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到“兴”向新行

发布时间:2025-08-05 09:11  浏览量:2

夏日的华亭市东华镇,黎明川的蔬菜基地里,红透的辣椒挂满枝头,农户们的笑声混着装箱的忙碌;东升步行街焕然一新,统一翻新的店面门头透着清爽,路过的行人无不笑着夸赞 “整条街看着齐整多了”;王峡口村的巷道里,刚硬化的水泥路面映着白墙黛瓦 —— 从田野到村庄,从工地到社区,一幅幅“项目攻坚有速度、产业发展有热度、乡村蝶变有颜值、民生服务有温度”的画卷,在东华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项目攻坚里的“发展加速度”

项目是城乡融合的“筋骨”,攻坚是破局发展的“密码”。在东华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现场,工人正在铺设人行道石材,摊铺机碾过的路面冒着热气。“这条路改造后,不仅好走了,也全面改善了咱们周边环境,大伙都盼着早点完工哩!”路过的北河村村民张大爷笑着说。

这只是东华镇项目攻坚的一个缩影。上半年,全镇以 “攻坚大项目”为抓手,让一个个项目从图纸变成实景:

滨河北路整治、月元桥重建等10个项目均已完工,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水稳层铺设完毕,8月底就能让群众走上新路;庞磨村塌陷搬迁安置项目完成评估,安置区手续全办结,这是村民们天天念叨的“头等大事”;签约3个招商项目,1.3 亿元到位资金像“活水”般注入产业链,固定资产入库近2000万元。

“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的机制,让项目建设跑出了“东华速度”。

产业融合中的“富民新图景”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千把块;现在在基地种蔬菜,一天务工能挣80块,年底还有分红!”黎明川蔬菜基地的农户石国栋一边摘番茄,一边算起了账。上半年,1500亩的蔬菜基地靠着“党组织+企业+农户”的纽带,按“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模式,把黄瓜、番茄卖到了北上广,日产超1万斤。

产业的“引擎”不仅在田野。东华镇严守2.2万余亩粮食种面积的底线,在3个旱作农业示范点推广顶凌覆膜 4500亩,让“粮袋子”稳稳当当;更在“产业链”上做文章 —— 黎明川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里,育苗温室、果蔬周转筐生产线连起“种植 - 分拣 - 储藏 - 销售”全链条,上半年出售蔬菜蔬菜约80万斤,收入超120万元,解决了200多个村民的就业难题,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景。

从“单一种地”到“三产融合”,东华镇的产业路越走越宽。王峡口草莓采摘园,现在也是城里人打卡的好去处。“吃自己亲手摘的草莓和直接买的,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娃娃也很享受采摘活动,这是非常不错的亲子活动”。农文旅的碰撞,让集体、企业、群众三方共赢的笑容越来越甜。

乡村蝶变里的“幸福新颜值”

“你看咱村现在,墙白了、路平了,溪水边还修了步道,住得比城里都舒服!”东华镇裕光村村民吴媛指着家门口的庭院说。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溪水穿村而过,巷道里看不见一片垃圾 —— 这场“颜值蝶变”,藏在“日巡查、周通报” 的治理里,落在“红黑榜” 评比的较真里。

上半年,全镇组织实施了10余次环境集中整治,清运垃圾1600余吨,30处卫生死角变成了小花园;500亩面山绿化让山坡披了绿装,巡河360余次清理的2吨河道垃圾,让溪水重新清澈见底。“以前村里堆得乱,现在党员带头清淤,我们也不好意思不收拾了。”参与整治的村民张志明说,“红黑榜一贴,谁家干净谁家乱,看得明明白白,谁都想争‘红榜’!”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标准化村卫生室就在村口,党群服务中心能办社保,硬化的通村路让出行更方便。东华镇的乡村,正以“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的新模样,成为村民舍不得离开的“幸福窝”。

民生善治中的 “温度与安心”

“小杨,我这养老保险咋缴费?”“李叔,您的残疾补贴到账了,我帮您查记录。”镇便民服务中心里,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上半年,4.3万元困难残疾人补贴、302万元城乡低保金,像涓涓细流汇入群众心窝;375名“结对关爱”群众家里,干部们送米送油、拉家常,独居老人马爱英笑着说:“她就跟我的孙女一样亲切。”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上半年,全镇开展12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隐患210余条,燃气阀、消防栓都贴上了“安全标签”;119件矛盾纠纷全部化解,106条12345 热线投诉件件有回应;“红白理事会”管住了大操大办。就像东华社区居民金小龙说的:“政府推行厚养薄葬,邻里间办事不攀比、不浪费,吵架拌嘴的少了,小区里的消防通道常年畅通,夜里睡觉都踏实。现在出门遛弯,看见墙上的安全提示牌,心里就敞亮,这日子过得才叫安稳!”

从项目工地的轰鸣声到蔬菜基地的丰收歌,从乡村巷道的整洁到群众脸上的笑容,东华镇用实干在城乡共美的路上写下答卷。下半年,这里的脚步将更坚定 —— 让产业更旺、乡村更美、民生更暖,让 “城乡融合” 的幸福图景,在东华的每一寸土地上肆意生长。(东华镇 马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