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驻村两载煅筋骨 归来展望踏新程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5 浏览量:3
时光匆匆,作为一名省委选调生,我在大连庄河市吴炉镇吴炉村和庄河法院吴炉法庭的双重熔炉里,即将完成两年的淬炼。回望来路,“村书记小助理”和“法庭小法官”这两个身份如同经纬交织,在乡间田野上共同编织了我最为鲜活的成长图鉴。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写故事的人”,最后的收获本,写满了沉甸甸的基层智慧与浓浓的乡亲情谊,也让我对脚下的土地,特别是这片土地上流动的法治之光,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院领导赴法庭看望驻基层锻炼选调生
临行前,院领导的嘱托如星火引路:“基层是‘炼金’非‘镀金’,要褪书生气、沾泥土香,把法条译成田埂方言,搭好法院与百姓的‘连心桥’。”我怀揣着“法院新人+乡土知音”的双重使命扎进吴炉村。驻村半年,院领导踏着晨露入村走访,细致查看我参与处理的乡村案件,现场答疑解惑,更在法庭办公桌前为我点亮心灯:“法槌之重不在槌柄在脚印,正义之响不在法庭在屋檐。”这番话让我紧握两把钥匙——法律是筋骨、乡情是血脉,指引我在田埂间浇筑法治根系。
排除妨害案件下乡调解
在乡村法庭当助理,“卷山案海”和“田间地头”就是我们工作的AB面。庭前核实身份需要把身份证上拗口的地址和村委会的土名花名册对上号;跟着法官下村取证,田埂就是天然办公桌,记笔录时还不忘搭把手帮原告看顾他那片菜苗;翻开厚厚的卷宗,民工大哥的欠条常皱巴得像揉烂的烟叶,老人递交的诉状里还夹着地里的泥星星;上门送文书更常吃“闭门羹”——主人外出务工了,我们就在村头老树下“扎营”,听左邻右舍七嘴八舌唠那纠纷的根根蔓蔓,往往比冷冰冰的卷宗更能摸到脉门。
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纠纷下乡取证
这两年“摸爬滚打”,我看清了一个理:乡间的法律事儿,明面的规则占一半,地底的人情占一半。得学会把那些“之乎者也”的法言法语,变成乡亲们听得懂的热乎话——说“连带责任”,不如讲“一根绳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他”;说“诉讼时效”,那叫“过了这村儿,可真就没这个店儿喽!”只有让公平正义顺着田埂的脉络“长进村”,才算真正在百姓心里“落了户”。
驻村最深厚的滋养,全浓缩在一场场树荫下的“流动调解会”里,田间垄头,随便一棵大树的荫凉就能支起“审判台”。处理那些排挤邻里的纠纷,经常是原告一肚子苦水倒不完,被告满腹委屈诉不净,火气上来,拍桌子瞪眼甚至要掀桌的事也不少见。多亏了法庭庭长带着我们,像织网的梭子一样在双方间来回穿引、耐心开解,才把那可以燎原的火苗一点点压下去。法官前辈常说,干这乡下的调解活计,兜里得揣着三件“法宝”——磨透的鞋底子、能盛下七大姑八大姨絮叨的好耳力、还有能把法律条文“炖”成庄户话的铁嘴铜舌。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下乡参与调解
输赢成败远不是终点,看着拧成麻花的乡亲松了眉头、卸下怨气,攥着手、喘着和气儿回家,那份沉甸甸的暖意,远比一纸冷冰冰的裁判文书有分量。跟着庭长学了这两年,我打心眼里明白了:法治的温度,不仅在那字句严谨的判决书上跳跃,更在老百姓实实在在触摸到的那份被认真对待、被耐心倾听、被用心解决的踏实暖流里流淌。
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法庭职责外,村里的每一寸泥土也印着我的脚印。跟村干部串门户,两条裤腿清晨总能拂掉露水;在党群服务中心,帮年迈的老党员整理申报材料、认证社保;开春时走访困难党员,小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张家长李家短的难处清单;农家书屋焕新,少不了埋头书架清点、跑前跑后登记资产……七百多个日夜淬炼我知道:当法院选调生,光有法条刻在心里不够,更得把乡亲装在心里。法治乡村建设不是空口号,它是乡村振兴的深扎根须!得把硬邦邦的法律政策宣讲,变成乡亲们炕头上热气腾腾的拉家常,让胸口这枚法徽沉甸甸的分量,化作田间垄上能被真切感知的力量回响。
回望这段时光,驻村两年就是我人生的“第二大学”。这里的考卷没有标准答案,乡村这部厚重的“无字大书”就是最真实的考场。那些沾满泥土、滚着汗水的日子,早已沉淀为骨子里最韧的底气——抬头三尺,尊的是法律的威严;脚踏实地,守的是做人的筋骨。
即将归院,我会把这泥土里的踏实劲儿用在每件案子上,对工作多一分责任,对群众多一分耐心,靠实实在在的付出回报老百姓的信任——让田埂上磨出来的本事,在中山区法院里扎得更深、长得更牢。
编辑:晋泽乔
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玉强15898195532
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晓荷 155246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