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越挖越离谱了,武大教授论文称杜甫写诗是受基督教影响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9 浏览量:3
近日,武大诬告案掀起轩然大波,本以为仅是一起普通校园纠纷引发的信任危机,可随着事件发酵,竟牵出了更为惊人的学术乱象,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所谓学者隐藏在学术外衣下的不良居心。
而武汉大学中文系张思齐教授的《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文,便是这场乱象中最刺眼的存在,其背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侮辱和伤害,绝不能被轻易忽视。
咱先说说那篇文章有多扯。张教授说杜甫的诗能成世界一流,是因为沾了基督教的光,连写个小鹅都带着基督精神。我就想问了:老杜活着的时候,基督教(那会儿叫景教)在唐朝算个啥?长安城里就那么一小撮人知道,老杜一辈子颠沛流离,从长安跑到成都,从夔州漂到潭州,啥时候跟景教沾过边?他诗里写“致君尧舜上”,那是孔孟的理;写“大庇天下寒士”,那是儒家的仁;晚年写“一性融空寂”,那是佛家的悟。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咱中国文化的根,跟基督教八竿子打不着!
更可气的是啥?基督教那套“原罪说”,说人打生下来就有罪,得靠忏悔求救赎。可老杜的诗里有这玩意儿吗?他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骂世道不公,不是说穷人有罪;他写“国破山河在”,是疼家国破碎,不是求上帝救赎。中国人讲究“人之初,性本善”,讲究“知错能改”,讲究在现世里扛责任,不是靠谁来救。老杜的诗,字字句句都是直面苦难的硬气,是为百姓喊冤的热肠,跟那套“有罪论”根本就是两股道上的车!
就说那首《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我读着就是老杜见着小鹅的欢喜,跟咱看见邻家娃子咧嘴笑一个心情。“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那是写小鹅淋了雨、在水里挣扎,多像他写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里的百姓?最后“狐狸奈若何”,藏着的是对弱肉强食的气!这都是咱中国人的共情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本分,跟《圣经》里的故事有半毛钱关系?硬往基督教上扯,不是瞎掰是啥?
有人说我一个大老粗懂啥学术?可我知道,做学问得讲良心。老杜是“诗圣”,他的诗就是咱中国人的家谱,记着咱的疼、咱的爱、咱的骨气。现在倒好,一个大学教授,为了评职称、凑论文,就敢拿他往西方宗教上贴,这不是觉得咱自己的文化不“高级”吗?不是觉得非得沾点洋味儿才显能耐吗?这心思,坏透了!
我就是个普通人,没权没势,不能把这教授咋样。但我手里有支笔(哪怕是手机屏幕上的输入法),就得说句公道话。咱中国文化啥时候需要靠别人来“加持”?老杜的诗,千年前写“安得广厦千万间”,现在读着还能让打工的、种地的心里发烫,这就是最牛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咱自己的,谁也抢不走,谁也改不了!
学术可以吵架,但不能没底线。今天能把杜甫跟基督教扯一块儿,明天是不是能说孔子学过柏拉图?屈原受了希伯来文化影响?这种歪风要是不刹住,咱的文化自信还能剩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