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最美职工”周孟夏:“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发布时间:2025-08-05 11:42  浏览量:2

7月初,清晨的金沙江峡谷,薄雾如纱。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金沙江下游工程管理部主任助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孟夏站在白鹤滩大坝的廊道深处,指尖轻轻抚过冰冷坚实的混凝土壁面。触手所及,平整光滑,温润如玉。这座以“无缝”之姿屹立江心的世界级大坝,凝聚了他与同事们1511个日夜的心血与无言的坚守。

2013年冬,取得博士学位的周孟夏将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金沙江。当问起毕业后的意向,这个温文尔雅的青年目光灼灼:“我想去工程一线,这是真正能够实现兴水报国理想的舞台。”

初到白鹤滩工程现场,机械轰鸣震耳欲聋。面对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周孟夏放下博士光环,以“新学生”姿态拜师学艺。“老师傅教我辨认混凝土状态,看振捣是否密实,他们的经验与书本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变得生动百倍”。

2017年4月12日,白鹤滩大坝第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作为混凝土温控专业技术负责人,周孟夏深知肩上重担。面对着温控防裂难度远高于同类工程的复杂技术难题,首次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无经验可循,每一个难题都对现场的温控措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使得它一旦出现裂缝,即使用工程措施修补后性能也会有所损失。对于白鹤滩这样重要的工程,我们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必须建成无缝大坝,这就像一场得99分也不及格的考试,必须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不能有一丁点闪失。”

为了这个目标,参建各方一起把每个环节做到了极致:针对全新低热水泥材料优化完善温控理论,形成全套温控标准与策略,研究制定精细施工工艺,针对复杂结构部位制定个性化方案……全面应用的各种智能建造装备保证了所有精细的方案完美实现。

混凝土浇筑的1511个日夜,他们24小时值守现场,出现任何问题都能用最快的速度一起解决。暴雨如注的深夜,周孟夏和各方建设者一起,不顾浑身湿透,冲进仓面抢盖防雨布;寒霜凝结的黎明,他钻进钢筋网下检查预埋的通水管路。2021年5月31日大坝浇筑到顶,到现在,大坝已经历四年多的运行检验,各方面的监测数据都表明大坝的工作状态比设计指标更优。智能建造中心的大屏上,数千个传感器光点实时闪烁。“这是大坝的数字生命体征。”他指着流动的数据,“混凝土温度、应力、变形……在整个施工和运行的全过程中我们能够实时掌控,让质量安全管控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决策。”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骨干,他参与的“特高坝抗震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为大国重器装上科技保险。十年间,20余篇学术论文、18项专利授权、2项行业标准,记录着这位建设者攀登技术高峰的足迹。

当白鹤滩的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周孟夏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深夜长明。半人高的验收材料堆满案头,金沙江下游四座超级电站的竣工验收重任在肩。“在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前,要完成八大专项验收,每一项都对应着不同行业对工程的要求,都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任务。”他翻开密密麻麻的进度表,“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得知获评“最美职工”时,他正在和参建各方一起,对照水土保持设施预验收意见排定后续工作计划。“我是万千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他放下电话继续工作,“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后是灯火辉煌——这才是劳动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