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天还来敲门”
发布时间:2025-08-05 09:19 浏览量:6
上午十点刚过,马鞍街道的路面已开始发烫,曹吉俊和同事们熟练地跨上送餐车,后背的制服迅速洇开一片深色汗渍。他们身后的保温箱里,整齐码放着120份刚从“中心厨房”——大圣村养老服务中心出锅的热乎饭菜,正待送往街道各处行动不便或居住偏远的老人家中。
一次完整的送餐流程将近三小时,曹吉俊的衣衫,就是这场与高温赛跑最直观的“战袍”。箱盖合上,她拧动电门,载着沉甸甸的期待,汇入热浪翻滚的街巷。
高温下的
争分夺秒和爱心地图
送餐的忙碌集中在午间,但曹吉俊的战役,从清晨便打响。早上九点半,当同事们将刚出锅、冒着热气的两荤一素端上餐台,她立刻进入状态,系好围裙、戴上手套,动作麻利得像上了发条——盛菜打饭再仔细分装进一个个保温餐盒,然后稳稳地码放进硕大的送餐保温箱。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确保送到老人手中的饭菜既热乎又干净。
十点整,曹吉俊准时出发。穿行于熟悉的街巷,哪位老人住得远需要先送,哪位老人习惯早吃饭,何时必须送达,早已在她心中形成了一张无比清晰的“送餐地图”。而这份地图,是日复一日的奔波刻印下来的。
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紧紧贴在背上。然而,真正的“硬仗”往往在抵达小区后——许多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居民楼里,且有不少住在四层以上,曹吉俊一步一个台阶向上,一趟楼爬下来,气喘吁吁,制服湿透大半。“每天回来,身上都是一股汗馊味,”她笑着说,语气里没有抱怨,“但看到老人们接过餐盒,打开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时,脸上露出的那种满足笑容,就觉得,爬多少楼都值了!辛苦点怕啥?”
送餐路上的
额外关怀与甜蜜寻找
抵达老人家中,递上温热的餐盒,只是曹吉俊工作的一部分。她总会多停留一会儿,关切地询问:“张姨,这两天身体还好吧?胃口怎么样?”“李叔,血压还稳定吗?午饭趁热吃,我明天还来敲门。”一边用手机认真记录下送餐情况,一边像自家闺女般和老人聊上几句家常,她总说:“得亲眼看着老人安稳地开始吃饭了,我这心里才踏实。”确认老人无恙且开始用餐后,她才轻轻带上门,匆匆赶往下一家。
然而,送餐的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偶尔,也会遇上计划外的“小插曲”。有时按了门铃许久无人应答,电话也联系不上——老人可能临时起意出去串门,又习惯性地没带手机。这时,曹吉俊并不急躁,也不轻易放弃,她凭借对老人生活习惯的了解,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转身就到老人平时爱去的街角小公园、邻居家或社区活动室寻找。
“老人家年纪大了,有时就像小孩,得‘找’。”她笑着说,这份“甜蜜寻找”往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汗水流得更多。直到那份餐平安送到老人手上,看到他们略带歉意又惊喜的笑容,曹吉俊的心才真正放下。这份责任心,让她的送餐路有时更长,也更显温情。
汗水浇灌的
清凉承诺与群体坚守
当最后一份餐盒送达,曹吉俊返回大圣村养老服务中心时,常常已过下午一点,汗水早已不知浸透衣衫几回。她顾不上歇息,先仔细清理好送餐箱,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直到这时,她才能端起水杯,咕咚咕咚喝上几大口水,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一口气,让疲惫的身体稍作喘息。
曹吉俊坦言:“说不累是假的,特别是天这么热的时候。但这份工作,忙是忙,心里头却特别踏实。”她的话语朴素而真挚,“天气再热,我们送餐的人心里就一个念头,得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准时准点、完好无损地送到每一位需要它的老人手上,这是我们的本分。”这份平凡的坚持,是曹吉俊的信念,也是整个送餐团队的共同心声。
烈日下的脚步,丈量的是滚烫的路面,传递的却是沁人心脾的关怀。汗水浸透的背影,承载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无声的诺言。曹吉俊和她的同事们,这群可敬的“银发送餐员”,日复一日穿行在街巷,奔走在老旧楼梯上,用脚步追赶时间、用汗水对抗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