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明:浅谈大后山的三大河流——内蒙古大后山史话系列之十二
发布时间:2025-08-04 02:13 浏览量:2
艾不盖河、塔布河概略图;截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出版社,1965年5月第1版。
故老相传,十七世纪末叶,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兵出居庸关,经察哈尔到达归化城,再循白道翻越哈拉温都(大青山)的翁公达布格(蜈蚣坝),眼前呈现出一派辽阔漠漫,白草茫茫,毳幕点点,畜群成簇,黄羊在荒原上奔驰的景象,不禁豪情萌动,于是口占一绝:“十山九无头,河水向北流。富贵无三代,当官不到头”。那向北的流水,即指乌兰察布草原的三大内陆河流,从西往东排序是:流经茂明安草原的艾不盖河,流经达尔罕草原的塔尔浑河,流经杜尔伯特草原的塔布河。
艾不盖河是包头市境内最长的一条内陆河,发源于达茂旗西南部的哈日达嘎山,全长200公里。清代文献记载:其源出刻勒峰,经古尔板喀喇山后流入喀尔喀(达尔罕)界。流经明安镇、西河乡、百灵庙镇、巴音敖包苏木、查干哈达苏木,最后注入了浩浩汤汤,烟波浩渺的腾格淖尔湖。每逢雨季,除明安镇、西河乡的径流外,固阳县的白灵淖尔、卜塔亥北部的径流也注入艾不盖河,形成了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干流。
艾不盖河元代以前称诺水(诺真水,诺直水),元代开始称黑水。金末元初,成吉思汗三公主阿剌海别吉嫁给汪古部首领孛要合(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幼子),居于“黑水新城”(今艾不盖河畔的敖伦苏木古城);据《元史》卷一百十八和《新元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等史籍记载,孛要合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君不花、次子爱不花和三子拙里不花(此三子都是侍妾所生,草原神山注);其中,君不花娶大蒙古国第三汗元定宗贵由之女叶里迷失公主,参与攻打南宋合州(即钓鱼城之战);爱不花娶元世祖忽必烈汗幼女月烈公主,中统初年,参与征讨阿里不哥,在按檀火尔欢(今蒙古国哈拉和林迤西的“金河”)击败阔不花。中统三年(1262年) 随亲王拨绰、诸王帖哥于济南围李璮,独当城南一面。李璮军队多次出南门,就被爱不花所隙。李璮伏诛,又从丞相伯颜征西北,于孔古烈(元岭北行省仓廪,在今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附近)大败撒里蛮。赠怀忠竭力效勇定远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驸马都尉、追封赵王,谥武襄。由于爱不花的功绩,此后,黑水逐渐被称为“爱不花河”(爱不哈河),以后又演变为艾不盖河。
艾不盖河与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卫星地图
艾不盖河流域历史绵长,至今仍濡养着近万亩原生态牧场,沿岸分布着汉长城遗址、突厥人墓葬群遗存,它与百灵庙镇的女儿山共同构成百灵庙地理坐标。
塔尔浑河是艾不盖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达茂旗的东南部额尔登敖包、大苏吉一带。它由东西流向的两股源流组成,一股是发源于额尔登敖包南缘、大苏吉北部的塔尔浑河。塔尔浑河上源始于大以克村,流经大井、明水、点素、湾尔图、聚宝河、东西格少。一股是源出大苏吉的哈土玛拉河(又音哈独蒙儿河),流经乌兰忽洞、红崖头、城圐圙,在聚宝河村与塔尔浑河相汇,组成了塔尔浑河的主干道。流经坤兑滩北部红山子,又加入坤兑滩方面的水系,过桃花湾注入银盖河,抵达黄花滩又有乌克忽洞水系注入,奔腾的干流在百灵庙镇女儿山(蒙语呼恒乌拉)麓注入了艾不盖河。塔尔浑河全长约70公里,是昔日南北纵贯贝勒地(百灵地)的最长河流。由于气候的变迁和生态的破坏,塔尔浑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河了,昔日潺湲北流的景象已消失。只有到了雨季,大苏吉、额尔登敖包、坤兑滩和乌克忽洞等地的径流皆注入该河,奔流到百灵庙南境的黄花滩,被水库大坝拦截,成为一泓波光粼粼,渔船点点的水泽。流域附近有北魏长城、金堑壕、元代乌沙堡城遗址(大苏吉城圐圙古城。关于乌沙堡具体在哪里,学界多有争论,乌沙堡是大苏吉城圐圙古城是盖山林先生的观点)及金元时代大批的墓葬群,以明水村的元代蒙古贵族墓葬最闻名。
塔尔浑河流域卫星地图
大苏吉城圐圙古城遗址卫星地图
唐朝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描写的是长江中的白鹭洲将江水一分为二的景观。在百灵地与设并地(沙毕拉)毗连地带有一座高峻的山脉叫马鬃山,马鬃山西部的径流皆注入塔尔浑河,向西流去;而东部的径流却注入了大苏吉黄哈少村前的设并河,向东流去,经老龙次老、西营盘、五福堂进入四子王旗境内注入塔布河——挨近达茂旗界有一村庄叫“席边河”,就是蒙语设并河的谐音——我们可将李白的“二水中分白鹭洲”一句仿造为“二河中分马鬃山",用来描写这一地段的水流的奇观。东流的席边河是塔布河的一条支流,而塔布河是内蒙古中部的一条内陆河。
塔布河,也称希拉穆仁河,发源于大青山中段北麓,因蒙古语五条河流汇合而得名(五条河流分别是希拉穆仁河、白彦敖包河、乌兰花河、席边河、大清河)。干流全长316公里,流域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是四子王人的母亲河。从固阳东北部始,流经武川县的西乌兰不浪、中后河、红山子,北上达茂旗的希拉穆仁(召河)、小文公;而后流经四子王旗的四十顷地、大黑河、吉生太、红格尔、江岸等地区,最后注入呼和淖和查干淖。这是一条半干旱气候区季节性河流,中下游呈现明暗河道交替干旱草原地貌,夏季洪水突发,冬季干涸。塔布河流域的农业基地,都是莜麦、土豆的高产区,后山莜面驰名区内外。
塔布河略图,选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编绘的地图。
塔布河中游的希拉穆仁(召河)草原是一块畜牧飞地。据传民国初年,晋商大盛魁向北洋政府交纳了五百块大洋,才使这片草场没被放垦,保留下一块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晋商走后营去古城茶驼古道上的重要台站。改革开放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塔布河下游东岸有一座藏传佛教召庙——锡拉木伦庙。它是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的标志性的宗教建筑群。因塔布河又名锡拉木伦河,所以二者存有地理关联。锡拉木伦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帝赐名“普和寺”。该庙依山傍水,规模宏大,供奉毗卢遮佛,十九世纪是藏传佛教活动的圣地,如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保留金长城遗址,砂井总管府等历史遗迹,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带,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被广泛认可。
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孕育了人类物质文明和文化精神文明。非洲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西亚的两河流域及我国的黄河长江即是文明之源渊;大后山的艾不盖河、塔尔浑河和塔布河同样是文明的渊薮。
卢瑞明老师