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林下生态经济点“绿”成金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7 浏览量:2
近年来,崇信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以深耕“山的资源”、做活“林的文章”、守牢“绿的底线”为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林下种植、养殖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林下生态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特色作物与科学改造带来增收希望。在种植领域,结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崇信县引导农户在林下种植了各类特色作物。锦屏镇关河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流转土地种植了50余亩土贝母,预计今年湿货亩产量可达150公斤,年收入约20万元。明年扩大种植规模后,届时村集体年收入有望超过40万元。黄花乡凉水泉村对1250亩老杏林实施科学改造,嫁接发芽率达91.7%,嫁接后的杏林可实现3年挂果、5年丰产。同时,林下还套种了西葫芦,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预计户均可增收600元以上。
多元模式助力产值与效益双提升,林下养殖同样成绩斐然。木林乡东阳寨村的生态养殖基地充分利用高达65%的森林覆盖率这一优势,养殖五黑鸡。基地采用“自由放牧+精细管理”的模式,五黑鸡以林间野草、昆虫为主食,辅以谷物喂养,肉质紧实、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市场售价达100元/只,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存栏量已达5600只左右,预计2026年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5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个,户均增收8000元。黄花乡油府庄村的林下种养殖基地,生态鸡在林间自在觅食,该村依托千亩杏林资源,打造“杏福塬”林下农家乐,推出特色菜品,安装娱乐设施,配套建设养殖基地,养殖家禽的同时林下套种蔬菜,村集体年收入超过20万元。锦屏镇关河沟的中华蜂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中蜂400箱,年产蜂蜜8000公斤,产值80万元,带动群众受益40万元。
文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森林景观利用方面,崇信县整合森林资源与乡村文化,发展森林旅游与休闲康养产业。部分村落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开发了多条森林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享受森林野趣,进一步拓宽了林下生态经济的增收渠道。
多维度支持筑牢林下经济发展基石。为保障林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崇信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不仅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农户和企业发展林下产业,还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帮助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的难题。同时,积极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林下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林下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让崇信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未来,崇信县将继续深挖林下资源潜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林下生态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记者:王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