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供,养君子之心
发布时间:2025-08-05 08:32 浏览量:3
来源 |「东方生活美学」
首图 |「秦淮桑」
封图 |「一直有好好吃饭」
古时,人们在祭祀时,于案头献上花果作为供品,有别于牛羊等肉荤之物,谓之清供。
清供,将香花嘉果供于案上,敬颂日月星辰、天地神灵、节气时令、家国社稷、宗室先贤。虔诚之心,清简如草木。
后来,文人开始在书房案头摆放一些清雅之物用以赏玩,自娱也娱人,枯寂的读书生涯,自此变得活色生香起来。这就是文房清供。
@橘涂初四
清供,重点在于一个“清”字。
清,拒绝浊重繁杂,拒绝俗艳奢华,拒绝满眼金银珠玉,拒绝攀比跟风,拒绝成为物欲的奴隶。
举凡香花瑞草、嘉果奇石、盆景古器、书画卷帙……都可摆上案头,作为清供。
清供之物,不在于价值高低,不在于数量多寡,只在于是否古,是否雅,是否清新脱俗,是否个性十足,是否为自己心头真正所好。
没有奇花异草,闲花野草也可;没有佛手香橼,橙子香蕉也可;没有玲珑名石,一方外形特别的普通石头也可;没有精巧盆景,手栽小盆也可;没有博雅古玩,一只陶瓶也可……
@秦淮桑
清供之物,无须大张破费,无须刻意寻求,或为手作之得,或为日常偶得,或为友人赠送,或为机缘邂逅。总之,是钟爱之物,经得起长久把玩和清赏。
清供,拒绝俗,却又容纳披着大俗外衣的雅。比如张中行先生,曾将老玉米、瓜、葫芦之物作为案头清供。
沈从文曾从云南带回一只做汽锅鸡所用的锅,虽是厨房器物,看去却似紫砂壶,古色古香,上面雕刻有花卉书法,季羡林觉得这锅可用来作案头清供,与商鼎周彝斗艳。
常人眼里,这些是俗物,实则大雅。大雅之俗,跳荡着活泼泼的生命,接地气,亲切又不功利。
无论权贵还是布衣,皆可赏清供之乐,只需存一颗闲心。
@橘涂初四
人在有闲时,才活得最像一个人。人活一世,忙忙碌碌是常态。忙起来,才能创造出坚实的人生。
但人却不能一味只是忙碌,似一只陀螺高速运转、无有歇息,人迟早会精神崩溃,什么事也做不了。
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忙中有闲,忙里偷闲。闲如何能偷得?须得有一颗闲心。
忙碌间隙的片刻安闲,有若仙界一日,可抵世上一年,短短时长内可供给心灵巨大的能量,就像午间小睡,十分钟可抵一小时。
忙了一天,坐下来舒一口气,在案头插一枝花,植一片苔,安放一颗小石映着苔绿,摆一盘水果闻闻香气,点燃一炉焚香,摩挲把玩一些小有雅趣的小物件,笔筒,镇纸,砚滴……
此间一刻,可抵十年尘梦。
@秦淮桑
案头清供,是无用之事。但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在逼仄的人世活得艰辛时,浮生偷得一点空闲,摆弄摆弄案头清供,面对这些小物,思绪会突然荡开,仿佛生活在了别处。
那是向往的别处,没有名利羁绊,没有琐屑缠绕,不用为生存劳心,不用为生活焦虑,有的,只是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一切。
这很像一个人在暗夜中行走,突然有那么一个瞬间,月亮从云层中破空而出,月色清亮亮、明晃晃洒了一身,顿时身心如洗,心静而且净,如入禅境。
文房清供,受供的是自己的一颗心。
@秦淮桑
古人有言,文房清供,君子之心。君子心有所寄,在闲心闲情的加持下,为自己营造出一方审美的生活天地,用一种极为认真的生活态度,追寻一种世所稀缺的闲情逸趣。
案头上有花有草,有果有石,仿若将山水自然浓缩于方寸之间,搬到室内,安放于眼前,随时可享天地逸趣。
人总向往栖居于山水之间,嗅草木清气,啖清甜野果,听流泉击石,看千岩万壑。唯有风物抚人心,人只有在自然中,才活得最舒展,最放松,也才最能体味到生之乐趣。
古之读书人,不遗余力深耕生活美学,努力为平淡生活增加情趣。有趣,是一种心灵感受,也一种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逸趣,是一种自由舒放的情趣。文房清供渗透着的雅致逸趣,是智慧心灵的主动选择。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无需花费太多精力和金钱,只需花些时间和心思,将书房好好布置,按自己理想的样子,在案头摆上心仪的物件。
这些物件,与天地自然有关,与笔墨纸砚有关,是心头钟爱之物,也是灵感的源头。在天地山水间,读书人放飞心灵,在笔墨纸砚间,读书人挥洒才情。
脱俗生闲情,闲情生逸趣,逸趣滋养心魂,滋养才情。文房清供是花,花开养眼养心,花落化泥养根。清供供的是心,养的是文脉之根。
因而文房之趣,便不同于一般的闲情逸趣,而是一个强大的气场,一种高妙的追求,一种美的宗教。
文房清供,闲雅清逸,养君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