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盏里的湘魂:我看武陵酒的三重品格
发布时间:2025-08-05 11:12 浏览量:2
不一样的风采,是湘江激浪淬出的肝胆,敢为天下先的豪迈在杯底沉浮;
不一样的热情,是洞庭烟雨酿就的浓烈,滚烫的江湖气概碰出星火万千;
不一样的胆魄,是衡岳松涛磨砺的锋芒,三碗过岗仍笑指乾坤倒悬;
不一样的真挚,是桃花源里封存的月光,倾尽一坛便是掏心见肺的诺言;
不一样的洒脱,是武陵酒香浸透的脊梁,醉倒也不忘把日月扛在双肩!
——湖南人的酒,喝的是山水基因里的烈性,品的是岁月熬煮的血性。即日起,红网推出《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专栏,各行各届代表撰文发声,诠释他(她)对武陵酒的热爱。
案头的武陵酒刚启封,琥珀色的酒液在酒杯里轻轻摇晃,倒映着窗外岳麓山的轮廓。这抹色泽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在常德酒厂见到的场景:老师傅舀起新酿的基酒,阳光穿过酒液,在地面投下细碎的金斑,他说:“好湘酒,得有山的骨、水的魂、人的气。” 如今再品武陵酒,终于读懂这话里的深意 —— 它的酒液里,藏着湖湘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水土淬炼的品质:七次取酒里的湖湘韧性
懂酒的人都知道,一款酒的风骨,早在原料入土时就已注定。武陵酒选用的红缨子高粱,能让籽粒积累最饱满的淀粉。每年阳历九月九日下沙,像极了湖南人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的犟脾气。
武陵酒的 “七次取酒” 工艺。头轮酒烈如烈火,末轮酒柔若清泉,历经八次发酵、九次蒸煮后,不同轮次的基酒要在陶缸里沉睡五年以上。酿酒师告诉我,最关键的是 “高温堆积” 环节,需将酒醅堆至三米高,让菌群在 60℃的热度里疯狂繁殖。“这一步最考验耐心,就像湖南人办大事,宁肯慢三分,也要守好火候。” 正是这份坚守,让武陵酒的酱香里总带着一丝独特的 “焦”—— 那是粮食与高温碰撞的勋章,也是湖湘大地 “火耕水耨” 的古老智慧。
去年在长沙举办的品鉴会上,武陵酒入口时的绵柔、中段的醇厚、尾韵的清爽,像极了湖南人的性格:初见时温和有礼,深交后热血滚烫,分别时却留三分洒脱。这种 “先柔后爽” 的层次感,正是其 “金奖” 品质最直白的注脚 ——1989 年全国评酒会上,它能在盲评中力压群雄,靠的从不是虚名,而是酒体里藏不住的扎实功底。
一句口号的分量:“天下湖南人” 里的文化自信
“天下湖南人,喝酒喝武陵” 这句口号传开时,我正在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里宴客。当湘西朋友用土家语念出这句话,席间几位在外打拼的湖南人忽然红了眼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好的品牌口号从不是自夸,而是精准戳中群体记忆的密码。
这句口号的妙处,在于它道破了湖南人深藏心底的文化认同。在深圳的学弟说,他总在商务宴上带武陵酒,总能引出话题:“这不是炫耀家乡酒,而是想告诉别人,我们湖南人喝的酒,和我们做的事一样,有根有魂。” 确实,湖南人的乡土情结从不是封闭的执念,而是 “心忧天下” 与 “热爱家乡” 的辩证统一 —— 就像武陵酒的酿造,既传承了茅台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湖湘水土的特质,最终成就 “茅武同源,和而不同” 的格局。
有人说这句口号 “太霸气”,但在我看来,它更像一种温柔的召唤。去年冬天,我在上海的湖南商会年会上看到,来自各个市州的乡贤围着酒桌,用各自的方言重复着这句口号,杯盏相碰的声响里,有长沙话的明快、邵阳话的厚重、永州话的婉转。那一刻忽然懂得,武陵酒早已不是普通的饮品,而是散落在各地的湖南人彼此辨认的暗号,是让 “家乡” 二字有了具体滋味的情感载体。
面向未来的期盼:让湘酒香飘更远的三重想象
作为喝着武陵酒长大的湖南人,我对它的未来有三重期盼。
其一,愿它做湖湘文化的 “液态博物馆”。我更期待看到它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让每一款酒都成为可饮用的文化典籍。或许未来,我们能在酒瓶上读到王夫之的哲学,在酒标上看见《楚辞》的意境。
其二,盼它在守正中开出新境。在传统工艺里的 “看天做酒” 智慧更需传承 —— 比如老师傅凭手感判断酒醅湿度的本事,比任何仪器都精准。希望武陵酒能像湖南的创新者们那样,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让 “名贵焦香” 的口感,既能征服老一辈的味蕾,也能赢得新世代的青睐。
暮色漫过书桌时,我再次为自己斟酒。酒液入喉的瞬间,忽然想起沈从文先生写的:“湖南的河是沅水,湖南的酒是血性。” 武陵酒的可贵,正在于它把这份血性酿得绵柔,把这份豪情藏得深沉。或许未来某天,当我们向世界介绍湖南时,不必多说什么,只需递上一杯武陵酒 —— 那酒液里摇晃的,正是三湘大地最生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