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荐读 | 中国第一部抗日小说《热血之花》:一段跨越时空的战争记忆,一座永恒屹立的历史丰碑!
发布时间:2025-08-05 09:00 浏览量:3
《热血之花》——中国第一部抗日小说,是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抗战小说经典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抗战小说合集,包含《热血之花》和《八十一梦》两部分。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获得高度评价,《八十一梦》被文学界盛赞为“奇书”,是张恨水抗战期间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书生顿首高声唤,国如用我何妨死。这是张恨水先生抗战时期坚持抗日、誓死报国心态的真实写照。他以鸳鸯蝴蝶派的胭脂泪与英雄血写就了这部抗战史诗——《热血之花》。
作品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自由而斗争。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绽放出惊人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他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自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在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00多部通俗小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1932年创作《热血之花》时,张恨水正处于创作高峰期。此前他已凭借《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声名鹊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抗战爆发后,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陆续发表了《热血之花》、《大江东去》、《虎贲万岁》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抗战小说。以通俗文学形式激发民众救亡意识,被誉为“抗战文学的先驱”之一。
他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多产作家,而且是畅销书作家,有“章回小说大师”“中国大仲马”“民国写手”等美誉。
【作品简介】
本书共收录《热血之花》和《八十一梦》两部小说。
《热血之花》是国内发现的最早抗日小说,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北平,开拓了爱国谍战题材的先河,描写了两个青年男女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爱情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
《八十一梦》则是抗战“痛定思痛”之作,被称为张恨水作品的“巅峰之作”,是他在抗战期闻影响最大、最受欢迎,也是大后方最畅销的长篇小说。文学界盛赞该书是一部“奇书”!作者用“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笔酣墨畅,恣意泼洒,全书充满了诡谲玄幻的悬念,上下古今,纵横捭阖,把那些间接有助于抗战胜利的问题,燃烛犀照,对那些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痛加鞭笞,毫不留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目录】
《热血之花》以女青年舒剑花为主角,讲述她以间谍身份潜伏敌营,周旋于海盗密探队长余鹤鸣与义勇军首领华国雄之间。舒剑花为获取情报忍辱负重,却遭恋人华国雄误解;最终因传递关键军情被捕牺牲,临终留下“愿将热血神州洒,化作人间爱国花”的壮烈宣言。
小说情节生动,尤其是主人公舒剑花在被日本海盗审问的情景,令人惊叹敬佩!她高昂着头,大声地嘲笑日寇们;她视死如归,虽遭受严刑拷打,但决不把红军的秘密告诉日军。她蔑视敌人,把死亡踩在脚下,是视死如归的奇女子!
《八十一梦》通过荒诞情节揭露抗战时期社会乱象,运用讽刺手法批判消极抗战行为。虽然表面上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影射真人真事,对当时重庆政府的腐败给予了有力的鞭笞。作品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冲破了旧小说的樊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标志着作者的小说创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精彩看点】
•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基于“一·二八事变”等真实事件,生动刻画日军侵华下的抗争精神,唤起民族共鸣。
• 战火中的爱情绝唱:
通过舒剑花与义勇军首领华国雄的误会与决裂,展现青年男女为救国牺牲爱情的深刻情感张力。当儿女情长遇上家国大义,则演绎出最凄美的乱世恋歌。
•融合传统与创新叙事:
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结合西方技法,真实还原抗战场景,增强文学表现力与历史可信度。作品既保持了章回小说的叙事魅力,又在民族叙事中注入了现代人文关怀,融入西方心理描写技巧,情节曲折紧凑,兼具战争纪实性与情感冲突张力,堪称通俗文学与严肃主题完美结合的典范。
【精彩语句摘录】
• “爱情在太平年月是花,在乱世便成了荆棘,但荆棘丛中开出的花,才最是动人。”
• “炮弹炸开的不仅是城墙,还有几千年来包裹着中国人的那层冷漠外壳。”
• “她剪短了头发,却仿佛突然长高了——原来一个人挺直脊梁时,竟能高出平日半个头来。”
• “文人最厉害的武器不是钢笔里的墨水,而是血管里沸腾的血。”
• “沦陷区的月亮也是残缺的,但它终究会圆——只要活着的人还记得要它圆。”
这本书聚焦地下情报斗争,首次将首次将间谍战与平民抗争结合,拓展了抗战文学的书写维度,为后世类似题材奠定基础。
书中体现出以笔为枪的文人风骨,记录最真实的抗战图景,记录了北平沦陷期的市井百态,侵略者铁蹄下的人性考验,市井平民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觉醒与抗争。通过个体为救国牺牲爱情与生命的叙事,展现民族危亡中青年的爱国精神,强调“小我”服从“大我”的崇高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真实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民族危机。
张恨水先生以他特有的市民视角,将宏大历史分解为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舞女偷偷传递情报时颤抖的睫毛,老掌柜在店门口悬挂“倭寇与狗不得入内”牌匾时的狡黠笑容,女学生用刺绣的手为伤员缝合伤口时的坚定眼神......这些细节构成了比教科书更震撼的抗战记忆。
如今,当我们在和平年代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热度——那不是口号式的热血,而是从生活土壤里自然生长出来的生命力量。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我们的美好生活都需要这样为了民族大义把死亡踩在脚下的英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就是真正的热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