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小红书:针剂违规代打接单平台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6 浏览量:2
“种草变“种毒”!”
就在昨晚,央视财经《财经调查》的一则报道直接扯掉了医美行业光鲜亮丽的面具。记者通过小红书平台联系到江苏徐州一家无资质的水光针代打工作室,现场触目惊心:针头与医疗垃圾混杂堆放,操作台布满污渍,工作人员竟用他人用过的针头划开药品包装,还以针头套代替无菌工具涂抹麻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类无门脸、无资质、无底线的工作室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从持证医美机构到居民楼里的美容小店,一条从走私、售假到非法注射的黑色产业链正在社交平台小红书的“掩护”下疯狂生长。
在央视记者暗访中,代打人员直言“一般都是通过小红书软件来沟通客户并接单”,顾客低价购药后由代打人员完成注射,形成“线上接单、线下操作”的完整灰色链条。值得外界注意的是,算法推荐成了非法服务的精准导流工具,拥有3亿月活用户的小红书搬来应该是内容安全的守门人,却暴露出审核机制的严重漏洞。违规代打服务在平台滋生,商家用“皮肤管理”“美学设计”等模糊标签规避审查,通过私信完成交易闭环,平台算法还精准推送非法服务给有医美需求的用户,简直就是给黑诊所配备了“智能导诊系统”。“换座城市同样可以通过小红书轻松找到代打服务。”当记者询问跨城服务时,代打人员轻松表示,可当问题触及敏感点,他们立即警觉,以“朋友约吃饭”为由匆匆离开并删除记者联系方式。
央视记者实地探访的徐州代打工作室,也呈现出地下医美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工作室藏身普通居民区,无任何医疗资质证明,操作环境堪比家庭厨房,玻尿酸与生活垃圾同处一室。工作人员针头混用,直接拿起用过的针头划开新针剂包装,找不到工具时竟用针头套充当涂抹麻药的器械。本该无菌的操作台下,用过与未用的水光针、玻尿酸及针头混杂堆放,房间杂乱不堪。整个操作过程中,代打人员对敷麻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只字未提。这种“自助式医美”背后,是每年数以万计的非法注射致伤案例,轻则感染溃烂,重则器官衰竭,记者本人就因违规麻药出现头晕昏迷症状。
更令人心寒的是,非法行医不仅存在于地下工作室,持证机构也参与其中。在广州市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从顾问到院长集体上演“偷梁换柱”戏码。该机构在大众点评上销售仅获批外用(械二类)的“丝丽516动能素”,却宣传为“可注射械字号”产品,面对记者关于批号的询问,顾问反复强调“只要是械字号就可以放心注射”,院长默许点头。这个机构还使用含国家管制麻醉成分三甲卡因的“元泰婧皮肤抑菌液”面膜充当麻药,并非国家批准的表皮麻醉剂。当记者查验出该产品仅为械二类不能注射时,护士面不改色地撒谎“械二类也能打”。同样,姬妍兮医疗美容诊所的持证医师余医生,面对记者对械二类“丽驻兰”水光产品的质疑,先是承诺“全过程合法合规”,注射时却装傻充愣。这些正规机构利用专业身份背书,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中直接陷入了险境。
虽然地下注射的针剂来源成谜,但记者在深圳明通化妆品市场找到了答案。在“鑫隆国际医美仓”店铺,无中文标识的外版水光针公然销售,销售人员将红盒丽珠兰水光针的中文标签篡改为“丽兰”,并坦言“虽然盒子上没有写,但就是可以用来注射的”。走私针剂种类高达数百种,销售人员提供的一份132页报价单详细列出了各种违禁水光产品,这些未获药监局批准的针剂被小红书推广为效果“卓越”的高级进口注射产品。更危险的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规麻贴以73元/盒的价格公开售卖,为非法注射提供“配套服务”。深圳“遇见美”美容店店主直言“针剂都是从境外走私来的,麻药过海关时谎称是美白体膜”,在非医疗场所,这些走私针剂被直接注入消费者面部。
在连云港薇缇医疗美容店,记者还遭遇了“低价引流+强制搭售”骗局。记者选择正规械三类润致娃娃水光针,付款时却被以“剂量不足”为由强制搭售88元的“东国水光”产品。店员声称东国产品同样拥有械三批号,安全可靠,但记者查验发现,这款产品适用范围实为“预防或减少腹(盆)腔手术的术后粘连”,根本不能用于面部注射。类似被滥用的还有“术唯可”等产品,本是预防腹腔术后粘连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却被直接注射到消费者脸上,这类产品分子量过大,注射入面部可能导致血管栓塞、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而械三类批号被故意曲解为“安全认证”,成为欺骗消费者的专业话术。
感谢央视的曝光,最起码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有机会了解到,“水光针黑市”额背后是医美行业、网络水军与平台流量经济的畸形共生。药商以低于正规渠道70%的价格兜售针剂,代打人员收取200 - 500元服务费,小红书则从中获取用户活跃度和广告分成。消费者盲目追求“性价比”,却忽视了“88元水光针”背后是拿健康赌暴利的致命陷阱。非手术类医美长期处于“三不管”地带,水光针等注射项目被错误归类为“生活美容”。尽管小红书曾声称封禁了12.3万个违规账号,但搜索“好评服务”还是能发现隐晦交易,技术中立的辩解有时候在生命安全面前真的是很苍白无力。
相关数据显示,小红书核心用户中18 - 35岁女性占比超七成,而这正是医美消费的主力军。平台“变美攻略”“抗衰心得”等内容标签,天然吸引着有医美需求的人群,为黑产提供了精准的流量入口。同时,小红书以“收藏”为关键分发指标,强调经验分享的“有用性”,这种种草文化就这样成了黑产利用的工具。黑产还会伪装成“素人亲测”,发布如“99元水光针体验”等类似笔记,通过虚假前后对比图、夸大效果来诱导用户,再借助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在内容审核方面,小红书存在着不少漏洞,这直接给了黑产可乘之机。根据报道不难看出,黑产采用“皮肤管理”“美学设计”等模糊标签来伪装医美服务,还用“换城市可接单”“私聊详询”等话术诱导站外交易,更是用“S蛋”“鱼塘”等暗语招募水军刷好评。尽管平台部署了AI审核,但对这类语义隐蔽的导流行为识别率较低,甚至有用户仅凭机构照片就代写未体验的“黄金微针”攻略,10天获利12.96元。可以看到的是,跨平台联动形成完整黑链,药商在闲鱼以“美白体膜”为代号卖麻药,淘宝店铺提供“小红书笔记代写”,涵盖从货源、推广到代打的完整链条。
此外,尽管小红书设有举报功能,但违规账号往往被封禁后改头换面重新上线,表面治理基本是难以遏制地下医美交易的。这些黑产团伙通过批量养号(比如发布影视二创内容涨粉)、转售高粉账号“换头”营销,被封后能迅速重建矩阵,治理成本远低于黑产收益。
当然,商业化压力也使得小红书在治理上会出现失衡。据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小红书在 2023 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达5亿美元。另据财中社曾在报道中援引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小红书还面临月活见顶(维持在3亿)的压力。报道甚至指出,为提升商业化效率,平台将广告位提至信息流第2条,商品链接占第5条……这些都导致医美营销内容激增,审核资源向商业转化倾斜。同时,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小红书为构建商业闭环,2023年转向“买手电商”模式,投入500亿流量扶持商家。在此过程中,对医美类“交易笔记”的合规审查让位于GMV增长目标,部分审核标准被放宽,流量变现与安全管控容易产生冲突。
不容忽视的是,医美监管滞后以及平台责任逃避也是重要原因。水光针等注射项目常被错误归类为“生活美容”,卫健部门、药监、平台均未明确监管主体,黑产借此模糊地带宣称“无需资质”。小红书也将违规内容归为“用户行为”,但实际上,其算法推荐、流量分发机制客观上放大了黑产传播效率。例如央视曝光的徐州工作室通过平台接单量达日均20单,平台却未建立医美服务者资质核验系统。
面对乱象,除了消费者要认清,小红书这样的平台方也必须重新审视算法推荐背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