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珊珊丨生命不息 步履不停——读《湘西足履》中的文化行走与精神追问
发布时间:2025-08-05 11:32 浏览量:2
一切要从沈从文讲起。
二十多年前,还是青葱少年的欧阳文章沉浸在沈从文的小说世界里,被湘西这个“世外桃源”所迷醉,不顾亲人劝阻,执意来到湘西读大学,并最终留在了湘西生活。
在湘西的这些年,他始终热烈地行走、探索、思考,而今,他将这些行走中遇见的人、事、物,那些炽热的爱、奔腾的心、美好的青春等等付诸笔端,汇编成《湘西足履》一书。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湘西足履》这本散文集于我而言是对自己生命过往的一次回眸,更是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深情致敬。”
于是,通过文学的笔触,我们看见了他书写的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辽阔与细微、血肉与灵魂。
历史与未来
“沅水,是一条历史的河流。”
许是受了沈从文的影响,欧阳文章也爱水,尤其喜爱湘西的水。在开篇《沅水听涛》中,他这样形容河流于他的意义:“倾听一条河流的声音,宛如和一位孤独的老人聊天,她会将整个生命历程和盘托出。”在他眼里,沅水浸染着沉郁顿挫的忧郁气质,是一条生命力澎湃的河流。
他写河流,又不止于河流。坐在沅水边听涛的他,想到了湘西考古学家龙京沙,想到了友人,想到了屈原,想到了沈从文,想到了金庸,读的时候,你会慨叹他对与湘西有关的历史典故的那种信手拈来与洒脱不羁。
而在《古苗河:流淌在生命深处的河》一文中,他看到的是一条浸润了几千年苗族文化的河流,是一条见证了苗族悲壮的抗争历史的河流。他写道:“它还是一条悲壮的河流,一个民族的血与泪、一个民族的伤痛与悲壮逆流成河,便成了我们身后的这条古苗河。”
在他的眼中,湘西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其个性与历史,湘西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与精神。
正如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田茂军所说:“作为在湘西工作的异乡人,文章对湘西的书写往往有着‘他者’的独特视角,这使得他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能保持一定距离来‘审视’湘西。”他称赞欧阳文章的这些文章既充满了文学的诗意,同时亦不乏理想的思考高度。
的确,在这些散文中,作者既是地理意义上的跋涉者,又是文化意义上的追问者,这种“步履不停”不仅是身体的远行,更是精神的溯源。他以步履为线索,将湘西的奇山异水、野性文化编织成了一部行走的史诗,让我们望见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
辽阔与细微
而对湘西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欧阳文章始终怀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在那些辽阔的风景之下,他的细微令人感动。
他的书中既有对湘西普通匠人、歌者的细腻刻画,亦通过他们的生命轨迹折射出楚骚传统、巫傩文化与现代性碰撞的复杂图景。
“作为一名司鼓,向敏谦掌握整个舞台的节奏,当然,也仅仅掌握节奏而已,没有人能掌握它最终的命运。”
“板凳上,滔滔不绝的陈启贵说话费力气,汗水从额头的皱纹里汩汩地冒出来。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半就潜藏在这些长者深如沟壑的皱纹里。”
“历经兴衰,如今,亭子关只剩一片废墟。或许,在李祖兴的内心深处,祖祖辈辈在这座屯堡里血雨腥风的挣扎岁月也已化成了一片废墟。”
……
我在读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时,总会不自觉地跟随他的脚步,与他们一起走进那些被历史掩藏的岁月。
面对现代化浪潮对湘西原生文化的冲击,欧阳文章并未陷入单纯的乡愁咏叹。他怀有一种清醒的忧思与克制的希望,他既批判“景观化”的文化消费,又坚信“步履不停”的传承力量,他的书写既保留了散文的诗性,又兼具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深度。在浮沉的历史中,在斑驳迷离的现实世界里,他总能拨开层层迷雾,以一名“异乡人”的身份挖掘出那些故事与人,这也许出自他的本能,也许是他对这个世界善意的过滤。
作家蔡测海评价他:“他写人物、写朋友,足见赤子之心。他对人对物,对自然和时间,温柔以待,善意叙述。对所有著文者来说,对世界的善意是必须的。”
我讶异的是《三进茶峒 三悟〈边城〉》中,他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在人生的辽阔中,他也敏锐地抓住了那些细微的情感。
从梦见翠翠到“永恒的凝眸”,再到《等待戈多》,在“边城”中行走的他,终于捕捉到了人生的细微之处。他写道:“至此,我觉得,沈从文在《边城》里讲述的其实不仅是爱情,不仅是执着,或许,他和塞缪尔·贝克特一样,更多地讲述了人类命运捉摸不定的虚无、迷离、痛苦,甚至荒诞。”“我不再规劝翠翠停下她的等待,因为,谁也无法左右命运的拨弄。”
于是,我们窥见了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历程。至此,欧阳文章也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迷茫与执着的他,他已然更加辽阔。
血肉与灵魂
“人世”篇章的那些文字,我愿称之为这本书的血肉与灵魂所在。
正如作家龚曙光所言:“没有对湘西土地的生命楔入,断不会有如此深沉而慷慨、痛切而超迈的人性歌哭;没有与湘西文化的生死纠缠,断不会有如此专注而丰沛、朴拙而灵异的审美书写。”
他饱含深情与怀念写下与孙建忠老师的三面之缘,他满怀落寞与恍惚写下对老屋不复存在的失魂落魄,他写下那些渐行渐远的伙伴给他的浮生若梦之感,他写下对书痴杨云磊的喜爱与褒赞,也写下戒酒途中所发生的趣事,他写一个湘西书店的寂静生长,写因梦而生的思念亲人之情,也写下与诗人刘年的交往情谊,读来无不令人动容。
在《断章》一文中,他写道:“骨子里安静了,才能从容;从容了,对这个世界就有了理解,有了包容。拥有了这些品性,再来面对这个世界,他便有了定力,便能静下心来做他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不再为世俗所扰。”
所以,书写湘西,就是欧阳文章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吧!
在《湘西足履》里,他对散文也做了诸多的尝试与探索。在他眼里,“真正的好散文应该有真诚的写作态度,应该遵循大道至简的规律,应该有充足的文学性和创造力,应该张扬生命的独特体验,应该传达对世界的深刻认知……”尽管他谦虚地说远没有达到他的目标,然而我们看见了他的努力与真诚。
《湘西足履》以步履丈量文化的厚度,以文字熔铸精神的重量,在文化行走中不停地追问。当欧阳文章行走在沈从文、黄永玉等先贤留下的文化路径上时,他既在续写“湘西文脉流长薪火传之不熄”的当代篇章,亦在探索一条属于这个时代的湘西文化突围之路。
山河远去,流水涛涛。生命不息,步履不停。
我们该如何解读湘西呢?散文集《湘西足履》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真正的生命叙事,永远在路上;文化的薪火,总在步履交替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