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铸剑护河山——韩城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的生态司法守护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5 09:22  浏览量:2

韩城古称龙门,是史学家司马迁故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湿地生态保护区分布广泛,集深厚人文底蕴、秀丽生态风光与现代工业于一体。2023年3月,韩城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以下简称环资庭)在龙门人民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在这座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相辉映的城市,环资庭的设立,不仅是强化黄河中游生态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法治防线的关键之举,更是探索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一体,推进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

龙门法庭的“生态利剑”

从“三合一”审判到修复基地网

2023年3月1日,“韩城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新成立的专业审判机构,肩负着守护黄河生态长廊、黄河湿地和黄龙山褐马鸡保护区的重任。

在南潘庄黄河湿地生态修复示范点,成片的芦苇荡随风摇曳,几只白鹭掠过水面。

“去年冬天有成群的鸟类在这里栖息,已经好些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了。”附近的村民说道。

谁能想到,这里曾因非法取土留下大片坑洼。环资庭联合林业局在此设立修复点后,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机制,不仅恢复了湿地地貌,还成了候鸟越冬的“安全港”。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雷寺庄林区的褐马鸡司法保护基地,玻璃展柜里,受伤治愈的褐马鸡标本昂首挺立,警示着那些虎视眈眈者。2024年11月,被告人董某非法狩猎案就在这里开庭,黄龙山褐马鸡研究保护中心等单位同志及附近群众共30余人现场观摩庭审。

“平时只知道这里野生动物多,但真没想到违规打猎会被公开判刑。”参与庭审的群众感慨道。

韩城法院环资庭设立两年以来,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共审结环境资源类案件16件,涵盖民事案件6件、刑事案件4件、行政案件6件。“我们创新采用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模式,就是要通过法律的全方位震慑,让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无处遁形。”环资庭庭长张延岚介绍。

数据造假案背后的司法智慧

从个案审判到制度创新

回想起那件“烟尘数据造假案”,法官杨育学的笔记本里还夹着当年的庭审提纲。“这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关乎黄河流域空气质量的生态保卫战。”他翻开泛黄的纸张,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干扰监测数据就是污染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逻辑链条。

案件审理期间,合议庭创新采用“提前介入+类案指引”机制,不仅查阅了全国类似案例,还邀请专家出庭见证。

判决生效后,环资庭没有就此结案。他们向涉事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提出对公司加强培训,升级设备,促推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在龙门钢铁景区设立“环境资源司法教育基地”,以该起案例制作宣传片,时刻敲响警钟,取得“办理一案、警示一方、教育一片”的审判效果。

如今,涉案企业已对相关设施设备全面升级,曾经的“污染黑”已逐渐向“生态绿”转型。韩城法院环资庭还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在辖区开展法治宣传,指导企业规范运营,依托“审判+治理”的创新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坚实的司法保障。

从部门联动到全民参与

司法护绿的韩城样本

在韩城市文化馆,“非遗保护调解中心”的牌子十分醒目。2024年初,环资庭与文旅部门携手,设立了全省首个非遗司法保护机构。“有了法院的服务保障,我们守护文化遗产更有信心了。”非遗传承人纷纷感叹。

2023年,环资庭与检察院、公安局等共同签署了《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并与自然资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方案》,“司法+行政”的联动模式在韩城已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的座谈会,为更好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奠定了基础。

全民参与的环保氛围更是日渐浓厚。2023年首个全国生态日,环资庭在太史园广场开展普法活动,“法官讲的黄河湿地保护,我孩子回家就画成了手抄报。”而在“环境热线”广直播间,审委会专委杨育学与听众互动时接到的热线电话,现在已整理成手册,成为法庭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环资审判,不仅是判好每一个案子,更是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杨育学坚定地说。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笔下的韩城山水,如今正被一群手持法槌的守护者重新定义。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褐马鸡保护区的监测站上,当夜幕降临时黄河湿地的生态监控系统仍在运转,环资庭的法官们用一个个案件、一处处基地、一项项机制,正在龙门铸剑守护山河,在黄河西岸书写新时代的生态司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