6000元的上海退休教授为例:

改革前:仅需缴纳约120元/月的商业意外险。

改革后:企业需缴纳养老机构责任险+工伤险(合计约386元/月)+工资差额补偿。

复旦发展研究院测算表明,新政将使企业用工成本平均增加12%,但员工稳定性提升可降低招聘培训支出约18%。

4.2 社会保险体系的压力测试

现行养老基金运作面临两大挑战:

缴费贡献:超龄劳动者无需缴纳养老保险,但继续创造经济价值。

支出压力:延长工作期客观上减少养老金领取年限。

清华大学课题组建议探索"弹性缴纳"机制,允许自愿补缴以提高退休待遇。

五、现实困境:政策落地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5.1 司法衔接的模糊地带

北京海淀法院近三年处理的127起超龄用工纠纷中,34.6%涉及工伤认定标准不清。典型案例显示,某超市理货员下班途中摔伤,因超过法定退休年龄2个月,法院最终判决企业承担90%赔偿责任,暴露法律衔接漏洞。

5.2 特殊群体的保障真空

家政行业超龄劳动者占比达41%,但《规定》未明确住家型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计算标准。南京某家政公司试点"服务积分制",将24小时待命状态拆解为有效工时,值得立法借鉴。

六、未来展望:构建年龄友好的劳动生态

政策制定者透露,下一步将推进三大改革:

全国统一的超龄用工信息平台:2024年起试点工资支付监控系统。

银发劳动者技能认证体系:人社部正在开发"老年职业技能评估标准"。

弹性退休激励制度:研究将超龄工作年限折算为养老金增发系数。

深圳某科技公司已开展"年龄包容性改造":调整生产线设备高度、优化界面字体大小、实行弹性排班。这些微观实践,正在重塑我们对"劳动年龄"的认知边界。

结语

当68岁的王阿姨早晨送完孙子后,准时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始她的护理员工作时,她不仅延续着自我价值实现的旅程,更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深度变革的见证者。《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开始构建全年龄段的劳动权益保护网,其深远影响或将重塑未来二十年的劳动力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