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战机被击落原因,犯兵家大忌,中国虚标导弹射程,把他骗惨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09:21 浏览量:2
文|闰土的叉
编辑|闰土的叉
一场“阵风”战机的陨落,让印度空军折损了一架引以为傲的“王牌”,也意外的引爆了一场汹涌的风暴。
最近,英国媒体采访了两位印度官员得知,原来,“阵风”战机被击落的真相,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印度方面急于撇清责任,甚至反咬一口拿着一份“不实”的武器说明将矛头直指中国,还声称是中国骗了她们,这又是为何?
根据英美报道,8月3日记者采访了两名印度官员和巴勒斯坦官员,面对镜头,印度官员十分委屈的透露:
印度“阵风”战机之所以被击落,并不是因为战机本身存在性能问题,而是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产的PL-15E导弹射程存在误判。
此话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估计中方自己都没想到,这样一口大锅会扣在自己身上。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毫无疑问,印度最核心的“委屈”就是他们口中所谓的“虚报”射程。
而根据官员表示,数据公开资料中标注的145公里,而自家飞行员平时训练就是按照150公里测试的。
结果谁承想到了战场上遭到了远超预期的打击,甚至有印方官员坚称,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距离可能超过了200公里。
也正因如此,在印度看来这种“不讲武德”的原因都是中国在武器出口时“藏了一手”。
说实在的印度这番结识实在是有点搞笑了,这番话听起来像是他们受了天大的委屈,但其实仔细想想。
印度所谓的“委屈”背后,骨子里暴露的正是他们对现代军事常识的严重认知偏差。
毕竟谁都知道,任何一款武器的公开数据,尤其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那都只是一份“广告参数”仅供参考。
数据通常是在理想测试环境下得出的一个基准值,离真实战场条件差了十万八千里。
印媒给出的官方解释
而到了战场上,导弹的实际射程,受到发射高度、载机速度和目标状态三大因素的剧烈影响。
这就好比你站在山顶扔石头,肯定比平地扔得远。
说白了,当战斗机在万米高空,以超音速前冲时发射导弹,导弹本身就获得巨大的初始动能和势能,它的滑翔和飞行距离自然会远超地面宣传手册上的数字。
而巴基斯坦飞行员如果在高空占据有利阵位发射,将PL-15E的射程延伸到200公里级别,这完全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
所以如此来看,印度并非输给了PL-15E的真实射程,而是输给了自己对战场“潜规则”的天真和一厢情愿。
除此之外,抛开导弹射程的争论真正导致印度阵风挫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作战体系的对抗。
要知道,一直以来印度空军都对“阵风”战机寄予厚望,更是将其当成战场上一锤定音的“王牌”。
而单单看“阵风”本身,无论是机动性、雷达航电还是武器挂载也确实性能优异,都称得上世界一流。
只不过这样强悍的数据难以支撑真正的实力,印度的失误在于他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平台中心论”的思维误区。
他们以为只要自己拥有一款性能超群的战斗机,就能在空战中无往不利,但现实情况却是,现代空战的核心从单一平台的“英雄主义”转向了“网络化作战”。
反观巴基斯坦空军在这方面,给我们展示了教科书般的应用,他们的作战体系可以被看作一个协同捕猎的“狼群”。
首先最重要的预警机,巴基斯坦所装备的正是从中国引进的ZDK-03“喀喇昆仑鹰”预警机。
这架“空中指挥所”能在数百公里外,就率先嗅到印度战机的动向,它就像狼群中站在高岗上瞭望的头狼,将整个战场态势尽收眼底。
其次紧随其后飞行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歼-10CE战斗机。
在空中作战时,有了预警机的在先指挥和数据链支持下,歼-10CE可以扮演一个“沉默的杀手”。
它不必开启自己的雷达就能以无线电静默的方式,悄悄飞往预设的埋伏阵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阵风”战机在大部分时间里,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锁定。
挂载霹雳15的歼10战机
最后就是被称作“利齿”的PL-15E导弹。
当“阵风”战机大大咧咧地飞入伏击圈时,预警机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直接传输给歼-10CE。
而飞行员只需在合适的时机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就会在预警机的全程引导下精准奔向目标。
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猎杀过程中,“阵风”的雷达警告器可能直到导弹末端开启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最后一刻才会发出刺耳的警报,而那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挽回。
它的先进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在根本没有察觉到对手存在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发挥作用呢?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非是“阵风”与“歼-10CE”的单打独斗,而是一架孤立无援的“阵风”,对抗着一个由预警机、战斗机和导弹构成的完整“猎杀链”。
印度所谓引以为傲的王牌,事实上是从踏入战场的那一刻就已经落入了对手精心编织的大网之中。
如此以来,印度口中所谓的“被欺骗”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他们输掉的不仅仅只是飞机性能本身,还有作战理念和体系建设的落后。
除此之外,印度在战略层面的心态问题也成为失败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长期以来,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头号大国,在面对巴基斯坦时拥有一种天然的体量优势和心理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在他们斥巨资购入“阵风”等先进装备后,更是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傲慢的“装备自信”。
他们似乎认为,只要亮出这些“杀手锏”就能让对手不战自退,或者在任何冲突中都轻松取胜。
然而人失败就失败在自负,印度这种盲目自信最终导致了他们在行动上的轻率,和准备上的不足。
明明巴以冲突是印度主动挑起的,但他们高估了自身先进装备所能带来的单方面优势,也严重低估了对手在多年不对称对抗中磨炼出的实战能力和坚韧意志。
反观巴基斯坦空军,他们的心态则截然不同。
作为长期处于弱势守备的一方,他们没有犯错的资本。每一次演练、每一次战备,都必须围绕着“如何以弱胜强”这个核心目标展开。
这种背水一战的压力迫使他们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将每一款装备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并将体系协同视为生存和制胜的根本。
巴方指挥官那句“就想打‘阵风’”的表态,正体现了这种知己知彼、专打要害的战术决心和目标明确性。
因此,这场空战的胜负实际上早在飞机起飞之前,就已经在双方的战略思想和备战心态上分出了高下了。
参考资料:
1.观察者网:《印度官员:“阵风”被击落,是因为飞行员以为自己在PL-15E射程之外》,20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