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任命“俄罗斯人”克里沃罗日科为乌克兰空军司令

发布时间:2025-08-05 08:40  浏览量:2

2025年8月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命令,正式任命阿纳托利·克里沃罗日科(Anatoliy Kryvorozhko)中将为乌克兰空军司令。这一任命本身并非罕见——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军高层已多次进行人事调整。但真正引发舆论哗然的,是克里沃罗日科的“俄罗斯背景”:他出生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舍别金斯基区,其87岁的母亲与弟弟弗拉基米尔至今仍居住于此。更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司令瓦列里·西尔斯基(Valeriy Zaluzhny)上将同样出身俄罗斯——他来自莫斯科州。

若将时间轴拉长,克里沃罗日科的履历更显特殊。据乌克兰国防部公开资料,这位60岁的中将自苏联时期便投身军旅,1990年代调入乌克兰空军,历任战术航空旅旅长、中央司令部司令等职。2023年8月3日,在乌克兰空军节上,泽连斯基亲自为其颁发“乌克兰英雄”称号及金星勋章,表彰其“摧毁1160余架俄军远程无人机、100余个地面目标及1个水上目标”的战绩。而西尔斯基上将的履历同样耀眼:作为乌军反攻行动的核心指挥官,他因2022年哈尔科夫反攻战中的表现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俄罗斯面孔”背后的军事逻辑:专业主义与现实需求
从表面看,乌军高层出现两位“俄罗斯裔”将领,似乎与俄乌冲突的敌对性质格格不入。但若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实则折射出乌克兰军队在战争环境下的现实考量。

首先,军事专业主义超越了民族与地域标签。克里沃罗日科与西尔斯基的晋升,本质上是乌军对“能打仗、打胜仗”能力的认可。以克里沃罗日科为例,其长期深耕空军战术航空领域,2015-2024年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期间,主导了乌空军从苏联式体系向北约标准化的转型。在2023年的反无人机作战中,他创新采用“电子干扰+机动拦截”战术,使俄军“沙赫德”无人机损失率飙升至70%以上。这种实战经验,远非“国籍”二字所能概括。

其次,乌军面临的人才短缺困境,迫使其打破传统用人框架。冲突爆发后,乌军规模从25万人扩编至100万人,但军官缺口仍高达40%。在此背景下,泽连斯基政府不得不放宽征召标准,甚至允许部分“灰色地带”人物参军——例如,亚速营指挥官丹尼斯·普罗科彭科虽曾被控极端主义,但仍因作战勇猛被授予“乌克兰英雄”称号。克里沃罗日科与西尔斯基的案例,可视为这一逻辑在高层人事中的延伸:当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实用主义必然压倒意识形态。

舆论场的博弈:民族主义情绪与战略稳定的平衡术
尽管军事逻辑支持“唯才是举”,但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仍对高层任命构成潜在挑战。2024年3月,基辅独立智库“民主倡议基金会”的民调显示,62%的乌克兰人认为“高级军官应具有纯正乌克兰血统”,这一比例在东部地区甚至高达75%。克里沃罗日科的任命公布后,社交媒体上迅速出现“通俄”质疑,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甚至呼吁对其展开“忠诚调查”。

面对舆论压力,乌政府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强调将领的“乌克兰化”历程。例如,泽连斯基在任命仪式上特别指出,克里沃罗日科“自1991年乌克兰独立以来,始终效忠于国家”;另一方面,借助西方媒体塑造“包容性形象”。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文称,乌军高层的多元化“展现了现代军队的开放性”,暗合北约“价值观联盟”的叙事。

(本文数据综合自乌克兰国防部官网、基辅独立智库报告及《外交政策》杂志公开报道)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