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龄”的澳门女孩,扎根中山闯事业

发布时间:2025-08-05 09:35  浏览量:3

澳门和广东之间的距离,从来不像地图上看起来那样。魏卉彦每次走过港珠澳大桥,总会生出点错愕感。熟悉的一切忽然变得又近又远!1999年7月17日,她出生在澳门,彼时回归在即,全港的新闻电台反复放着倒计时。她不是新闻里的主人公,却和澳门一同成长,脉搏同步。

她说自己每次翻出那张出生证明,心里总是打个结。上面那串印章,写的是旧时“澳门政府”。而一转眼,弟弟刚出生,出生证明上的盖章已经换成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她不懂怎么会变太快,爸妈却讲了很久,以前澳门是葡萄牙的,后来回来了。她问多了,父亲大笑,说岁月的事情你小孩子听不懂。也许,小孩子是真的听不懂。可家里那台老电视每到12月,都播回归庆典,表演里那些鲜红的旗帜好像一下唤醒她的归属。

魏卉彦小学开始学中文。每个星期一,她和同学列队在操场上,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词照本宣科,刚学时只是喊,后来越唱越稳。她脑海里模糊地记住了澳门的过去,但那些具体的历史却像是海风一样拂过耳边——有时候热烈,有时候又消散。她记得第一次去看文艺演出,回到家还在激动,爸妈接连问节目内容,其实当天欢腾的气氛远比节目更让她深刻。

类似的场景重复了许多年。每当澳门回归纪念日到了,她都会自动和家人一起守在电视前,看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大屏幕里。记忆慢慢堆积,有些碎片消失了,但《七子之歌》的旋律却始终盘旋在耳边。她有些时候觉得,这歌好像贴在血液里,听得太多已成本能。

后来家人聊天,无意中提到澳门和祖国的关系,她问了很多没头没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身份换了一下?为什么葡文名字少了?那些问题父母也答得模糊。她有时能感受那份联系,有时觉得一切只是生活而已,有点复杂。

2018年,魏卉彦做了个决定,北上广州读大学。有人说这是挑战,也有人觉得她不过是想换换环境。其实,她自己也说不清。澳门实在太小,转两圈就厌倦了,广州的城市气息浓重,街道繁杂,远不比澳门的安静港湾。她当时选了商务英语,想着以后就业能多点选择。她没预料到,这个决定几乎变成了她人生路线上最大的转向。

那年,她家几乎都在憧憬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家人还特地买了张路线图,每天研究最快的出行曲线。过去去中山要换大巴,要等口岸过关,梅雨天路上全是泥水。后来通了高铁,可是手续还得排队,还是不太舒服。她想过要是有一天自己能直接开车穿洲过海就好了,但说真的,谁会觉得有一天梦想成真呢?

在学校那几年,她参加过各种企业参观。最初她对广东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工厂密集”,满地都是制造业。可是第一次逛完高新园区后,她才明白,广州和深圳间早已冒出数量惊人的科技公司,还有直播电商,跨境物流的数字墙一条比一条新。她反而有点迷茫了。外面世界看似喧嚣,其实每个人都很独立。也正因为如此,她反复思考,要不要就留在广东继续?好像澳门也不错,但广东资源更全,港澳青年政策一波接一波,压力小不少。

2022年毕业,她没有犹豫,直接去了中山,一家灯饰公司做销售经理。刚进公司那阵,她对灯具外销流程一头雾水,每周要和南美客户电话对质价钱。很快,她就适应了新的步调。公司规模并不算大,但利润还可以。她每个月看着库存上涨,下单数字堆满提示。偶尔加班,场内亮着盏黄色壁灯,有种熟悉感。大概,广东再怎么大,她还是觉得有点像家。

再讲到通关。之前她只能坐车,排队,等审核,有时候还漏失单据。2023年元旦,澳门私家车获准直通广东,魏卉彦第一时间预约。她眼里这是仪式感。通行证办过后,第一次开车穿过港珠澳大桥,才30多分钟,一路没怎么堵车。她盯着导航看时间,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的畅快。怎么讲,大概就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自由吧?

“一地两检”出来后,效率陡然提升。窗口工作人员只扫一遍身份证,手续完成得比她想象的快。她觉得这些细节才是粤澳融合最实用的好处——再小的问题,天天发生就成了大问题。现在偶遇同学,聊起两地来去方便,大家无一不羡慕。她甚至有了些居中地带的优越感。应该会有很多人都快想通了一样?

到了年底,公司业绩比她设想多了两成,魏卉彦更忙了。月末结算单据,她在办公室收拾纸张,心思又飘去了下个月的规划。想多接几个新客户,试图开拓下东南亚市场。可空闲时,又回了一趟澳门。那种穿梭两地的仪式感,还是戒不掉。每次从大桥疾驰而过,全副武装的车队扎堆,有点像小时候电视里看到的庆典,她不是很清楚缘由,总之每次都很满足。

家人也发生了改变。父母曾经抱怨回家路远,如今全家周末出游都选广东。她弟弟在国外读书,说回来肯定去广东工作,这仿佛变成了一种潮流。她一边洗车一边想,难道澳门人的未来更像是在大湾区里找空间?也有可能她想多了,毕竟,谁又真的能预测路在哪里。

不过话说回来,魏卉彦偶尔还是会怀念老澳门。小时候狭窄的巷子,旧屋门前臭豆腐摊子,换到大湾区后再难找到那种刻骨的烟火气。有人说进步就该抛下旧情怀,但魏卉彦反而更在意小地方里的温存。她觉得可能有人和她一样,脚踩两地,心思又悄悄地徘徊在过往。

这些年粤澳的融通,确实解决了太多琐碎事。可有些情感上的问题就没那么容易弥合。你说归属吗?她每次自问,好像有,又好像只是一种惯性。她从没真正去想清楚什么叫融入,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地被潮流裹挟前行。要说澳门归来是一次巨大的转折,她觉得的确如此,但生活里这些变化有时候就是这么平淡得让人没什么实感。谁都没能把握自己所有命运细节。

有人建议她去创业,说现在政策照顾港澳青年多。她心里犹豫,创业毕竟风险大。可是同龄人在创业,她又会莫名不甘心,怕被落下。但说等稳定了再考虑,似乎香港、澳门的机会也不会枯竭。她说不定哪天还会想家,再回澳门生活。有时候这样矛盾的想法好像也是成长的标记吧。

真实的生活和纸面上的分析完全两回事。粤澳相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摊琐事。魏卉彦没能力预判大势,只能在自己的轨迹上一点点推着自己前进。正午的南粤艳阳下,她驾驶小车从大桥驶入广东地界,导航里提示路途无阻,车内音乐响起,她哼唱着《七子之歌》,声音杂糅进引擎低鸣——新旧交融,不过如此。

澳门与广东,回归后距离更近了,每个人的故事却都在变化。无数青年在努力适应,也有人怀念过往。他们之间的成长、出走、回归,用简单的话讲,不过是两地现实的温热融合。复杂吗?很复杂。不复杂吗?又好像真的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