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了,1周内生效,真正赢家是中美友谊,美国对华称呼变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11:35  浏览量:3

特朗普又搞了一个“大动作”,对全球几十个国家挥舞关税大棒,却对中国的态度却肉眼可见地软了下来。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改口,不仅撤回了所有针对中国的12项制裁筹码,还在公开场合称中国为“伟大的国家”,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发推称,“中美可以成为更大的经济伙伴”。

这两件事凑在一块儿,怎么看都不像是偶然,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呢?

特朗普最近签署的这个关税行政令,名单涉及的国家从传统盟友英国、日本,一直到南半球的巴西、阿根廷,“遍布全球”。

关税税率从10%到41%不等,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于难”,这样的操作,某种程度上像是一边厢狂砍他国贸易收入,一边厢试图让“美国优先”局面强行立竿见影。在特朗普的字典里,似乎再也没有“全球化”这个词,只有“掠夺”。

而就在大家以为中国又将是众矢之的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发言却让人目瞪口呆,就在关税政策轰炸全球的同一天,他转身却在采访里坦承,美国对华的所谓制裁早已撤回,原因很简单,“没用”。

直言不讳到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突然清醒了,他说,美国早前对中国摆出12项针对性打击的制裁手段,准备随时发难,但每一项都发现“效果微乎其微”,硬不起来的政策让美国自己受伤更重。

不仅如此,贝森特还公开在社交网络上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并坦白,中美经济的互补远远大于分歧,语言憋屈、态度谦卑,怎么看都不像是美国一向的“骄傲嘴脸”。

过去几年的中美贸易争端削弱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让双方经济摩擦的成本急剧上升,不仅中方对美国高抬其关键出口商品的关税,美国自己的消费者也在通胀面前苦不堪言。

大到芯片,小到超市里的牙刷,这些看似日常的商品,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加税,价格飞涨得让中产家庭捂紧了钱包。

很快,经济账单就捧到了特朗普面前:美国国内因加税政策导致的物价上涨幅度居然达到了30%以上,多数家庭一年的生活成本直接上扬了两到五千美元。

一时间,美国各大商圈从苹果到沃尔玛的CEO接二连三地开始致信白宫提意见,选举年将至,要是真的让日常开销成为选民心里的刺,特朗普这一届选举能不能熬过去都是个问题。

不过最直接的信号出在美国自己最致命的农业带,自中美进入贸易争端以来,大豆等重要农产品出口受阻,让中西部州的农民们叫苦不,2024年,美国对华出口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再创新低,甚至跌到了2014年以来最低的历史谷底。

而刚刚签署关税行政令的特朗普却突然得到了“好消息”:中国方面悄悄恢复了对美国大量农产品的采购,订单一口气覆盖了超过300万吨的大豆产量,差不多直接对应中西部农业带的关键州选票区。

特朗普不是傻子,当经济现实摆在面前,摆再多嘴硬姿态也不管用,正如贝森特所说,美国对华制裁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简单问题,反而是一场“你受损,我也流血”的拉锯战。

真正让他清醒的,是意识到美国需要中国这个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环,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在农业、芯片等领域依然占据不可替代的大头,这不是靠几个竞选口号就能解决的,这是一场明明白白的经济困局。

中国并没有一味“压住牌桌”,而是选择了更为灵活的应对方式,在恢复农产品采购之际,中国也暂缓了对美汽车额外关税的执行,同时扩大了拉美与中东的贸易合作,对全球价值链的深度绑定让美国有苦难言。

而美国这边,除了贝森特更“柔软”的对华态度,美国的行为调整更体现在放松科技封锁方面,美国商务部悄然允许部分技术公司恢复向中国出口关键芯片的供货,甚至修订部分对华技术出口清单,使得中美之间的高科技竞争更多呈现出“边打边谈”的模式。

美国也是意识到在高科技领域的封锁战,已经让中国自主研发进程大幅加快。特别是华为的突围更是证明了,美国的“一刀切”战略可能砍中了自己大腿。

欧洲。德国与法国等传统西方盟友最先作出强烈反应,认为中美的政策缓和可能使欧盟在国际秩序竞争中被“挤出牌桌”。

一些对中国施加压力的国家,譬如早前站队美国的立陶宛,也开始感到尴尬,因为美国其实已经悄悄调整了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限制名单,反而让这些小国在制裁与合作间处于没有位置的夹缝。

尽管特朗普的政策看似松绑,但中美关系显然不会因为“缓和”而一蹴而就,中国与美国之间像一对斗气的伙伴,谁也离不开谁,却总在关键时刻上演软硬兼施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