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斯大林奖英国院士,14年前看衰败中国,预言:必将超越西方科学
发布时间:2025-08-05 10:2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八十五年前的那个判断
1953年,莫斯科的颁奖典礼上,一个英国人走上台领取”斯大林和平奖章”。
台下掌声雷动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叫贝尔纳的家伙早在十四年前就说过一句话,现在听起来简直像是开了天眼。
那是1939年,中国正被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
一句话的分量
贝尔纳当时在写一本书,叫《科学的社会功能》。
写到中国的时候,他停下笔想了很久 然后写下了这么一段:”从中国已有的成绩可以看出,经过适当改造的中国文化传统可以为科学事业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这话要是放在今天说,没人会觉得有什么稀奇。
但1939年?那会儿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谁心里都有数。
工厂被炸得七零八落,学校关了一大半,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找不出几个。
西方人看中国,就像看一个快要散架的破车,随时可能彻底趴窝。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贝尔纳说中国”还会对科学发展作出即令不比西方更大,至少也和西方一样大的贡献”。
这不是客套话。
贝尔纳是个什么人?36岁就成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妥妥的学术大牛。
二战期间还帮着盟军打仗,拿了皇家勋章。
这样的人,不会随便夸谁。
那些年的中国
说起1939年的中国,真是一言难尽。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 中国就像一个被人按在地上暴打的孩子,毫无还手之力。
日本人的飞机炸学校,炸工厂,炸一切能炸的东西。
知识分子带着学生往西南跑,家底都丢光了。
就连中国人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民族真的不行了?一些知识分子整天琢磨着,中国文化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总是挨打。
那个年代的舆论,基本上就是一片悲观。”东亚病夫”这个帽子戴了几十年 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连一些留学回来的人都觉得,中国想要追上西方,估计得等到猴年马月。
但贝尔纳不这么看。
一个英国人的清醒
贝尔纳到底凭什么这么有信心?
按理说,他应该是”西方中心论”的典型代表才对。
英国人,皇家学会会员,在西方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
这样的背景,很容易让人形成”科学就是西方的”这种观念。
可贝尔纳偏偏不走寻常路。
他是个左翼知识分子 思想比较激进,总喜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二战后,他还和法国人约里奥·居里一起搞世界和平运动,这在当时的英国可不受欢迎。
更有意思的是,贝尔纳本来是搞自然科学的,而且天赋极高。
同行都说,要是他专心搞研究,诺贝尔奖拿几个都不成问题。
但他偏偏把精力转向了”科学学”,专门研究科学本身是怎么发展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想搞明白,什么样的文化更容易出科学成果。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潜力。
被忽视的逻辑
贝尔纳的判断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他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且历史悠久。
搞农业最讲究什么?讲究按规律办事 不能瞎胡闹,否则就要饿肚子。
这种经济模式培养出来的文化,核心特点就是实用主义。
什么管用就用什么,什么不管用就扔掉。
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和科学精神挺像的。
另外,中国文化里宗教的成分相对较少。
欧洲的科学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从宗教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过程。
而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个包袱 理论上更容易接受科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贝尔纳也不否认这一点,所以他说需要”适当改造”。
但基础是好的,这是他的基本看法。
历史的验证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标准。
70多年过去了,贝尔纳的预言基本上都成了现实。
今天的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5G技术领跑全球,高铁网络世界第一,航天成就令人瞩目,新能源产业一枝独秀...这些成就,连最乐观的人在1939年也不敢想象。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势头还在继续。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完。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这些年也有了重大突破。
考古学家从地下挖出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中国古代确实有很多原创性的发明。
齿轮、合页、铸铁技术...很多东西的发展脉络都相当清楚 不是从别的地方”抄”来的。
一个奇怪的现象
但奇怪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缺乏信心。
这里面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学者。
他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甚至比80年前的一些外国人还要苛刻。
这种现象确实让人不解。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近亲繁殖”效应吧。
离得太近了,反而看不清楚。
又或者是受了太长时间”落后”观念的影响 已经习惯性地觉得自己不如人。
一个启发
贝尔纳的故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发: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是要客观地认识这些优势和不足,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
中国文化确实有很多适合科学发展的因素,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了。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任何文化传统都需要与时俱进 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1939年的贝尔纳,面对一个正在遭受苦难的中国,却能看到这个古老文明的科学潜力。
这种眼光,这种胸怀,确实值得学习。
80多年过去了,那个英国人的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
但他留下的思考方式,他观察问题的角度 至今仍然有价值。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
《科学的社会功能》,J.D.贝尔纳著,商务印书馆
《贝尔纳传》,莫里斯·戈德史密斯著,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院编,科学出版社
《李约瑟文集》,李约瑟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