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医院精神科专家,常用的6个安眠药,3个可以吃,3个不建议吃

发布时间:2025-08-05 09:31  浏览量:2

熬夜到凌晨两点,翻来覆去睡不着,眼睛像钉子钉在天花板上。有人开始翻柜子找安眠药,有人刷短视频看到推荐就立马下单。

但安眠药真的能随便吃吗?药品背后藏着的东西,远比你想得复杂。有些药,吃一次也许真的能睡着;但有些药,吃一次就可能开了毁眠的大门。

一个朋友说:“我吃了两年某种安眠药,后来睡不着已经不是失眠,是戒断反应。”这句话像刀子一样,让人警醒。安眠药不是糖,吃进去的每一粒药片,都在和你的神经系统打交道。

那问题来了——那么多医院精神科医生常用的安眠药,到底哪几种是值得选择的,哪几种又应该敬而远之?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查个说明书就能解决的。

安眠药的使用,在医学界,其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有人说它是救命稻草,有人说它是“慢性毒药”。不同医院的精神科专家在临床上,也有不同的倾向。有的医生倾向开短效苯二氮卓类,有的更偏爱非苯类药物,还有的尽量避免药物干预,主张认知行为疗法先行。

现实却更复杂。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做认知治疗,也不是所有人对药物都有足够了解。

了解常见的安眠药、它们的利弊、使用注意事项,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门诊中,常见的处方安眠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类。而精神科医生在实际处方中也较常使用这三类中的代表药物。

第一个可以吃的药是右佐匹克隆。它是一种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良好的短效催眠作用,半衰期短,不容易引发白天嗜睡。不少医院的失眠门诊中,它是“入门级”的常用药。它的另一个优点是成瘾性相对低。

右佐匹克隆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调节大脑中GABA受体,促使神经活动趋于抑制,从而诱导睡眠。它不像传统的安定类药物那样“砸晕人”,而是更温和地引导你入睡。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很多国家被列为一线安眠药。

第二个推荐的是褪黑素。严格来说,它不是处方药,也不算是“安眠药”中的主流,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高。

它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的褪黑素,帮助调节生物钟,对“睡眠节律紊乱型失眠”效果尤其好。

像那些常年倒夜班、跨时区飞行、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了的人,褪黑素是更安全的选择。而且长期使用也不易产生依赖。但要注意,它对焦虑引起的失眠帮助不大,属于“辅助型”药物。

第三种可以吃的药是曲唑酮。它起初是抗抑郁药,但在临床中发现它对改善睡眠质量有明显效果。它的镇静作用强,但不像传统安眠药那样抑制深度睡眠。

曲唑酮尤其适合合并焦虑、抑郁的失眠患者,而且对老年人更友好。因为它不会显著降低认知水平,也不会增加夜间跌倒风险。

但再好的药,也有“副作用”这一面。下面三种不建议吃的安眠药,虽然在过去曾被广泛使用,但今天,越来越多医生开始审慎。

第一个不推荐的是地西泮,也叫安定。这是一种经典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效但副作用显著。它半衰期长,容易在体内蓄积,长期使用后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反应迟钝。

更严重的是,它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停药,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反跳性失眠,甚至焦虑、出汗、手抖。尤其是老年人,使用后跌倒、骨折的风险明显上升。

第二种不推荐的是佐匹克隆。虽然它和右佐匹克隆名字相似,但副作用却更明显。

很多人吃完后口苦、头晕,而且对睡眠结构的影响较大,长期使用反而会让人睡眠质量下降。

它的代谢速度也比右佐匹克隆慢,白天残留效应更强。很多老年患者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会感觉头昏脑胀、步态不稳。这也是很多医生逐渐放弃它的原因之一。

第三种不建议吃的是苯巴比妥。这类药早已被很多指南淘汰,但在一些基层医院或个人小药铺中,仍有人在用。

它的镇静作用极强,但副作用也极为猛烈。不仅对肝脏代谢负担大,更容易导致呼吸抑制、意识障碍。一旦过量,中毒风险极高,甚至可能致命。

曾经有一位老年患者,因买错药吃了苯巴比妥,结果呼吸变慢,送到急诊抢救。医生说她只是想“睡个好觉”,却差点再也醒不过来。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任何药物都不是“越猛越好”。真正安全有效的睡眠干预,一定是建立在“评估——选择——监测”三步之上的。

除了药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失眠的认知。很多人一失眠,就先想到“吃药”,但其实情绪管理、作息规律、光照调节、运动干预对改善睡眠同样有效。

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经被多项国际指南列为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方法。它通过改变错误的睡眠信念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

只是它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这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如果能把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结合起来,那么“好觉”并不遥远。

从另一个角度看,安眠药的使用,其实也映射出我们对“休息”的态度。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不会“好好睡觉”了。

睡眠不应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权利。而安眠药,不该是你和自然节律之间的“中介”,更不能成为你与生活和解的唯一方式。

真正有力量的,是你对生活节奏的掌控力,是你对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的回应能力。药物可以帮你短期渡过难关,但不能代替你对生活的修正。

安眠药不是什么“绝对不能碰的东西”,但也绝非“随便吃点没关系”。

选择合适的药物,就像选择一把钥匙。不是万能钥匙能开所有门,而是要选对那一把,才能让你安全、平稳地走向一夜好眠。

参考文献:

[1]王晓芸,李清,陈志明.非苯二氮䓬类催眠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2,27(10):1192-1197.

[2]张志刚,徐浩然.褪黑素调节睡眠节律的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02):105-109.

[3]刘燕,王建东.曲唑酮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08):512-516.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