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菱口大盘
发布时间:2025-08-05 10:31 浏览量:3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长河中,一件明朝永乐时期的青花枇杷绶带鸟菱口大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此盘不仅承载着永乐宫窑青花的精湛技艺,更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光芒。
明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烧造的青花瓷器。该盘采用十六瓣菱花口造型,口径达44.5厘米,通体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盘心主图为枇杷绶带鸟,内外壁饰有折枝花果等纹样,青花发色浓艳且带有铁锈斑特征。其纹饰布局疏朗清秀,胎质细腻莹润,展现了永乐官窑青花瓷的工艺巅峰。(此藏品为孟先生收藏)
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瓷器、丝绸、铁器、铜钱等换取各国的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等,除了带回了这种少见的钴料外,还带回了如珍珠、珊瑚、宝石、香料、麒麟、狮子、鸵鸟之类的“宝物”。永乐皇帝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前来朝贡。
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或许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绝不是主要目的。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不仅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永乐皇帝朱棣从其侄建文帝的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从南京迁移至北京,南京作为陪都。北京建成新都后,两京所用的瓷器数量和品种都大大增加,景德镇御器厂担负了大部分的宫廷用瓷。青花瓷器从元代烧制成熟后,在明初洪武时期似乎曾一度衰落过。
永乐朝开始,景德镇的青花细瓷又出现了新的高峰,可以说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器的制作已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而且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料,这类进口的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烧造中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而且正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铁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点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使后人无法模仿。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绶带鸟寓意着长寿与吉祥,被视为福气的象征。它或穿梭于繁花之间,或停驻于枝头,那栩栩如生的模样,仿佛下一秒便要振翅高飞,将福气传递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除了灵动的绶带鸟,盘上精心描绘的各类果实同样寓意深远,象征着多子多福,寓意着家族的兴旺与繁荣 。每一颗果实都饱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子孙满堂、家族绵延不绝的殷切期盼。
此青花枇杷绶带鸟菱口大盘,不仅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瓷器,更是研究明朝永乐时期瓷器技艺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