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应让天真绽放

发布时间:2025-08-05 10:38  浏览量:3

2025年7月27日,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老师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楼,为“爱飞翔·乡村教育”项目的乡村教师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经济新前景》。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见到各位老师就觉得特别亲切。”

袁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七岁下地干农活,身边人都说他这一生不过是在翻土,翻过来、翻过去。但他偏偏敢做梦,他要当作家、要环游世界、要走遍《参考消息》里提到的每一个国家······而这些听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后来他一个个都做到了。

这份“敢梦”的精神,也成为这次讲座的内核: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考试体系下的标准化产品,而应鼓励他们保有对世界的想象与探索的自由。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传授答案,而在于保留孩子看世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孩子天然具有创造力,奇思妙想无穷无尽。乡村的孩子,从小就需要承担多项任务——要带弟弟妹妹、要干农活,同时还有着强大的责任感和适应力。但这些天赋,会在标准化教育的考核中被一点点磨平。

越来越严峻的现实是:孩子花了十几年读书,最终却毕业即失业。我们必须思考,教育是否真正为未来做了准备。

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大多是“存量知识”,也就是已经写进课本、总结成型的旧知识。它们固然重要,或许曾经也是划时代的突破,但主要是对过去的归纳,是归在历史仓库里的“旧东西”。

袁老师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过去讲“猪胰岛素”这项医学突破,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反复讲很多年,因为以前的科技发展本就是缓慢的。但今天呢?世界正在飞速更新,三个月可能就天差地别。

新技术、新产业、新问题不断涌现,孩子更需要的是“增量知识”:那些正在发生、持续更新、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相比之下,存量知识容易被标准考核化,而增量知识则不容易用一个固定答案去衡量。

如果我们从小就只让孩子学习“标准答案”,为考核而学,他们长大后就只能用过去的眼光看未来,被时代抛弃。

毕竟,只要是有明确考核标准的事,机器都能干,而且干得比人更快。我们不能把孩子教成机器。

教育应该让他们拥有接触“增量”的勇气,保有探索世界的好奇。

学生不是不爱知识,不爱的是刻板传授的知识。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科技领域的深层革命,许多曾被认为“难以想象”的事,正迅速变为现实。这场革命,正深刻改变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甚至人们的感知与选择。

01技术融合的魔法:打开产业新赛道

在传统印象中,科技发展是分门别类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行业之间互不打扰。但其实一个领域的知识,是可以帮助另外一个领域的。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最具颠覆性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交叉移用。

比如,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了在“人工智能+蛋白质设计”方向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AI 不再只是程序员的工具,而是能在生命科学领域施展拳脚的利器。再比如,原本属于能源行业的电池技术,如今被嵌入汽车系统,催生了新能源汽车的变革。还有我们熟悉的元气森林,它使用的赤藓糖醇,最初来自中科院的药用研究。跨界转化之后,这项技术走入饮料领域,开辟出“0糖气泡水”的全新赛道。一经推出,便迅速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

技术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在碰撞中产生化学反应,开辟出一个又一个全新赛道。这也是我们必须鼓励孩子拥抱多元知识、敢于跨界探索的重要原因。

02新消费产业革命:当“人的感受”成为核心价值

如果说技术的交叉应用改变了生产方式,那么新消费的崛起则重塑了“人的感受”在市场中的分量。

袁老师特别提到潮玩品牌泡泡玛特这一现象级爆款。它颠覆了传统“先有故事、再做周边”的模式。旗下角色 Labubu 的火爆,靠的不是故事设定,而是情绪共鸣——它让人们在一个小玩偶身上,看见自己压抑的、独特的、真实的内心。

类似的革命,也在奶茶行业上演。

如今的“奶茶革命”,早已不只是味觉的游戏,而是一整套系统的产品升级,每个月都在推出新品。喜茶、霸王茶姬、茶颜悦色、蜜雪冰城······每一个品牌都在构建自己的粉丝文化。新品一出,“先喝为敬”成了一种消费仪式。

“奶茶革命”不是一句抽象的修辞——它真实地改变了国人的饮品选择。可口可乐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如今销量跌至高峰时期的三成。因为人们不再满足于标准化饮料,更偏爱那些有更新频率、有社交属性、能表达情绪的新品。

潮玩和奶茶的成功,绝非审美或口味的偶然胜利,而是背后整套体系的协同创新:从原料研发到包装设计,从供应链整合到社交营销策略,每一个环节都在精细化进化。

在这种趋势下,消费者买的不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认同、一种参与、一种表达自己情绪和价值的方式。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产业端带来的进化路径——也标志着一个“单品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

所以这是为什么,这个时代将来,对人才的要求如此的不同。

未来其实从不缺机会,缺的是看见机会的人。

01怪癖可能是天赋

在这个变化飞速的时代,就业环境难以预测。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焦虑,孩子将来会不会找不到工作。但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孩子适不适合某个职位,而是孩子有没有机会去尝试别人没做过的事。

这其中的关窍,就在于找到孩子独一无二的兴趣。“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别人觉得无趣的东西,可能正是某个孩子热爱的方向。袁老师讲了一个特别的例子: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忍受尸体的气味,但有一个朋友却对尸臭“上头”,最终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医。这不是偶然,而是兴趣引导的结果。

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很多选项,乡村孩子只是缺乏了解这些可能性的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育的意义,恰恰是帮孩子找到那扇门,那扇通往自己兴趣天性的门。门被推开的瞬间,人生的道路便愈发清晰。

02别急着说“不许玩”

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新世界。孩子如果喜欢刷短视频,不妨请他们选一条最有趣的分享给大家,看看他们在其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热爱打游戏,也可以请他们介绍一款游戏的玩法和策略,甚至聊聊其中的逻辑、设计、美术风格。短视频和游戏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选择粗暴地禁止,还是有意识地引导。

当我们一味否定、打压孩子的兴趣,只会让他们封闭自己。而当老师愿意参与进来,和孩子并肩思考、一起讨论,就能把兴趣转化为沟通与成长的契机。理解孩子的兴趣,意味着理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鼓励他们从好奇出发,探索外部世界,也探索内在的自己。

03留白的艺术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老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本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袁岳老师提到,自己的母亲虽然有时并不理解他的选择,但始终给予尊重与信任:“只要你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想做就去做吧。”

教育不是一味填满,而是懂得适时“留白”。这既是给孩子探索的自由,选择的勇气,也是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老师的角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理解者与引导者。

04写在最后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里,我们跟着袁岳老师的视野穿越了单品革命的浪潮,也走进了孩子心中那扇“兴趣之门”。他关心孩子的好奇、老师的使命,以及我们如何一起面对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他谈产业、讲教育,但本质上传递的都是对“人”的深切关注。

教育从不止于知识,更是一场温柔而坚定的点灯之旅。

Q: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中,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学了“没用的东西”将来难以找到工作。您怎么看待这种焦虑?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与魔鬼共舞”,也让我想起动漫《鬼灭之刃》。在那个世界里,鬼在不断进化,猎鬼者也必须持续变强。这其实是一种“进化竞赛”——谁能更快适应变化,谁就能生存下来。

但关键是,这种进化的速度,其实是个人的。你不能强迫别人按照一个统一的节奏前进。每个孩子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轨道,掌握适合自己的速度。家长的焦虑是因为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孩子的世界,但今天的世界早就不是按“标准答案”出题了。与其焦虑孩子有没有学“有用的东西”,不如关注孩子有没有拥有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能力。

Q:是什么让您多年来坚持在"爱飞翔"做志愿讲座?对于项目未来的发展,您是否有特别的期待?

我可能不会用“坚持”这个词,对我来说,我就是很单纯享受做这件事情。每一年我的课件内容也不一样,我就是来分享。很多事情可能别人觉得辛苦,但自己就很享受。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享受的那个事情。

老师感悟

下午听了袁岳老师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讲座令人醍醐灌顶,尤其最后三点嘱托直击教育本质。他强调珍惜孩子的爱好,如同培育未来产业的“种子”;课外想象则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孕育下一个技术起点;广博知识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支撑。这三点嘱托不仅是教师职教的指南针,更暗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唯有守护孩子的独特性,才能在未来经济浪潮中激活无限可能。

——西藏康马县涅堆小学孟祥超

教育的初心:要点为“把我们的光传递给孩子们;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还引用“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教育孩子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有温度的课堂:是教育界富有情感色彩的表达,强调课堂除传授知识,还传递情感、理解与人文关怀,涵盖教师态度、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情感链接等,更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学生成长体验和内在世界的课堂 。

——贵州省平塘县卡蒲小学石佩威

如果说知识是一个孩子立足社会的、适应社会的基石,那保留个性、好奇心、探索欲就是孩子腾飞的羽翼,正如老师所说梦想可以不成功,但要有谋生的能力。

——云南省姚安县小苴小学彭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