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致追梦人丨王兆宇:用镜头讲述樟坑径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4 浏览量:3
2002年的一天,“北漂”摄影师王兆宇翻到一本写深圳的书。“那本书描述了很多年轻人在深圳打拼的故事,他们为理想奋斗,创造了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这样的城市就是我一直想要生活的地方。”
那年冬天,23岁的王兆宇辞去北京的工作,带着微薄的积蓄坐上南下的列车。走出深圳站,迎接他的是和煦的阳光。繁华、温暖是王兆宇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王兆宇
为找工作磨破鞋底
王兆宇没料到,在深圳找工作并没想象中容易。他每天抱着一牛皮纸袋的摄影作品在笋岗的人才大市场寻找机会,或者翻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一趟趟上门求职,却不断碰壁。
那年末,深圳常住人口500万,户籍人口只有139万。像王兆宇这样来追梦的年轻人超过300万,80%都住在城中村里。
那时深圳地铁1号线还在修建中,王兆宇每天坐公交车去找工作,有时候为了省钱不得不走路。新皮鞋很快磨穿了底,工作依旧没有着落。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王兆宇短暂离开过,不过他始终惦记着深圳。即使开头并不顺利,他仍然想念这里的街巷、商业区、工业园和城中村。
再次回到深圳后,王兆宇决心留下。他说:“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让我的内心充满力量。”
2003年开始,王兆宇进入人像摄影行业。那时,深圳居民平均年龄不到30岁,爱美的青年男女都希望留下靓照,所以影楼业务十分繁忙,预约簿上排得密密麻麻。王兆宇工作勤力,一有时间就去购买专业书籍,钻研人像摄影技巧。
王兆宇回忆说:“从2003年到2005年,我一直做人像摄影,帮很多人留下在深圳的美丽瞬间。收到顾客的称赞时,我就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2005年开始,王兆宇开始尝试广告摄影。当时深圳房地产行业正加速发力,非常需要高质量的楼盘宣传片。
王兆宇第一次出手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广告邀约纷至沓来。2008年,他成为自由摄影师,开始创业。王兆宇说:“最风光时,我们和一家客户就签数十万元的单,当年的营业总额超过百万元。深圳的大街小巷,很多广告牌、地铁站和报纸都登过我的作品。”
▲王兆宇在村里做口述史采访。
王兆宇觉得自己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赚了一些钱,但在做项目之余,他也开始思考未来。他说,“每次往返深圳和辽宁老家,都有特别的感受,我发现我已经很难回到故乡。我时时也会困惑,深圳真的属于我吗?或者说,我真的能把深圳当成家,当成故乡吗?”
与百年老屋结缘
来深圳的最初十年,王兆宇在罗湖、福田、龙华等多个片区辗转租住。王兆宇的朋友都知道,他一直想住在有院子的房子里。2015年,一位艺术界的朋友告诉王兆宇,龙华有一幢带院子的老房子出租,问他有没有意愿。
这幢老房子在龙华观澜的樟坑径古村。樟坑径有400年历史,分上围和下围,三面环山,毗邻樟坑径河源头。该村是近代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村落之一,中国首位赴瑞士留学生陈明秀就出生在这里。陈明秀后来在村里创办明智学校培育人才。在近代,樟坑径曾涌现出文化学者陈安仁、中国公共卫生奠基人陈安良以及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林、陈桂民等杰出人物。
王兆宇第一次来樟坑径时对这些一无所知,他当时看到的樟坑径上围和不少城中村一样环境堪忧。原本租住在古村老房子里的主要是村里工业园的打工者,随着产业转型,很多打工者已经辞工离去,这些老房子空了出来。
打动王兆宇的是对未来的展望。他得知,当地政府有意引进更多艺术家,将此打造成一个艺术村。王兆宇相信,随着政府加快对艺术村建设,古村脏乱局面一定会发生改变。“事实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我第一眼看中的这座院子,就是我今天生活的重心,我在深圳的家——樟坑径76号。”王兆宇说。
王兆宇与房东陈智常签订了一份8年的长期租赁合同,与首批艺术家一起入驻上围村。
老房子改造工程巨大,房间外就是河,地下渗水严重。王兆宇的摄影设备和灯光器材都生锈了,损失惨重。不过,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意,对老房子进行改造,加上观湖街道也陆续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上围变成了现在深圳网红打卡地,被称为“深圳的丽江”。
结识房东陈智常后,王兆宇还知道了这幢老宅的过往。原来,陈智常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抗日航空英烈,他们牺牲后,驻平湖的日军烧了这幢房子,第三层全部被毁,二楼烧掉了一半;后来重建时只恢复两层楼,就是现在的模样。
了解到这段历史,让王兆宇觉得自己和这幢老房子有了非常奇妙的链接。他一方面积极参与艺术村的活动,另一方面继续挖掘樟坑径76号的传奇,陈氏兄弟抗击日寇血洒长空的故事也逐渐受到媒体关注。
拍摄“樟坑径三部曲”
2019年,王兆宇萌发了拍纪录片的念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住的这个院子,曾经是抗日英烈的家。”王兆宇说。
纪录片拍摄过程并不顺利,最难的时候,经费已经见底。历时3年,跨越5个省,寻访46名相关人士,纪录片《樟坑径76号》终于在2022年11月正式发布。
2023年,《樟坑径76号》获得第15届深圳青年影像节“新时代中国故事——我们这十年”特别单元最佳纪录片奖;2024年,该片入围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如今,樟坑径76号老房子成了网红打卡点,游人络绎不绝,人们不仅被小桥流水的古朴意境吸引,也被陈氏兄弟的英雄事迹感召。
▲樟坑径76号宅院,曾是抗日英烈陈桂林兄弟的家,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
《樟坑径76号》的成功激励了王兆宇,他推出了第二部纪录片——《樟坑径24号》。樟坑径24号曾经的主人是大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陈国基。王兆宇将两部纪录片无偿捐赠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深圳烈士陵园等机构。
今年,王兆宇又忙着拍摄《樟坑径45号》,这是“樟坑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角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陈安仁。
王兆宇说,自己在深圳完成了几件人生大事:结婚、儿子出生、女儿出生……入驻艺术村,租住樟坑径76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拍摄系列纪录片也是他初来深圳时未想到的。
如今,王兆宇当年的困惑有了答案,“现在我熟悉这个村子里每一条路,知道每一条河的名字。我经常在河边跟老人聊天。这里和我的故乡一样,有很多很多故事。我越来越觉得,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深圳晚报记者 蒋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