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烽火映山河——抗战时期内迁云南教育文化机构档案图片展
发布时间:2025-08-05 09:17 浏览量:2
「 鉴往事,
知来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云南省档案馆主办、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承办的“文脉烽火映山河——抗战时期内迁云南教育文化机构档案图片展”,将用文字与影像资料,重现这段“文化长征”的历史。
省档案馆从浩瀚馆藏中精心遴选百余件珍贵档案,真实呈现滇省各界对迁滇机构的倾力支持,呈现知识分子“茅屋陋室传道授业、油灯烛火下著述不倦”的生动画面,讴歌学者师生们赓续中华文明薪火、培育民族复兴栋梁的气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展览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华东、华中等地相继沦陷,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北大、清华、南开等高等学府辗转南迁,于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数十所文化学术机构亦跋涉千里南迁云南。
滇中山水间,茅屋陋室传道授业,油灯烛火下著述不倦,马帮驮队护送典籍文献,学者师生于空袭警报中弦歌不绝、笔耕不辍。他们以“教育救国”“科学报国”的坚强信念,在战火中赓续文明薪火,于困厄中培育复兴栋梁,书写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辉煌诗篇。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
烽火南渡 文脉不绝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等地的文化、教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国民政府下令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沿海地区学校和学术机构大规模向内地迁移。云南地处西南,山高路险,日军难以深入,为内迁机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作为抗战大后方,云南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可通国外,方便人员、图书、设备仪器的运输,成了内迁的重要目的地。众多教育、文化学术机构纷纷南迁云南,与云南人民一道,同舟共济,共赴国难,保存国粹,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
弦歌不辍 教育救国
▼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内地高校师生辗转周折,汇聚云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教书育人、读书报国,共同锻造时代的脊梁,有效保证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致因战争的破坏而中断,充分体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科技创造 学术报国
▼
随着北平部分高校内迁,一些科研、文化学术机构也迁徙到云南。在全民抗战的洪流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人员秉持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学术报国之志,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坚持开展工作,研究抗战最急需的科学技术,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学术之力支援抗战大局,为抗战贡献力量。
文化长城 民主堡垒
▼
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迁滇教育、文化机构大力传播爱国、民主和科学精神,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知识分子成为文化救亡的先锋旗手、科学救国的栋梁桢干,开辟了文化抗战的新局面。
红土情深 余韵泽长
▼
云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举全滇之力保护文化火种,对历经关山险阻、从广大沦陷区内迁来的教育文化机构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云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来自内地的学者们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研究资源。学者们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边疆建设需要相结合,取得累累硕果。与此同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南移,对云南地方的教育、文化、科技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薪火永续 精神传承
▼
八十年光阴流转,历史的烽烟未曾湮灭一个民族在危难中挺立的文明脊梁。回溯那段山河破碎而文脉不辍的壮阔岁月,无数知识分子以笔为戈、以书为盾,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这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 文化的坚守,是民族存续的根基;
知识的力量,是照亮暗夜的火种。」
本次展览既是对先辈精神的热忱礼赞,亦是对今人的深刻启迪。愿每一位观者在驻足凝望之间,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前行的力量,让文脉绵延的炬火,永远映照这片山河的热土。
营业时间
每日10:00-21:00
无需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