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的故宫一月两淹,排水系统是古人没做好,还是现代没跟上
发布时间:2025-08-05 10:55 浏览量:2
2025年7月22日、31日,两场暴雨让故宫慈宁宫等区域再现积水画面。
“600年不积水”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
事后,网络上舆论迅速发酵,评论区呈现出两种声音,一半指责“古人排水也不过如此”,一半痛斥“现代管理糟蹋遗产”。
那么,故宫一月两次被淹,到底是古人没设计好,还是今人没跟上?接下来,我们首先看看故宫的排水设计系统。
故宫的排水系统,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巅峰之作。
其精巧设计与高效性能令现代工程师也为之叹服。
首先,故宫排水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设计。
工匠们充分利用了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将紫禁城整体设计为北高南低,南北高差约2米。
自然落差使得雨水能够顺势流向低处,无需额外动力即可实现高效排放。
同时,故宫内部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布局,以皇帝御道为分水岭,雨水向东西两侧分流。
其次,故宫排水还采用“明暗结合”的立体排水网络。
明排水系统包括各种排水口、吐水嘴以及遍布宫殿院落的地面明沟。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层台基上的1142个龙头排水孔(学名“螭首”)。
那些排水孔不仅功能实用,还形成了“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达到了设计巅峰。
暗排系统则由遍布地下的沟渠组成,通过干线、支线将各院落的雨水汇集到内金水河,最终排入护城河。
接着,内金水河是故宫排水系统的核心枢纽。
内金水河全长2000多米,河道蜿蜒流经大半个故宫,河帮、河底均用白石铺砌。
它不仅是排水主干道,还兼具美化环境、提供建筑和消防用水的多功能用途。
内金水河在西北角设有进水口和控水闸,可根据水位调节流量;在东南角流出与外金水河汇合,形成完整的排水闭环。
除此之外,故宫外围还设有三道防洪防线:
明内城护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为第一道;西苑太液池和后海为第二道;外金水河和紫禁城的筒子河(护城河)为第三道。
那些河渠平日用于城市供水,暴雨时则转为排水通道,有效拦截外围洪水,减轻故宫内部的排水压力。
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排水系统,使得故宫在6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考验。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京城曾出现连续20日的大雨,长安街道多处积水,而故宫却安然无恙。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导致全城严重内涝时,故宫同样迅速排干雨水。
那些历史记录,充分证明了故宫排水系统的卓越性能,也彰显了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
有道是,任何设计都难保万无一失,排水系统设计的再好,也顶不住老天爷不给面子。
作为全国最核心的存在,故宫的排水系统可以说做到了全国第一,但历史上也不是说万无一失。
其中就有几次“被打脸”。
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北京城连着下了七天七夜的大雨,西山的山洪直接冲到阜成门,水最深的地方能漫过马肚子。
皇城西北边的角楼当场就给冲垮了四十多丈。
那场雨后,万历皇帝被逼得下了“罪己诏”,工部连夜在紫禁城外围加了一道“护城堤”,堤外还挖了泄洪沟。
那样才将下一次大水往后推了三十多年。
要知道,古时候的暴雨比现在还频繁,那样的大水明朝差不多三年就来一回。
嘉靖二十五年、万历十六年、天启六年,每次都将皇城泡的和池塘一样,只是当时通讯不发达,老百姓以为皇宫里“万事大吉”呢。
到了清朝,为了防止大雨洪水淹皇宫,康熙和乾隆十分重视“防水”,甚至还将防水事宜写进了《大清会典》。
每年三月,内务府都会派专人上房顶“拔草查漏”。
六月前必须把破瓦片全换了,一下大雨,值班的太监得一炷香报一次雨情。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台基底下,永远都有两支“掏沟队”,拿着长柄的铁勺,把暗沟里堵着的树叶、鸟粪、碎瓦片一点点往外掏。
乾隆二十二年,北京又下暴雨,皇帝亲自下旨,三大殿掏沟的每队再加两个人,伙食标准也升级为每人每天“白米一升、猪肉四两”。
那可是紫禁城档案里第一次出现“猪肉”两个字,从此也能看出当时暴雨对皇宫冲击的着急程度。
即便如此,皇宫还经常躲不过暴雨的冲击。最具代表的一次发生在嘉庆六年六月。
当时暴雨过后,全城积水严重,昆明湖的泄洪闸连着撤了两块板,湖水直接倒灌进西筒子河,东华门外头水深一丈多。
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回宫,只能坐簸篓;那天晚上,乾清宫东暖阁的房顶漏雨,把龙案上的奏折都给打湿了。
到了民国,没有了掏沟队,也没有人清理房顶上的草,在溥仪被赶出的第二年,1925年故宫就被大淹了一次。
那次,神武门外积水齐腰深,西北角楼都被泡塌了。
1939年华北连着下暴雨,太和殿东南角裂开一条大缝,雨水顺着缝就往大殿里灌,把金砖地面冲了个小坑,一直到1949年以后才拿水泥给补上了。
有了历史上故宫积水、被淹的历史事件,放到现代,其实也不必要过于紧张。
毕竟与古人比,现代人又不会聪明到多厉害。遇到天灾般的暴雨,有时候人类也无能为力。
不过对于本次故宫积水,事后故宫博物院迅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查,也得出了几个结论:
1、极端降水超出了设计标准。
据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7月的降雨量不仅远超北京常年同期水平,其短时降雨强度更是达到历史极值。
故宫排水系统原本是按照明清时期北京的气候特点设计的,约为20毫米/小时。
而如今局地70毫米/小时的极端降雨,使得任何古系统都会捉襟见肘,难以应对。
2、排水通道局部堵塞问题严重。
除了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
检查发现,部分暗沟中存在建筑垃圾、枯枝落叶等杂物,影响了水流速度。
个别“钱眼”入水口被游客丢弃的垃圾部分堵塞;内金水河某些区段的淤泥沉积减少了过水断面。
那些堵塞虽然不严重,但在极端降雨时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排水效率下降。
3、现代城市发展对周边水系的影响。
历史上,故宫的排水最终依赖于北京城完整的水系网络,包括护城河、通惠河等。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那些水系或被填埋、或被改造,自然蓄洪能力大幅下降。
同时,城市硬化地面比例增加导致地表径流系数提高,更多雨水在更短时间内涌入故宫周边的筒子河等缓冲区,造成水位快速上涨,甚至出现倒灌现象。
一位城市规划专家指出:“故宫排水系统是一个更大水系网络的末端,当整个网络出现问题,再完美的末端设计也难以独善其身。”
4、建筑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近几十年来,故宫周边建筑密度增加,地面硬化面积扩大,改变了局部微地形和汇水条件。
部分区域因展览需要进行的临时搭建可能无意中改变了原始排水路径。
此外,游客量的大幅增长不仅带来更多垃圾,人流密集时还可能无意中堵塞某些排水通道。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原本精妙的排水平衡被打破,出现被淹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由此,如今面对极端事件,把锅全甩给古人或今人,都是有失偏波的。
古人留下的一套全系的排水智慧,今人更要在极端气候和超大客流的新变量里,继续完成600年的“接力赛”。
一月两淹不是神话破灭,而是提醒我们——遗产保护永远不是“完工”,而是“进行中”。
读者们,关于“7月北京暴雨故宫被淹”,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