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说 | 半年报背后,“宁王”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25-08-05 09:21 浏览量:2
技术输出与能力输出同样重要。
文 | 智库君
7月30日,宁德时代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在营收、利润、研发、产能、全球布局等多个维度,整体表现强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宁德时代继续稳固着其海内外动力电池领域的王者地位。
半年报中,宁德时代着重强调了五个“第一”:H股溢价率第一,完成近三年港交所最大规模IPO;全球电池市场占有率第一,动力电池市占率达38.1%;新增专利申请数量行业第一,上半年研发总投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7.5%;率先通过新版国家动力电池安全强制性标准认证。
具体来看,上半年宁德时代总营收达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毛利率25.02%,提升1.57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586.87亿元,同比增长31.26%。
从业务板块分析,宁德时代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总营收约为1315.73亿元,同比增长16.8%,毛利率22.41%;储能电池系统营收约为284亿元,同比下降1.47%,毛利率25.52%;另外,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材料及回收实现营收78.87亿元,同比下滑44.97%,毛利率26.42%,电池矿产资源业务实现营收33.61亿元,同比增长27.86%,毛利率9.07%。
在研发方面,上半年总研发投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7.5%,上半年新增已拥有+在申请专利5993项,连续五年新增专利行业第一。
在市场表现上,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1-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8.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排名第一。在储能领域,据鑫椤数据,2025年1-6月,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产量位列全球第一。截至报告期末,其已实现动力电池全球累计装车约2,000万辆,储能电池全球累计应用超2,000个项目。
当然,“宁王”并非没有烦恼。众所周知,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达34.22%,匈牙利工厂已盈利,西班牙合资项目及印尼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然而,其北美市场拓展受阻,特斯拉储能电池订单被LG新能源截获,且北美建厂计划因政策风险停滞。与此同时,比亚迪、LG新能源等对手通过垂直整合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本期智库说,智库君诚邀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金伟华、原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亚太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负责人张君毅,共同探讨半年报背后,“宁王”的喜与忧。
核心观点:
尽管海外扩张之路阻力重重,但基于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这一战略势在必行。在海外拓展过程中,企业对外输出技术时需精准把握尺度。输出的未必局限于产能,技术输出与能力输出同样重要,但绝不能将立身之本——核心技术转让出去。转口贸易和本地化要求日益严苛,给宁德时代带来巨大压力。宁德时代可采取更为积极的举措,比如,进一步携手供应链推动欧美市场本地化布局,或着力培养当地更具优势的供应商。智库君:宁德时代如何平衡地缘政治风险与全球化扩张需求?未来是否会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合作或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深化布局来突破北美市场的瓶颈?
张君毅:一方面,宁德时代当下正处于全力推进海外拓展的进程中,尽管海外扩张之路阻力重重,但基于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这一战略势在必行。国内汽车销量虽持续增长,可纯电车型的市场占比增速未达预期,增程式、混动车型仍占据较大份额,市场空间拓展受限。
而海外市场相对而言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蕴含着诸多突破机遇,各家公司都在积极布局与铺垫。对于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来说,走向国际市场是未来实现增长的关键路径,毕竟国内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
另一方面,在海外拓展过程中,企业对外输出技术时需精准把握尺度。输出的未必局限于产能,技术输出与能力输出同样重要,但绝不能将立身之本——核心技术转让出去,要维持自身在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的相对优势,这一优势来之不易且十分难得。
因此,宁德时代的全球化布局至关重要,虽然充满挑战,但必须坚定‘走出去’的决心。此外,它还应积极拓展增值产品业务,除电池本身外,可切入底盘领域,开展换电业务或研发滑板底盘等,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不过,其北美市场拓展遇阻,特斯拉储能电池订单被LG新能源抢走,北美建厂计划也因政策风险停滞,未来全球布局仍面临挑战。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无疑是企业全球化最大风险,正从贸易政策、供应链安全、市场准入等多维度,深刻影响企业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方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是当下最大的风险。当前,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稳定交易环境。特朗普打破国际合作惯例,使得各国间互不信任,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中美贸易,还波及中国与其他地区的交易。美国的长臂管辖更是加剧了这一局面,近期对部分转口贸易征税就是例证。美国政策反复无常,变数极大,导致国际经贸环境充满了极高的不确定性;
二是,在全球化竞争中,LG等企业的存在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即便宁德时代产品性能优越、价格低廉,各国企业仍倾向于分布式采购,一部分选用宁德时代,一部分选择其他公司。而且,除在中国经营外,这些企业不会过度依赖中国企业,以分散风险;
三是,转口贸易和本地化要求日益严苛,给宁德时代带来巨大压力。不仅要求制造本地化,还可能对原材料来源提出要求。虽然宁德时代已在匈牙利取得一定成果,但匈牙利能否在欧盟体系中始终保持自由贸易地位仍存在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挑战,宁德时代只能积极应对,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机遇。
智库君:您认为,宁德时代的技术路线(如固态电池、换电生态)能否形成差异化壁垒?在动力电池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生态竞争”的背景下,企业需如何调整战略以维持领先地位?
金伟华:在当下逆全球化趋势凸显却又仍需推进全球化的复杂形势下,CATL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历经数年努力,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且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不过,若从战略层面进一步考量,鉴于为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并实现长远发展,个人建议,宁德时代可采取更为积极的举措,比如,进一步携手供应链推动欧美市场本地化布局,或着力培养当地更具优势的供应商。
与此同时,同步建立本地化工程研发团队。如此一来,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还能有效降低地缘政治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或许是宁德时代走出下一个发展周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
往期链接:
智库说 | 吴松泉:是时候全面彻底取消汽车限购了
智库说 | 顾剑民:懂车帝测试只是众多长尾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智库说 | “战时状态”的广汽,应走“三精“路线!
智库说 | 何仑:买电车到底该信谁?
智库说 | 无处不在营销,为了小米拥趸的情绪价值
智库说 | 吴松泉:16个痛点与建议,整车与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智库说 | 应对小米冲击波:“蔚小理”尽早合体不失为一种选择
梅松林论车 | 小米汽车是对标者,不是颠覆性创新者
智库说 | 小米汽车,核心壁垒在于占据用户心智入口
智库说 | 朱西产:理想做开源难度很大、地平线也许更适合
智库说 | 法雷奥顾剑民:支持建立国家级统一开源汽车OS平台
智库说 | 吴松泉:4年降了近1/4,汽车扩内需别忽略轻型商用车
智库说 | 何仑:买电车到底该信谁?
智库说 | 付于武:60天账期,是汽车产业法治化破局第一步
智库说 | 徐大全:汽车消费低迷,建议延续“以旧换新”刺激政策
智库说 | 大国企能否成功整合,关键是谁来操刀
智库说 | 吴松泉:“内卷式”竞争已成为汽车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智库说 | 何仑:解决无底线价格战的关键在“油电同权”
智库说 | 安庆衡:遏制价格战,建议政府借鉴欧盟“价格承诺”
盛世危言“价格战” | 降价+账期双重绞杀,供应商大面积退场?
盛世危言“价格战” | 在狼性与佛心之间取得平衡
智库说 | 董扬: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存在四大短板
智库说|何仑:中国汽车扎堆匈牙利,合规与本土化是关键
智库说 | 董扬:需要制定人机共驾阶段的规则
智库说 | 左延安:极氪私有化,符合“变则通”的经营哲学
智库说 | 张君毅:极氪或将退市,不意味吉利放弃高端化路线
智库说|郑赟:美国关税将对全球汽车竞争格局产生两大重要影响
智库说 | 董扬:需要研究方向盘怎样才能脱手
智库说 | 吴松泉万字长文,讲透地方汽车产业“十五五”战略布局方向
智库说 | 吴松泉:关税风暴下的汽车业迎来变革与挑战
智库说 | 安庆衡:油电博弈塑造了中国独特的产业生态
智库说 | 何仑:电车营销,吹牛必须上税
梅松林论车 | 安全是“底限”需求、高阶智驾是“上限”需求
智库说 | 何仑:车市癫狂的代价大到深不见底
智库说 | 拆解小米SU7碰撞事故最后时刻的六个细节
智库说 | 董扬: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显现的重要契机
智库说 | 朱西产:打破央企、地方国企、民营、外资之间的界限
梅松林论车 | 阻碍尚界成为销量之王的最大因素可能是性价比
智库说 | 付于武:一汽+零跑,市场机制推动下的新型合作范式
智库说 | 安庆衡:从新能源汽车盈利难看中国汽车的破局之路
智库说 | 朱西产:特斯拉FSD入华躲不开数据合规与离境问题
智库说 | 吴松泉:试论未来汽车产业竞合新格局
智库说 | 刘小稚:高阶智驾能力不足,上汽牵手华为顺势而为
智库说 | 吴松泉:不要恶性竞争,要价值竞争
智库说 | 董扬:锂电池太瓦时是如何炼成的
智库说|破解汽车供应链困境,六位汽车老兵发出呼吁!
智库说|反思比亚迪巴西事件:中国车企出海要补的课很多
智库说 | 左延安谈本田日产合并:能否再出现一位“戈恩”很关键!
智库说|刘小稚:现金流是生命线,海外扩张应循序渐进
梅松林论车|哪吒汽车启示录:根本症结在于战略路线摇摆
智库说 | 吴松泉:应继承40年来汽车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好的经验
智库说 | 董扬:优势企业拖欠款也应列入行业自律范围
智库说|张君毅:外资车企入华40年,期待奥迪用“倾听”破冰
智库说 | 吴松泉:汽车业“五期”叠加,别忽略5大阵痛和风险
智库说 | 董扬: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三点理由
智库说|销量“周榜”里的秘密,蔚来、理想为何分道扬镳?
梅松林论车|美国汽车市场也要引进一条“大鲶鱼”
智库说蔚来|左延安:有芯有魂,情理之中,成本之外
智库说|吴松泉:传统汽车合资企业亟待实现四个转变
智库说 | 董扬:低空经济也是汽车产业的机会
智库说|郑赟:泰国的日系车天下将被撼动?
智库说 | 何仑:避免换道翻车,“油电同权”要倒计时了
智库说 | 吴松泉:“卷”的底线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智库说|安庆衡+张君毅:反思武汉无人车事件,自动驾驶不进则退
智库说|朱西产:人车同权,无人驾驶汽车应赋予人类驾驶员相同的路权
智库说|刘岱宗:自动驾驶引发“阵痛”无法避免,谨慎大规模推进是关键
智库说|郑赟:欧盟反补贴关税,让中国车企对目标市场更加明确
智库说|吴松泉:着眼于“四个强化”,建议尽快启动氢能高速示范
智库说|张君毅:欧盟反补贴关税只是开始,中国车企应退出盲目竞争
智库说|刘小稚:上汽,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智库说|张君毅:上汽换帅,止血以稳固,变革以发展
智库说|安庆衡+左延安:员工收入和供应链不能“卷”
智库说 | 付于武:再不纠正“卷”就会扭曲整个产业的价值观!
智库说 | 再出发,夹缝中的领克需要被看见!
智库说 | 沈进军:驱散内卷阴霾,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发挥作用!
智库说 | 吴松泉:妥善处理废旧动力电池意义重大且紧迫
智库说 | 董扬:内卷严重,政府应该管控市场竞争规则
智库说|郑赟:面对“内卷”,中国车企需要全球视野
智库说|何仑:不要让电车长成巨婴!
智库说 | 何仑+钟师:面对内卷,车企底气各不相同
智库说 | 张君毅:上汽固态电池不是噱头,“整零合作”是大势所趋
智库说 | 原诚寅: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梅松林论车 | 比亚迪、吉利热效率之争,利远大于弊!
智库说 | 左延安:过度竞争在侵蚀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智库说 | 何仑:安全和质量,刺破电车泡沫的关键一针?
智库说 | 吴松泉: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不可忽视的五大问题
智库说 | 致魏建军,初心、聚焦、放权!
智库说 | 长城,到底怎么了?
智库说 | 何仑:驾驶辅助,别一天到晚瞎忽悠
智库说乐道 | 刘小稚:不要陷入多品牌的泥潭,通用是前车之鉴
智库说 | 朱西产+钟师:上汽奥迪,新阶段与新挑战
智库说乐道 | 张君毅:多品牌是手段,正道是做强品牌!
梅松林论车|零跑“新合资模式”出海,有利有弊、先易后难!
智库说 | 乘用车乱象不应在商用车重演
智库说 | 付于武:车圈“饭圈化”,应引导公众关注“含金量”更高课题
智库说 | 对比:中美汽车在对方的存在感相差几何?
智库说 | 何仑:北京车展,同质化内卷到底有多可怕?
智库说 | 安庆衡:反思北京车展,下个十年谁能走下去?
智库说 | 董扬:液态和固态电池将长期并存
智库说 | 日系车企联手中国大厂背后说明什么?
梅松林论车 | 理想,洗掉狂妄的浮躁气
智库说 | 吴松泉:新能源快速替代燃油车背后的三大风险
智库说 | 董扬:从小米造车到北京汽车工业的思考
智库说 | 梅松林:中德汽车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战略合作
智库说 | 金伟华:内卷无意义、雷军的使命更厚重!
小米造车启示录 | 梅松林:小米是一个相对均衡的六面战士
小米造车启示录 | 刘小稚:固定打法击穿盈亏平衡点!
智库说 | 吴松泉:便利汽车消费,还有哪些“堵点卡点”?
智库说 | 张君毅:用户和生态也是“双刃剑”
智库说 |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余宁:小米汽车最大的优势是雷军
智库说 | 刘小稚:小米汽车最大的劣势在制造端
智库说 | 梅松林:小米汽车不太可能一击就中
智库说 | 何仑:“电动车孤岛”关键是怎么个“孤”法
智库说 | 崔东树:新能源价格战对消费者购车促进分析
智库说 | 吴松泉:中国汽车出海需要直面五大差距
智库说 | 梅松林:卓越的创业者在争议中自我突破
智库说 | 安庆衡:MEGA遭遇网暴不代表理想不行了
智库说 | 钟师:中国市场变成“电动车孤岛”的逻辑是成立的
智库说 | 左延安:避免恶性竞争不断升级,以至在国际竞争中后劲乏力
智库说 | 从华晨宝马成立二十年,看中国汽车合资的过去与未来
智库说|赵福全:汽车供应链管理理论需要重构!
智库说 | 沈进军读新政:十四年打通所有堵点,中国二手车市场会迎来大爆发
智库说 | 对话安聪慧:极氪如何突围?
智库说 | 安庆衡:碳达峰目标为结束汽车业粗放式发展设定了时间表
智库说|六大维度看透小米造车
智库说 | “十四五”汽车税收改革至关重要
智库说丨三论自主品牌二次冲高:中国汽车在疫情洗礼下悄然质变
智库说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特斯拉无人可以复制
智库说 | 自主品牌二次冲高:风口虽至,警惕盲目跟风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现阶段自动驾驶谈盈利是伪命题
智库说|新能源汽车“铁三角”,坐标中国合肥!
智库说救市 | 付于武:给限购松绑,需要城市交通管理升级
智库说救市|安庆衡:放开限购可以分为六个层次
智库说|罗兰贝格郑赟:蔚来“补短板”的难度比特斯拉更小
智库说|王秉刚:给补贴退坡后的中国电动车十个建议
智库说丨安庆衡:对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应充满信心
智库说 | 沈进军:汽车存量市场时代,需提高置换率拉动新车销售
附: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王秉刚 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北汽集团董事长
左延安 前江淮汽车董事长
赵福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董 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德载厚资本董事长
沈进军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
赵 英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玉东 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
林 雷 大钲资本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
何 仑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
钟 师 资深汽车媒体人
张君毅 前奥纬咨询全球董事合伙人,汽车与工业品业务主管
刘小稚 亚仕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FISITA中国大使
徐向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蔡 蔚 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吴松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
施雪松 腾讯车联副总裁、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
顾剑民 法雷奥集团中国区CTO
崔东树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郑 赟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
杨殿阁 清华大学学科办主任、车辆与运载学院首任院长
徐大全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朱西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原诚寅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
金伟华 华登国际风险投资合伙人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